張安彤
要確保研發體系的統一協調,否則還是各干各的。
臨近歲末,汽車圈很不平靜。廣州車展、洛杉磯車展余溫未降,中國汽車“三巨頭”就牽起了手,儼然雄赳赳的“超級國家隊”。

12月1日,在湖北武漢,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將在前瞻共性技術創新、汽車全價值鏈運營、聯合出海“走出去”、新商業模式等四大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
三家企業是國資委管轄下僅有的汽車系央企,可以說,這是徐留平、竺延風、徐平三位央企負責人(長安汽車隸屬兵裝集團)的歷史性同臺同框,也可能是中國汽車“由大變強”的沖鋒號角。
“三巨頭”在留下一串漂亮的驚嘆號后,也帶來一系列未可知的問號與省略號。這些符號鋪設在充滿坎坷的尋夢之路上,提醒著他人也提醒自己——結盟遠不是終點。
結盟的種子
在中國一汽、東風汽車、長安汽車的“桃園三結義”中,長安入伙較晚。早在今年2月,一汽就與東風共建了“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圍繞智能網聯、燃料電池發動機、輕量化等前瞻性技術進行創新研究。如今三方的戰略合作,實際上是在此前基礎上加入長安,豐富了除技術之外的合作內容。
這是合作協議層面的追溯,若從輿論層面論及結盟這件事,則要先將時間推至兩年前。
彼時,一汽與東風相繼卷入反腐風暴,多名高管落馬,不少員工受到處分,企業內部人心惶惶。2015年5月,兩家企業“換帥”,長期在一汽任職的竺延風任東風董事長,時任東風董事長徐平則入主一汽。
合作甚至合并的推測也自那時開始蔓延,尤其是在國資委大力推動央企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換帥”一度被外界看作一汽和東風合并的前奏。
兩年后,長安加入輿論場。2017年8月初,一汽集團和兵裝集團相繼發布公告,兵裝集團總經理徐留平擔任一汽集團董事長,而徐平將調往兵裝集團擔任董事長。
“雙徐”調任后很快展開高層互訪,徐平率團深入一汽調研,與徐留平交流座談,促進戰略合作。
至此,“三巨頭”完成國內汽車領域罕見的頻繁調任,為結盟埋下了條件優渥的種子。
“共性問題”導向
為什么三家汽車央企要“在一起”?這個問題怕是要從三家車企自身的共性短板說起。
首先是貫穿合作協議的關鍵詞“技術”。
當前的汽車行業,市場體量大、企業規模大,都不是評判強者的核心標準,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擁有領頭技術,并能將之內化為自身動力。
三家汽車央企是我國汽車“大而不強”的典型縮影。單拿三大件來看,由于缺少技術積累和創新,直接導致整車缺乏競爭力,無法與一些老牌跨國企業抗衡,甚至也與個別民營企業有了差距。
而且,目前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風口越開越大,在“新四化”趨勢下,汽車央企有強大的人力資源,但創新能力有待提高,“設計研發的自娛自樂問題時有體現。”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說。
因此,“前瞻共性技術創新”被擺在三方合作第一位,以求由此共同實現技術驅動和創新驅動。
第二個共性短板,叫做“沒有爆款”。
說起來,打造一款爆款車型,靠的是產品力與品牌力的相互支撐,而細數一汽、東風、長安旗下的自主品牌,在細分市場拔得銷量頭籌的很少,銷量不佳但口碑好的也不多,優勢難尋。
相比一汽和東風,長安或許能帶動一下品牌的構建和提升。年銷量破百萬的底子還在,但靈活性依然不像吉利和長城等民營車企,能迅速更新爆款車型和品牌。
在這點上,集中三家的優勢力量,提高產品力,同時通過合作節省下的成本去吸引人才、推廣品牌,是結盟后可以引發的想象。
1+1+1>3?
此起彼伏的評論聲里,看好“三巨頭”結盟的人,堅信合作能讓中國汽車在新一輪產業變局中抓住機會,謀得主導權;不看好的聲音則認為結盟不過是“抱團取暖”,雞肋得很。
更準確地說,巨型汽車央企結盟面臨著巨型挑戰。
首先要避免“三個和尚沒水喝”,如崔東樹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所說,三家企業需要建立一套有體制機制保障的研發體系來實現技術共享。除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外,頂層的研發管理體系也很重要,要確保研發體系的統一協調,“否則還是各干各的。”
其次要能真正打造出適應市場的好產品,不能簡單認為1+1>2、1+1+1>3。三家企業各有各的產品線,如何將不同品牌糅合,面向消費者需求建立一個全新且有競爭力的品牌形象,考驗著企業的智慧。從如今的戰略框架到未來的產品落地,可以想見,結盟后的路并不好走。
最后得注意股比放開政策可能對大集團結盟帶來的沖擊。合資品牌在“三巨頭”車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放開股比限制,一場激烈的股權爭奪戰必定會打響,直接影響到的是企業利潤,甚或是企業自信。
跨越這些挑戰,或許就是“三巨頭”追尋“汽車強國”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