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共享是個筐,啥都往里裝。然而,絕大多數項目在市場上似乎根本就沒掀起什么浪花。
曾經昌盛喧鬧的共享單車圈近期遍布陰霾。11月19日,酷騎單車因運營成本增加且沒有資本進入宣布倒閉。同月,一向以服務態度著稱的小藍單車也因融資不順倒閉。從今年6月份開始,小鳴單車、町町單車、悟空單車、3Vbike、卡拉單車等一大批共享單車企業相繼倒閉,而使用者的押金,自然是沒了下文。
短短半年時間內,就有7家共享單車企業結束了短暫的生命。從一開始的驚艷亮相,到行業爆發性增長,再到如今一波又一波的關閉潮,被戲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只用了 2 年。與此同時,同樣籠罩在“共享經濟”光環下的共享汽車平臺也出現了難以為繼而倒閉的狀況。至于其他打著共享旗號的什么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之類的項目,更是基本處于被“團滅”的狀態。
以共享單車領銜的共享經濟項目的熱潮來得快,退卻得也如此之快,讓人們不禁思考:昔日被資本垂青,被媒體和大眾拍手叫好的共享經濟,是否迎來了凜冽的冬天?
就在今年年初,共享單車的市場還處于“百花齊放”的狀態。各種顏色、品牌的共享單車隨處可見,當時,有網友調侃道,“共享單車遇到了最大的難題,就是顏色不夠用了?!倍浺粋€調色盤都裝不下的共享單車游戲,如今熱鬧過后,剩下了一地雞毛。
今年6月13日,重慶的一家名為“悟空單車”的共享單車撐不下去了,運營方以公司戰略發生調整為由,宣布自6月起正式終止對悟空單車提供支持服務,退出共享單車市場。這也讓悟空單車成為共享單車行業首家徹底退出的企業。
當時或許誰也沒預料到,悟空單車的倒下,竟然產生了多米諾骨牌般的連鎖效應,由此產生了一份不斷在加長的共享單車行業的“死亡”名單。
悟空單車退出共享單車市場的當月,河北的共享單車品牌3Vbike也宣布停止運營,此時距離3Vbike上線僅4個月時間,比第一家倒閉的共享單車品牌悟空單車的5個月運營時間還要短。8月初,江蘇的町町單車被媒體曝光老板已經“跑路”,原本尚有一兩人辦公的町町單車辦公地點已經“人去樓空”;進入9月,酷騎單車、小藍單車、小鳴單車相繼被曝押金難退……
到11月19日,深陷倒閉和跑路傳聞的酷騎單車發出一紙“酷騎單車后續使用及退押金事宜的通知”稱,北京的辦公室將暫停辦理押金退還業務,用戶退押金都要去位于成都的公司。當月,曾以“體驗好、管理精細”自居的小藍單車也被曝公司宣布解散,非但沒有兌現“押金11月10日前退還完畢”的承諾,位于北京市的總部同樣已經人去樓空。
小藍單車倒閉的風波還未過去,小鳴單車也出事了。小鳴單車公關部員工近日在微信群內爆料,稱小鳴單車的實際控制人已經失聯,公司裁員99%,連 CEO 也被解雇,全體員工都處于欠薪狀態。
遭遇寒潮的不僅僅是共享單車,看上去很是“高大上”的共享汽車領域,也就是汽車分時租賃行業,同樣也有公司黃了。
2016年8月,就有相關人士曝出新能源車分時租賃的“友友用車”正在進行裁員,并正在處理后續事情。到今年3月,傳聞變成了現實。到今年3月10日,友友用車正式宣布停止運營,而停運的原因是“之前簽署的投資款項未如期到位”。友友用車的前身友友租車,是一家專注于P2P共享租車的平臺,到2015年10月品牌升級為友友用車,專注新能源車分時租賃。
與友友用車類似的還有汽車分時租賃平臺EZZY。今年10月25日,EZZY的運營公司發布致用戶書,正式宣布終止服務,公司已經解散并已進入清算及清償階段。創立于2014年的EZZY,最初是作為即興社交平臺上線的。2016 年 3 月,EZZY宣布轉型成汽車分時租賃平臺正式上線運營。今年5月,EZZY還在北京希爾頓酒店高調舉行戰略發布會,宣布全新的品牌形象、產品和車型上線。用戶可以通過EZZY手機軟件預訂到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汽車,租用車輛按分鐘計費。當時曾有不少人歡呼:這樣的共享汽車的出現,使得更多的普通人能開上“豪車”。而EZZY創始人也曾說過,他們已經擁有了10萬用戶。
不過悲慘的是,兩家共享汽車公司從轉型到落幕,都只有短短的一年半時間。
此外,同樣身處冬天的,還有巧借“共享經濟”東風發展起來的共享充電寶。不過,共享充電寶從發展初期開始就爭議不斷。其中聚美優品CEO陳歐與王思聰之間的互掐,更是把共享充電寶的爭議推向了高潮。
共享充電寶的發展似乎如王思聰之前所預料的并沒有掀起很大的波浪,成為第二個“共享單車”,倒是頻頻遭遇寒流,目前已經連續有好幾家共享充電寶相繼“離場”。據媒體報道,共享充電寶企業中已經有包括河馬充電、小寶充電、創電、放電科技、pp充電、樂電、泡泡充電等七家共享充電寶企業走到了項目清算的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率先倒閉的河馬充電,曾在今年4月份獲得過梅花天使領投的數千萬元天使輪投資。
共享單車誕生之初,既解決了人們“最后一公里”的尷尬,又分擔了日益緊張的公共交通,帶有極強的“道德光環”。隨著領頭企業 ofo 和摩拜一輪又一輪成功融資的新聞,整個市場如同打了雞血一般,資金瘋狂涌入,一時間共享經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2017年,只要搭乘上共享經濟的飛船,各種資本便乘著光速飛奔而來。在不斷膨脹的共享經濟星系里,我們看到了共享房屋、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玩具、共享圖書……以及不可描述的共享衣櫥、共享廁紙等更多打著“共享”旗號的項目。共享是個筐,啥都往里裝。然而,絕大多數項目在市場上似乎根本就沒掀起什么浪花。
時至今日,對于大批共享單車公司的倒閉,多數共享用戶除了一聲嘆息,并無太多的憐惜之情,剩下的只有對公司倒了,押金有去無回的焦慮。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隨處可見的是“電話一直沒人接,我的押金到底什么時候能退?!”之類的擔憂。
在某種程度上,共享單車公司的倒閉沒有太多人來同情,是因為一哄而上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困擾和難題。為了競爭,各大小共享單車企業的過量投放也日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負資產”。共享單車最鼎盛的時期,在上海、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遍地都是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甚至已經阻礙到行人車輛正常的行動。上海市交通委的負責人就曾透露,上海全市的共享單車在高峰期曾達到170多萬輛,遠遠超出了城市合理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出面,出臺對于共享單車(官方稱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的管理和限制措施在所難免?,F在很多地方都在解決問題,一方面是限制單車繼續投放,另一方面是人工“疏堵”,開車將共享單車換地方。但是無論怎樣解決,都治標不治本,城市發展還是跟不上經濟發展,而且現在有能力“疏堵”的也就那么兩家公司,其他公司根本沒這個實力。在這種惡性競爭下,結果只是進一步加大了大多數處于第二第三層階梯的企業的生存難度。
使用者的文明素質也成為了不少共享項目成敗的又一影響因素。3Vbike創始人巫盛華就曾告訴媒體,他投入近百萬元造了1000輛自行車,投放市場后僅找回幾十輛,部分地區車輛丟失率達到100%,實在撐不下去了。除了共享單車,還有共享雨傘,一天500把全部消失。還有其他共享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這個共享手機充電樁和充電寶。今年315的時候,有人曝出在用共享手機充電樁充電的時候,不僅手機被惡意安裝了程序,還被黑程序控制手機,輕則泄露個人信息,重則銀行卡的錢不翼而飛。充電寶竟然也不安全,前期有人測試,發現在里面可以安裝惡意程序,當時有人還不相信,結果沒多長時間就曝出來,手機被黑了。
與共享單車不同,多數人認為,共享充電寶本來就是偽需求,付出的押金還不如自己買一個隨身帶著來得方便踏實。這種項目根本就是拍腦袋的低智商決策。
共享單車和共享汽車公司的相繼關張,給共享經濟打上了一個大問號,這樣的共享經濟還沒有徹底繁榮難道就已經開始逐漸走上了下坡路?難道正如EZZY創始人付強所說“死亡,是所有分時租賃公司的最終命運”,所有的共享公司都是一個由生到死的過程?
回想當年打車軟件的千團大戰,從最初的五千多家到最后剩下的一百多家,再到最后活下來的屈指可數的幾家,打車軟件經歷倒閉潮后,最終的贏家也只有滴滴和Uber。共享經濟的風口,背后呈現的實際上是一場資本逐利的游戲,能笑到最后的寥寥無幾。共享單車和共享汽車都會是這樣,在資本、戰略、執行力角逐混戰之后,依然無法逃脫“寡頭效應”。共享單車的倒閉潮,更知名的原因在于融資失敗和資金鏈斷裂接,撐到最后也就是以“摩拜”和“ofo”為頭的區區幾家而已。
摩拜單車與ofo被公認為是當下市場的第一梯隊,如今兩者都找到了自己的“靠山”。有網友笑稱,曾經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市場,現在似乎僅剩下“馬云單車”和“馬化騰單車”。 據了解,目前馬云單車分布在全國不同城市,分別有ofo小黃車、永安行、優拜單車、哈羅單車等多個共享單車戰隊,這些共享單車能夠通過支付寶相應的芝麻信用分獲得免押金騎行。摩拜單車則出現在微信錢包的第三方服務及微信小程序中。據了解,目前騰訊為摩拜第一大機構股東,持股在10%-15%,擁有董事會一席。相比馬云單車,雖然暫時沒有施行免押金戰略,但是卻總是“一言不合就撒錢”,不僅經常舉辦免費騎行的活動,還有摩拜紅包車。
相比兩大共享單車巨頭屢屢獲得數億美元的多輪融資,其余的中小型共享單車企業獲得的資本垂青就可謂蜻蜓點水了。資本的差距,拉開了寡頭與這些苦苦支撐的單車企業在市場投放與開拓上的距離,也使得中小型共享單車企業無力提高技術手段,在運維和大數據管理應用上處于極其弱勢的地位。
即便是摩拜和ofo,近期也有媒體報道稱兩者因市場擴張成本高,資金告緊,已經開始挪用用戶押金填補缺口,挪用總金額高達60億元,自行車廠以及公關公司等供應商的付款也均已暫停。對此,兩家企業均發布聲明予以了反駁。近期更有“摩拜和ofo最快或將于今年年底前合并”的消息放出,這次合并主要由騰訊主導,金沙江創投也參與推動,兩者分別為摩拜和ofo的主要投資方。
由今年年初的爆發式增長,到下半年的銳減,共享單車企業倒閉,合并的新聞已經成為了家常便飯,行業洗牌也早已是共識。在資本的眼中,追求最大化的利益是永恒不變的主題。有專家指出,如果遲遲沒有找到盈利的方式,占據著這個行業95%的市場份額的兩個巨頭,合并只是時間問題。
再來看看共享汽車,同樣是資本為王的畫面。雖然北京做共享寶馬的EZZY公司倒閉了,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沈陽共享寶馬沒動靜了,北京還有兩家做共享寶馬的公司也銷聲匿跡了,但是寶馬公司在2017年的最后一個月,將ReachNow即時共享出行服務帶到了中國。寶馬公司首批投放100臺寶馬i3電動汽車其選擇的合作方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運營企業——環球車享旗下的EVCARD。
根據業界人士的不完全統計,國內注冊運營分時租賃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370家,實際有車隊運營的公司數量超過100家。除了3到4家大公司投放的車輛數量超過1000輛之外,大量的共享汽車品牌投放量不到500輛。共享汽車的特點,決定了這個行業的重資產運營的特點,如果沒有雄厚的資本背景,很難做到規模效應,也無法帶給用戶更方便更高效的體驗。實際上,像EVCARD和GOFUN這樣的大型汽車分時租賃企業,背后的資本方正是上汽集團和首汽集團這樣的財大氣粗的整車企業或汽車服務企業。
有人說,共享單車等企業只是互聯網化經營的傳統業態,不同的只是經營模式而非經濟模式。暫且不論現在的共享經濟是不是一個偽概念,但盈利方式不明,市場泛濫,共享經濟確實面臨眾多問題,但我們也依然期待著共享單車和共享汽車們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為共享行業在經過前期的野蠻生長后,逐漸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找準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