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少惡言
風停了,能飛的繼續飛,被吹起來的豬落地,該關停反思的去反思,該兼并重組的就重組,最后剩下重組后幾家大企業瓜分市場。
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幅熟悉的畫面,2011年的團購百團大戰,2014年的O2O,再到2016年的共享經濟,一個又一個風口在資本的助力中吹起,一個個資本造就的明星火箭般躥升。但很快“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由盛及衰的時間越來越快。
共享單車是2016年開始的共享經濟的一個突出代表,隨著共享單車的發展,一時間冒出了很多共享的汽車、籃球、充電寶、雨傘、睡眠艙、洗衣機、手機、服裝……等等層出不窮。據統計2016年共享經濟市場規模接近4萬億,增長率76.4%。當共享單車公司紛紛倒閉的時候,我們回過頭去看跟著單車一起出來的共享的雨傘、充電寶、籃球們……突然發現它們當中的很多已經淡出我們視野多時了。

2017年5月24日,拍攝于上海市徐匯區龍華路及浦東新區楊高路兩處商業區的“共享洗衣機”,顏色為灰色的共享洗衣機占地4平方米左右。
我們不禁想問,一夜之間,共享經濟到底怎么了?共享經濟真的不行了么?共享經濟還有未來嗎?如果有,那又何去何從?
我們以共享單車為例,公司撐不住倒了,其實就是現金流難以支撐公司的運營。共享單車公司一直沒有找到合理可持續的盈利模式這不是秘密,只靠資本的支持不斷地在擴大規模。
所以共享單車從一開始就拉開了價格戰爭奪市場,如今摩拜和ofo都在玩1元左右的月卡,還經常節假日免費。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2016年我們有4萬億的“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還不如說那是“免費經濟”的市場規模。1元左右騎一個月單車,這與免費基本沒有區別,人們這么熱衷于共享單車到底是因為它的“共享”屬性,還是因為它的“免費”屬性?如果今天共享單車騎一次5元,還會有多少人這么熱衷街上的小黃小紅們呢?
工作的緣故,我經常出差歐洲,別的國家不知道,至少我在法蘭克福、盧森堡和倫敦看到當地都有屬于自己的共享單車,用信用卡付款,3到5歐起騎,按里程、時間還要加收費用。依稀記得你在哪沒車騎,打個電話,還有人給你送車來,當然要加收10歐元(真不知道都這樣了,我干嘛不自己打車走)……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歐洲單車的車況更好,而是他們都收費不菲——畢竟,別人得先生存下去——相形之下,我們真的就近似于免費騎行。要是我們也用歐洲的定價方式——不收歐元,直接換成人民幣好了——公司算賬可能會更快達到盈虧平衡甚至賺錢,但還會有多少人愿意騎行?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甚至可以說中國的多數共享經濟是偽命題,完全是披著“共享”外衣的免費經濟。可能從第一天我們就誤會了,說“共享”,沒說一定要免費呀。至今我仍然記得某共享單車的口號是永久免費騎,打開App冒出來的第一句話,還不忘了懟其他收費的競爭對手一番:“還共享單車應有的樣子”。也就是很多人從來就沒覺得免費共享有什么問題。
之所以免費,因為中國的共享單車,或者說共享經濟,從第一天就帶上了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成功使得這種思維一度成為創業者口頭的萬能法寶。互聯網思維下,硬件、服務可以免費給你,公司可以通過廣告、流量、數據等其他層面獲利。
中國的共享單車們從第一天可能都沒指望從騎行賺錢,而打算從押金的衍生金融屬性,從騎行者的數據和廣告等渠道獲利。想法當然是好的,但估計連創業者們自己也沒想到,共享單車的發展會迅速失控,繼而政府的管理辦法出臺,押金要監管賬戶;繼而免押金,靠信用成為了競爭的必備武器;說好的收集數據也由于各共享單車品牌無法排他,因此用戶手機里可能裝了一大堆App,每一個收集到的數據都是破碎的;廣告和騎行獲利也遙遙無期;而運維、調度成本卻隨著規模擴大而幾何級數增長,在投資的錢跟不上燒的時候,支撐不住也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我們也在反思,真的是共享經濟模式有問題?還是好好的共享經濟模式,被我們自己給玩壞了?
中國目前的共享經濟其實都以共享單車的共享方式為范本。但真正創業者在選擇項目的時候,不能事事都直接套用此方式,尤其是收費和盈利模式。如果可以做到如下的一些要素,共享項目可能會更為健康的發展:
首先,所選產品的需求彈性極低,最好是一剛需產品。我們就以單車為例,中國的城市出行,公交、巴士下來后的最后一公里可以認為是剛需,需求彈性很小,因此可以一時間做得風生水起。而有些東西,比如充電寶,雖然如果你的手機沒電了,充電寶對你仿佛是個剛需產品。但如果你算上是不是每個人的手機都會在遇到你的時候沒電,沒電的時候他剛好也沒帶充電寶,也沒帶充電器,他又急著一定要充上電,而等不到下一站……如果把這一系列條件加上,充電寶的需求彈性就很高了。
其次,相對獨享來說,共享帶來的效用更強。會遠遠高于獨享給人帶來的“痛”感。我們以共享單車為例,如果你獨享一輛單車,首先你要花幾百上千元錢去買一輛車,完了你還要承擔停車的費用和被盜風險,同時獨享的車只能在限制區域內使用,你坐幾站地鐵下來就無法使用了……這些可以都成為獨享的“痛”感,而共享的效用:費用低廉、無須擔心被盜、全城都有,隨處可用等等……都恰好彌補了獨享的那些痛點。而共享當然也是有一些痛點的,比如車況就不是太好,有的時候還有衛生的問題,同時還帶來了亂停亂放,影響城市交通和市容的外部成本問題。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強調共享的效用一定需要遠高于獨享的痛感。如果效果相當,用戶出于隱私、衛生、安全等考慮還是會傾向于獨享。或許這也是“共享男/女朋友”,一直沒出現的原因吧。

2017年8月23日,石家莊某路口停放著一輛“共享房車”,不時有市民駐足觀看。
第三,比較重要的一點,模式和產品可以由上面的因素決定;在運營層面,要有合理的定價模式支撐的盈利能力。
當下的投融資圈有時候是有一些病態的。當你談硬件、談服務,按這些收費的時候,投資人說你缺乏想象力。而你暢想大數據的價值,通過算法掌握用戶行為畫像從而進行精準營銷,最好再能和AI啥的流行詞匯進行一些嵌套就是有想象力的表現。于是很多人在構建想象力的同時卻忽略了產品和服務本身的價值和定價的問題。
由于共享經濟天然與很高的運維成本相關聯。因此至少產品、服務的收費可以負擔自己的運維成本的,然后以數據和營銷等價值去追求更高的資本市場溢價。這或許在我們這些外行看來,會成為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之一吧。這里面包含的意思一方面是合理提高收費,避免以免費為導向的價格競爭;另一方面意味著產品的盡量標準化和盡量低的運營維護成本。
研究完這幾個要素,如果我們開點腦洞大膽設想的話,也許汽車(包含無司機的共享電動汽車和帶司機的網約車)、單車、禮服(婚紗、男式正裝禮服等)、民宿(Airbnb)這樣一些大類是未來共享經濟會逐步成熟發展的幾個領域吧。這些行業現在都有,不同程度也面臨著一些困難,我們也相信等它們成熟穩定的時候,一定也不是現在的樣子。這其中網約車是個很好的例子,其實我們參看網約車的今天,就可以基本預見其他行業的明天。
由于進入門坎較高,網約車沒有如共享單車般遍地開花。但幾家頭部企業之間白熱化的競爭仍歷歷在目:行業整合,兼并收購不斷,甚至連約網車的創始品牌Uber的中國業務也被本土玩家收購,最后在資本的推動下強強合并,整個市場基本穩定。同時國家推出網約車管理辦法細則,對于網約車企業的管理以及服務質量都提出了明確的規范性要求……
這也許就是多數共享經濟發展未來的趨勢。由于共享經濟天然具備規模效應,因而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時間鋪開攤子做大;繼而風停了,能飛的繼續飛,被吹起來的豬落地,該關停反思的去反思,該兼并重組的就重組,最后剩下重組后幾家大企業瓜分市場。同時政府會制訂相關的管理辦法來規范這個市場,共享單車在行業重組到來之前,政府就已經發布了管理辦法加強對其管理,這較網約車來得更早。可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也會越來越敏感,很多政策也會越來越有前瞻性。
無論是作為資本市場的從業者,還是一名參與到共享經濟項目使用的用戶,我都非常希望我們的共享經濟能夠健康有序發展,有一個美好的明天。我也非常希望今天,我在小鳴單車里的押金先能順利退還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