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在移動支付盛行的今天,票先鋒合作的景區可以實現讓游客用手機支付完成購票。
從2008年至今,票先鋒創始人張建國在互聯網旅游領域已經走過了將近十個年頭。從最初創辦逸游旅行網到專注于為景區提供票務軟硬件服務,張建國對智慧旅游建設的認知在逐步加深,這也成為他再次創業依然選擇做售票技術服務的重要驅動力。
票先鋒是為景區提供自助售票機租賃業務的運營服務商,產品于2017年6月上線,成立初期就獲得了100萬元種子輪投資,目前已積累12家景區客戶。在移動支付盛行的今天,票先鋒合作的景區可以實現讓游客用手機支付完成購票。
據了解,受制于假期和季節等外在客觀因素,旅游景區,特別是一些中小景區,每年收入有限,在購買自助售票機以及后期的運營費用方面的承載能力也有限。
目前行業內的自助售票機普遍售價在5萬元到8萬元不等,后期運維方面的費用也比較高,對于中小景區而言,這樣的售票機成本偏高。
此外,不同于影院、高鐵等售票環境,景區自助售票機受景區自然環境、網絡等基礎設施環境的影響比較大,這對于景區自助售票機企業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張建國回憶,票先鋒創立初期,其售票機產品在景區投入運營的時候就遭遇過一些問題。比如,由于景區空氣濕度較大,售票機中的票紙受潮出現粘連等情況,打印機也出現了濃度問題。團隊進行多方分析改進后,針對景區自然環境復雜的情況將售票機內的打印紙槽增加至2個,以更大限度地保障出票的效率和質量。
而針對傳統自助售票機售價高的問題,票先鋒在研發成本上進行了控制,每臺售票機的售價在5萬元左右,對于景區而言,這樣的價格在可控成本范圍內。
除了售票機的出售,票先鋒還發展了售票機租賃業務,推出包年套餐價和包月套餐價。租賃售票機的成本每月僅在千元左右,對于淡旺季明顯的景區來說,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在高鐵、影院等消費領域,自助購票、取票已經成為最基本的場景化行為。我覺得景區也應該像機票、高鐵、電影院一樣實現現場購票、取票。”張建國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自己之前的創業項目同樣是為景區提供技術服務,此次創辦票先鋒是瞄準了景區在自助售票方面的薄弱環節。
相比于硬件廠商出身的傳統景區服務企業,票先鋒的創始團隊有更明顯的軟件和技術優勢。創始團隊中,研發負責人和硬件負責人均有大型企業供職經驗,其中研發負責人桑延超具有10年編程經驗,硬件負責人曹文飛則是大麥網和北京地鐵自助設備供應商,這使票先鋒在軟件和硬件方面的優勢非常突出。
盡管只是一個小小的售票機,但是票先鋒對售票機的整體賦能卻是非常豐富的。張建國向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透露,票先鋒售票機上能夠實現的延伸服務多達9項,每一項服務都能夠變現。
目前,票先鋒售票機上能夠實現的賦能主要包括售票、取票、收銀(支持微信、支付寶)、吸粉、廣告、電子發票等等。張建國介紹,在實現了售票機基本的售票取票功能以后,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支付寶生活號來輔助景區實現吸粉。在他看來,一臺自助售票機可衍生的變現渠道有很多。票先鋒團隊還在對產品賦能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和改進,并于近期與支付寶方面實現了部分合作,正在拓展售票機中的電子發票相關業務。
對于未來,張建國表示,票先鋒會進一步做好售票機承載流量渠道和數據渠道的工作,為電子發票以及后期的保險銷售、流量變現等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