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君軍
目前,聚友財平臺對接的外部客戶近20家,2017年的年新增交易量已經達到1.5萬億元,年活躍交易賬戶達2500多萬個。
2015年12月,平安集團的主賬戶平臺正式上線,平安證券理財賬戶對接了主賬戶平臺并同步上線。2016年,13家平安內部業務公司先后對接該平臺。到2016年年底,平臺交易量接近6000億元,服務的C端客戶超過了1000萬。
看到主賬戶平臺的運營狀況,平安科技總工程師劉英向公司建議對外開放主賬戶平臺,讓外部客戶在通過不同渠道享受平安的綜合金融服務時能獲得更好的體驗。
在得到公司領導層的肯定后,平安科技團隊申請了“聚友財”這個商標,把平安集團的線上金融能力整合為互聯網金融開放平臺,開放給集團的B端客戶及上下游生態合作企業。
目前,聚友財平臺對接外部客戶近20家,2017年新增交易額已達到1.5萬億元,年活躍交易賬戶達2500多萬個。
在加入平安科技之前,劉英在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在IBM工作了12年,先后領導開拓了銀行業務流程風險分析和驗證新領域,整合了IBM在中國的銀行系列產品線,包括銀行核心系統、支付系統等。
加入平安集團后,劉英主導完成了平安集團主賬戶平臺的設計和開發。主賬戶平臺團隊的成員大多來自銀行、互聯網和金融科技相關企業,既熟悉各種監管政策法規,也熟悉各種金融產品的細節,同時在系統安全性、穩定性以及可用性等方面都有很多實踐經驗。
平安聚友財現有接入企業近20家,其中既有傳統制造企業,也有新型互聯網企業。開展線上金融業務所必備的支付體系、風控體系、運營清算等,對傳統企業來說是有門檻的,而且搭建一套穩定合規的系統所需的時間和財力投入成本也都較高。要快速對接線上金融服務,接入平安聚友財這類平臺是企業實現“彎道超車”的首選。
同時,如果一個企業要對接平安旗下多家公司的金融產品和生活服務,整合是個比較大的工程,在用戶操作性上,往往會導致一個用戶不得不在不同系統間切換,注冊多個賬戶,多次校驗銀行卡,驗證多次密碼,等等。而對接平安聚友財后,企業就可以擁有一個客戶多個平安產品、一站式服務的優質體驗。
2016年初,平安聚友財平臺正式對外開放,接入平臺的B端客戶可對接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服務,在穩定安全的環境下開展線上金融業務。整個流程短則數分鐘,長則1?3周,對企業來說可以極大地減少開發成本,大大提升服務創新速度。
“作為一個中立的技術平臺,聚友財可以根據B端客戶的需求提供基于區塊鏈的準實時清結算對賬、端到端的智能欺詐風控等技術支持服務。”劉英對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談道。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平安聚友財平臺的交易量較上年翻了3倍,那么,平臺是如何保證其自身的穩定性以及用戶體驗的呢?
劉英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平安科技團隊除了有在平安工作十年以上,對金融業務非常熟悉的老員工外,還有一批來自華為、阿里、騰訊、IBM、支付公司以及銀行等企業的技術人員,這個團隊完全可以被稱為互聯網金融開放平臺的“夢之隊”。也正是這樣一批人才,才有能力建設和穩定運營平安聚友財這樣一個萬億級交易量的平臺。
平安聚友財平臺在穩定運營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建設了近30人的專業運營團隊負責IT運維和生產運營。例如,當客戶有促銷等活動時,運營團隊不但會幫助客戶做好資源規劃,保證平臺進行資源彈性擴展,更會為客戶配備高級別的監控服務,實時監控促銷活動,保證平穩生產運營。
不同類型和不同體量的業務對云平臺的環境需求不同,例如,受監管的金融業務與互聯網類業務在云的部署環境需求上就有差異。平安科技團隊在不停機的前提下把平安聚友財平臺拆分成了六套環境,以適應不同客戶的需求,并通過存儲獨享或者多租戶機制實現了數據的隔離和安全,并保證跨企業數據交互在合規和安全層面有安全的設計。
而分流部署、雙活、多備份這些技術也被平安科技運用到了平安聚友財平臺中。目前平臺的每秒處理事務數(TPS)大于300,容納賬戶量可達億級。
對于合作企業來說,聚友財提供的并不只是一個技術解決方案,更多的是平安的品牌背書和較完備的金融場景輸出。其價值在于能讓企業低風險地進行金融轉型,或者通過金融場景擴展業務范圍并實現流量變現。
劉英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平安科技下一步將在合作企業中繼續深入推進金融科技方向的合作,幫助客戶運用區塊鏈和數據智能分析等技術進行金融和生活服務創新。平安聚友財平臺的目標是幫助B端客戶提升C端客戶體驗,讓C端客戶享受到一站式綜合金融和生活服務。幫B端客戶成功,就是平安聚友財平臺的成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