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摘要:結合城市綠化建設管理實踐,以肇慶高新區城市綠化建設現狀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和資料匯總,總結分析了該區城市綠化建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設生態園林園區的規劃目標以及提升城市綠化建設理念,開展城市綠化現狀調查,編制綠地系統專項規劃,完善城市綠化建設管理和管養體系,推進綠化項目建設,進行城市綠地生態技術應用的發展策略,為肇慶高新區以及其他國家級高新區城市綠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肇慶高新區;城市綠化;建設;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7)04-0093-04
收稿日期:2017-06-02
修回日期:2017-07-27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肇慶高新區”,位于肇慶市最東端,總面積96.7km2。2001年底肇慶高新區擴園遷址大旺區,開始加速發展。2010年10月,肇慶高新區獲批國家級高新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經過十幾年建設,肇慶高新區的城市面貌已經從昔日的蕉林草塘蛻變成今天的工業新城,園區內青山綠水,高樓林立,綠樹成蔭,四季有花,城市綠化建設初顯成效。
1肇慶高新區城市綠化現狀
肇慶高新區內綠網交織、排渠交錯,生態基礎環境良好。園區北部多為鄉村狀態,亞鋁大街以南區域已基本開發建設,園林綠化也同步建設。至2017年2月,肇慶高新區建成區面積3032 hm2,綠化覆蓋率約34.27%,其中,各類公園綠地、道路綠地面積已達140萬m2,獨立行道樹約1.6萬株。植物品種以鄉土植物為主,綠地系統基本形成(表1)。
2城市綠化建設現狀存在問題
2.1城市綠化建設理念稍顯滯后
隨著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城市綠化的功能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從滿足城市建設基礎配套設施指標到構建和修復城市自然生態系統,應對城市環境問題,合理的土地利用,促進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滿足市民對高質量綠色空間需求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肇慶高新區的綠化建設目前尚處于達標階段,但對于城市綠化在生態效益、環境效益、構建和諧人居環境、群眾滿意度方面關注還不夠,植物應用、園林綠化新技術應用、建設工程管理以及養護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當前需要立足于已取得的綠化建設成果,進一步提高綠化建設理念,實施城市綠化的更新設計和建設。
2.2綠地系統專項規劃執行力度不夠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健康發展、有序推進的重要保障。2003年,肇慶高新區作了第一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但在園區建設中,對該項規劃的執行力度還不夠,出現無法實現綠化建設穩步推進、落實綠化用地指標,園區綠色環境特征不顯著,植物應用不夠合理,植被保護困難大等問題。隨著園區經濟發展需要,對園區內的產業進行整合,園區總體規劃也進行了調整,2003版的綠地系統專項規劃已不適用于當前的綠化建設需要,應盡快啟動該專項規劃的修編工作,加強規劃的執行保障措施。
2.3公園體系建設不完善,公園綠地分布不均衡
肇慶高新區已初步形成城市綠地系統的基本框架,公園綠地建設也初見成效,但尚存在公園體系建設不完善,公園綠地分布不均衡等問題。
2.3.1公園體系建設還不完善
對比高新區公園綠地建設情況現狀與綠地系統規劃,會發現公園綠地建設進度與規劃目標相差較大,規劃中的羅湖公園、濕地公園、濱江公園等都沒按規劃進度實施,部分公園綠地的規劃用地也已改變了用地性質,同時,利用面積相對較大的街頭綠地進行了科技公園、文化公園等小型主題公園的建設。綜合性公園僅有大旺公園,公園空間有限,常人滿為患。已建成的城市公園類型、數量和總面積都偏小,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高。
2.3.2公園綠地分布不均衡
近年來不斷進行城市綠化建設,部分公園廣場的建設已完成,但是已建成和即將建成的公園綠地主要分布在園區中部的核心區,公園綠地的分布相對集中,對于南部大面積的工廠區,缺乏可休閑健身、游憩娛樂的公園綠地或公共綠地,公園綠地的分布失衡。
3城市綠化建設發展策略
面向未來,肇慶高新區城市綠化建設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以建設生態園林城區為階段性目標,充分利用區域內外的自然資源和城市綠化建設成果,謀劃好發展策略。
3.1提升城市綠化建設理念
3.1.1低沖擊開發建設
肇慶高新區所在地大旺片區,亞熱帶氣候特點顯著,夏季高溫濕熱,暴雨集中,秋季常有熱雷和臺風雨。由于處在北江和綏江交匯的沖積平原低洼地帶,園區既受外江洪水威脅,又受暴雨澇水危害,雖進行了水利工程體系堤圍、河涌、水閘、泵站及雨水管網等建設,但受氣候條件和開發建設影響,暴雨期間,內澇時有發生。低沖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理念應該在公共綠地的建設和管理中得到推廣和應用。
如沙瀝工業園片區,夏季幾乎逢雨必澇,在公共綠地建設和改造時注意以下幾點:1)提高建設用地的綠地面積:2)提高建設用地綠化覆蓋率,積極推廣應用垂直綠化、立體綠化等;3)做好樹種規劃,多使用冠大蔭濃,樹形優美、抗風耐淹的鄉土樹種,發揮大樹對雨水滯留、滲透和凈化的作用;4)提高地面的透水性,多使用環保透水的鋪裝材料;5)因地制宜,進行雨水花園建設。
3.1.2節約型綠地建設
進一步落實節約型綠地建設,推廣應用資源節約型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方法,力求做到:
1)積極探索公共綠化和廠區綠化有機結合、植物共享生存空間的新方法,利用層級遞進、借景、透景、情景交融的園林設計手法增大綠地生態效益,增加城市節點和線形空間的美感;
2)推廣使用鄉土植物和維護少的植物;
3)降低植物種植密度.減少養護修剪量;
4)推廣使用透氣、透水、保水、保肥等綠化材料和節能、節電園林設施材料。
3.1.3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
城市綠化的建設和發展要充分考慮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和使用的可持續性。既要最大程度對土地進行充分利用,也要保護基址的生態功能并進行功能優化,滿足開發建設的目的和需求。工作方針宜為:
1)規劃設計結合管養,積極應用鄉土植物,提高生物多樣性,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和危害程度,提高植物成活率。
2)合理利用現狀綠化資源。植物因種植密度過大會造成修剪頻率高,樹形不優美,層次不清等問題影響植物造景質量,也會因養護不及時產生安全隱患,以及存在單位面積養護資金投入大等問題。在新增綠化建設項目中預留部分用地,用于遷移栽種現狀生長過密、長勢不佳,城市開挖需遷移的植物,給植物提供更大的生長空間,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節約資金,保障國有資產價值和增值。
3)園林設施材料應經久耐用,減少維修更換頻率。
4)提倡高效科學合理的養護管理方式,降低單位面積養護資金的投入,減少財政資金支付負擔。
3.2修編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
3.2.1開展城市綠化現狀調查
借助衛星遙感等新技術的應用提高調查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時效性,調查指標應參照《生態園林城市申報與定級評審辦法》和《生態園林城市分級考核標準》(建城[2012]170號)的指標體系設定。對植物資源進行調查和統計,分析研究綠化資源現狀和特點,形成城市綠化現狀調查報告和明細表。
3.2.2修編綠地系統專項規劃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是一項以政府為實施主體、聚焦公共利益、主要用于城市綠地建設綜合部署和管理的規劃行為。2004年編制的肇慶高新區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已實施了十多年,應適時進行修編。要基于創建生態園林園區的高度,確定規劃的核心目標是合理引導自然空間利用,構建功能完善、結構完整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最終實現城市綠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城市綠地的功能最大化,構建人與自然協調、城鄉綠色資源協調、環境開放與承載協調的新型城市發展模式。
目前,肇慶高新區僅開發了1/3的土地,綠化備用地資源豐富,大量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保存良好,為“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思路提供了較好的實踐場所。應在進行各項綠地系統規劃任務前,以研究區域的自然過程、生物過程和人文過程為基礎,對生態大環境生命系統進行綜合分析,甄別出各種要素單元在整體生態結構中的功能作用和現狀條件,并從人類和自然的服務角度出發,研究土地適宜性,由此決定該區域的利用方式。對于維持生態過程特別重要的綠地空間予以重點保護或加強,一些生態脆弱的單元予以生態修復。
3.3完善城市綠化建設管理體系
要圍繞當前提高城市綠化建設水平和綠化管理水平的工作要求,完善城市建設系統管理體制建設,引進優秀專業人才,建設精簡高效的園林綠化建設管理隊伍,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加強對方案的設計審查,嚴把施工質量關,高標準、高質量進行綠化建設和養護工作,打造綠化建設精品工程,發揮國家級高新區的管理優勢。
以成都高新區的綠化建設實踐為例,該區實行建管責任統一,建立了設計、施工和管養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所有綠化建設和管理工作由高新區重點辦牽頭,建設單位提出方案,使用單位、主管單位及專家組共同對方案進行評審;使用單位進行施工監管,并按《高新區園林綠化工程移交管理辦法》進行工程質量驗收,完成資產移交。設計、施工、養護一體化,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減少因設計先天不足、溝通不暢、建管不嚴、養護管理困難等各種問題的產生。
3.4積極推進城市綠化項目建設
3.4.1公園綠地建設
公共綠化建設應該完善園區城市公園體系,提高生態服務均等化水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是地區城市綠化建設水平的體現。肇慶高新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6.63m2,公園綠地建設水平總體還不高。應加速進行公園綠地建設,如落實大旺公園三期建設工程項目,通過農場文化、寺廟文化、現代工業文化三種文化空間的營造和大旺公園一二期修繕更新,突出公園文化展示功能,滿足市民參與性、體驗性、多樣性的休閑健身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打造公共綠地自然和諧的生態人文景觀。對在建的將軍山體育公園項目,要加快推進建設速度和對外開放速度。
3.4.2對外交通門戶景觀建設
提高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等的交通門戶景觀節點的規劃設計水平,結合交通設施特點,突出門戶展示功能,強調生態保護功能,增加休閑游樂功能,注意安全防護功能,利用場地現有的地形和植物資源進行改造利用,突出植物造景,構建形象鮮明、生動活潑、開放包容、生態環保的綠色空間。
3.4.3實施“增光透綠”城市道路景觀升級改造行動
經現場踏查,肇慶高新區城市景觀道路和企業廠區栽種的觀賞性喬木如鳳凰木Delonix regia、秋楓Bischofia javanica、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木棉Bombax eeiba、美麗異木棉Chorisia speeiosa、臘腸樹Cassia fistula、紅花羊蹄甲Bauhiniablakeana、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等生長表現良好,現在枝繁葉茂,冠大蔭濃,花多色艷。但是,由于城市景觀道路的大樹與廠區的大樹栽植距離多較近,枝葉相互滲透,形成濃密的林蔭,造成了林下空間光線較暗、植物長勢不佳、濕度大容易滋生病蟲害、人行道通行質量差、夜間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
建議實施“增光透綠”城市景觀升級改造行動,合理規劃城市景觀節點,結合廠區綠化對城市道路綠化進行局部改造,保證各個層次的植物都能有應有的生長空間,滿足光照需求,無陰暗雜亂死角,適當增加休閑設施和雕塑小品,實現城市道路景觀的簡潔明快,并具備一定的休閑健身功能。同時,將廠區綠化的優美景觀透出來,使視線通透、節點景觀突出,達到植物生長健壯、群落穩定的生態效果。園林主管部門和企業都應該調整綠化養護方案,促進公共綠地與附屬綠地的持續性協調發展,提高生態效益,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3.5推廣城市綠地生態技術應用
肇慶高新區在進行工業化和城鎮化促進園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同時,各種生態問題也逐步顯現,如:具有自然屬性的城市空間景觀破碎化;綠地系統結構不合理,改善空氣質量和小氣候的效率不高;排渠駁岸硬質化率高,河流廊道生境遭破壞;養護施肥不科學,土壤營養不均衡;綠地“滲、蓄”雨水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雨水資源利用率低;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率較低等。城市綠化建設同步進行區域性生態問題研究,采用生態技術對生態問題加以處理和預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結合肇慶高新區城市綠化發展現狀,適合在園區公共綠地內推廣使用的生態技術有:廢棄材料作為園林小品的藝術化利用;有機垃圾堆肥化處理;滯塵和吸收有害氣體;保健型綠地群落:原生境濕地保育;調蓄暴雨徑流LID(低影響開發)設施布局;雨水資源化收集利用;屋頂綠化技術;植物樹種選擇;低維護植物群落營建;防侵蝕生態邊坡;綠化抗風技術等。
4結語
經過多年建設,肇慶高新區城市綠化建設的階段性成果顯著,城市綠地系統初具規模。作為國家級高新區,它在城市綠化建設方面應該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城市綠化建設水平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綜合呈現,為構建肇慶高新區健康和諧的綠色空間體系,今后應在堅持生態發展原則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城市建設理念、發揮規劃指引作用、完善綠化建管體系、推進綠化項目建設、推廣綠地生態技術,實現肇慶高新區城市綠化建設水平再上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