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柱
摘 要:秸稈還田是當前世界上非常普遍的保護耕地、改善土壤有機質、增強土壤生產能力,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式,在我國也得到了良好應用。云南省保山市騰沖市界頭鎮十分注意耕地保護和土壤培肥,對秸稈還田進行了有效利用,文章將具體分析,為云南省內其他地區的秸稈還田技術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秸稈還田;界頭鎮;優勢;有機質;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S1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1132012
1 秸稈還田的主要優勢
秸稈還田是一種利用無法成為飼料的包括玉米稈、麥稈、水稻稈等在內的秸稈,腐熟或直接施于土壤中,改變土壤的成分,提高土壤的生產力的方法。秸稈還田已成為當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在我國也得到了良好的應用。
秸稈還田的原理是利用作物生產過程中對水、氣、熱、肥等能量的不斷交換,將秸稈中的有機物轉變成養分和有機質,改善土壤成分,將能量補充給作物而實現的。秸稈還田是1種成本低、高效的環保農業技術。具體說來,秸稈直接堆積在土壤中,讓其自然腐化,或者將秸稈腐熟后施入土壤中,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促進土壤空隙的增加、增強土壤疏松、促進微生物的運動和植物根系的發展,優化土壤結構,并能補充一些鉀等植物必需的養分,多方向改善土壤的生產能力,促進作物的高產優質增效。據統計,科學的使用秸稈還田,能使作物增產5%~10%,但不科學的使用也會增加土壤病菌,起到反效果,長期以來,我國十分重視秸稈還田的應用和研究。
2 秸稈還田對提高界頭鎮土壤有機質的有利影響
2.1 界頭鎮的農業產業概況
界頭鎮隸屬于云南省保山市騰沖市,位于騰沖北部,全鎮國土面積864km2,下轄28個村委會361個村民小組,人口約7萬。界頭鎮沿高黎貢山西麓走向,被高黎貢山環抱其中,海拔高差大,平均海拔1700m,全鎮擁有耕地面積13990.5hm2,水田占大多數,部分是旱地,人均耕地面積0.207hm2,耕地資源豐富。界頭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豐富,年均溫14.8℃,無霜期長,日照充足,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界頭鎮的綠色生態農業較發達,不僅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而且農業科技推廣率100%,消化運用水平高于95%,機械化水平達65%以上,遠高于云南云南省平均水平。
界頭鎮主要以糧油產業為主,全鎮種植了大量的油菜、水稻、玉米、大麥等,通過改良品種、改良種植方式、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農業技術手段提高了全鎮的綠色農業綜合生產力,在云南省起著重要示范作用。
2.2 秸稈還田對改善界頭鎮土壤有機質的影響
界頭鎮是以綠色生態農業為主的重要鎮,主要種植油菜、水稻、玉米、大麥等農作物,所以對土壤質量要求很高。界頭鎮也十分注重改善土壤的生產能力,為此,界頭鎮將“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作為全鎮土地工作的重要方面,做了很多改善土壤有機質的措施。平時,界頭鎮就很注重測土配方施肥、精確定量栽培等農業技術以改善土壤的利用率,近年來,秸稈還田也成為界頭鎮改善土壤有機質的重要方式。2013—2015年3a來,界頭鎮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免費發放腐熟劑,以水稻機械收割粉碎催腐還田技術模式為主,陸續在全鎮大多數村推廣,經過3a的努力,界頭鎮稻草秸稈還田率高達95%,全鎮絕大部分耕地都實現了秸稈還田覆蓋,為改善界頭鎮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
2.2.1 界頭鎮的土壤有機質有了較大提高
經過連續3a的秸稈還田,騰沖市土肥站對土壤的理化性狀進行了測試,發現秸稈還田后,土壤的有機質提升了0.7g/kg,全氮增加了0.026g/kg,有效磷增加了0.91mg/kg,有效鉀增加了18.96mg/kg;土壤容重降低了0.02g/cm3,土壤pH降低0.1,極大的改善了土壤質量,提高了土壤生產能力。
秸稈還田改善了土壤質量,所以界頭鎮的作物產量得到了較大提高,尤以油菜增幅最為明顯。
2.2.2 節約經濟成本,改善了土壤結構
腐熟的秸稈會直接為作物的生長提供養料,也會釋放氮肥、磷、鉀、有機質、微生物等營養元素,促進作物的生長,這樣,就減少了化肥的用量,節約了經濟成本,也避免了因過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結構破壞、板結、水分流失等,提高了土壤的水、肥、氣、微生物的涵養能力,改善了土壤質量。
2.2.3 保護生態環境
農作物收獲后會產生大量的秸稈,這些秸稈有能用于飼料,不能用于飼料的,如果焚燒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棄用會造成垃圾污染,但用于秸稈還田就避免了這些問題,保護了生態環境。秸稈還田代替了化肥的使用,還可以生產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對促進界頭鎮綠色生態農業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3 利用秸稈還田提高界頭鎮土壤有機質的有效措施
秸稈還田是改善土壤質量,提高土壤有機質的重要技術,但只有提高秸稈還田的科學性,才能更好的利用秸稈還田改善界頭鎮的土壤有機質,文章給出了一些具體可行的措施。
秸稈還田一般用作基肥,最好秸稈收割完后就埋入土壤中,避免水分流失,水田更應如此。秸稈數量要適中。秸稈還田時,如果是干草,一般150~250kg/667m2,如果是濕的,適當減少數量。秸稈的施用應均勻。秸稈施用時,最好用機械切碎,約10cm左右,均勻的埋入15cm深的土壤中,上面嚴實的蓋上土。如果是水田,要注意“干濕交替、淺水勤灌”,保持土壤通氣性。均勻的秸稈還田,是保障出苗率和作物苗是否健壯的重要方面,必須引起注意。為了保障病菌感染和傳播,秸稈還田應使用健壯植物的秸稈,去掉不健康的。
秸稈還田配合氮、磷肥施用。新鮮的秸稈碳、氮化程度較高,微生物運動時會吸收植物的部分養分,腐熟過程中又會消耗部分氮素等速效養分,影響植物生產,所以秸稈還田的過程中,配合一定量的過磷酸鈣、碳酸氫銨等肥料補充作物生產的速效成分是十分必要的。
加強水分管理。土壤的水分含量決定著秸稈的腐熟速度和養分的保留情況。新鮮的秸稈埋入土壤中有利于秸稈養分的保留,促進腐熟分解,墑情好的土壤應把土壤蓋密實,墑情不好的土壤翻松后要及時灌水。
科學的留茬利于秸稈還田。深耕、深旋耕時,留茬15~20cm利于秸稈撒勻保持養分,免耕的塊田留矮茬利于出面。
4 結語
秸稈還田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綠色環保、經濟實用的改善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生產能力的有效方式,對促進生態農業的建設,實現農業生產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云南省騰沖市界頭鎮是綠色生態農業較發達的鎮,秸稈還田在界頭鎮促進農業增產、改善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可持續生產能力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文章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促進界頭鎮秸稈還田進一步科學利用的有效措施,對秸稈還田技術的普及推廣,以及云南省其他地區秸稈還田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和示范,文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戴志剛,魯劍巍,周先竹,等.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稈還田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中國農技推廣,2012,28(3).
[2]王磊,陶少強,夏強,等.秸稈還田對土壤氮素養分及微生物量氮動態變化的影響[J].土壤通報,2012,43(4).
[3] Malhi S S,Nyborg M,Solberg E D. Recovery of 15N-labelled urea as influenced by straw addition and method of placement[J].Can.J.Soil Sci,1989(69):543-5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