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榮++常冬梅++劉亮
摘 要:本文主要對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術主要用途以及技術要點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對該技術應用優勢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出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術的價值。
關鍵詞: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S27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1132023
1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術主要用途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術是覆膜種植技術和滴灌技術的結合,是一種新型的灌溉技術,能夠將有壓的水源通過滴灌管道系統變成細小的水滴在作物根系范圍之內,實現局部節水灌溉。該技術在使用過程中,還能在作物根系范圍之內形成一個低鹽區,再加上地膜覆蓋本身就能促使棵間蒸發甚微,鹽分水就很容易返回地面,在鹽堿地上作物也能獲得較高的產量。
2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術要點
2.1 合理設計滴灌帶
在應用膜下滴灌技術的過程中,需要對其滴灌帶進行合理的設置,按照種植作物種類以及株、行距選擇出合適的滴灌帶。比如大壟雙行玉米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其所采用的種植模式就是130-26-65,寬度130cm,膜下玉米苗株距則是為26cm,行距為65cm,滴灌帶鋪設則是在65cm地膜苗帶中間。在對玉米進行播種的過程中,主要位于地膜之內,可以鋪設出600m的滴灌帶,滴灌帶管徑則控制為16mm,滴頭間距0.3m,工作壓力則需要控制為0.05~0.1mpa,滴頭流量則可以按照不同土壤地質來明確,通常情況下都是使用2.5L/h。在實際播種過程中,還可以使用播種鋪帶覆膜機來進行播種、鋪滴、覆膜以及灌帶等機械化作業。
2.2 合理確定灌水定額
在對灌水定額進行明確的過程中,可以按照作物種類以及品種來對其降水量以及需水量進行明確,以此來確保灌水定額的合理性。相比較于傳統灌溉方式而言,膜下滴灌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其用水量主要是其1/8,是一般滴灌方式的70%。在明確灌水定額之后,需要按照作物需水規律結合降水以及土壤等情況來對灌水次數以及灌水時期進行確定。
2.3 合理使用滴灌肥
在使用滴灌肥的過程中,需要按照作物肥規律、目標產量以及地塊的肥力水平來進行確定,這樣才能確保滴灌肥使用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長。在追肥過程中,還可以選擇一些可溶性的肥料品種,這樣就能避免堵塞滴頭。
2.4 合理選擇配套技術
在應用膜下滴灌技術的過程中,還需要合理選擇一些配套技術,這樣就能確保其價值發揮到最大,針對這一點,需要選擇較為優良的品種,以此來發揮這一技術的應用效果;需要對留苗密度進行合理的確定,這樣就能確保株、行距的規范性,讓滴灌水肥能夠直接達到作物根系;還需要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避免作物受到損失。
3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術應用優勢
3.1 節水、省肥、省工
膜下滴灌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其僅濕潤作物根系發育區,屬于一種局部灌溉,所以也不會出現深層滲漏或者是水平流失的情況,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水分棵間蒸發,相比較于傳統的大水漫灌而言,這一技術在使用過程中能夠節水達到70%以上。
膜下滴灌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會使用到易溶肥料,隨著水滴到地膜覆蓋下的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區,這個時候根系吸收也就會更加的直接,從而就能有效的減少肥料的揮發和流失,最大程度實現省肥這一效果。
膜下滴灌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通常都不需要進行中耕,易溶性肥料、植物生長調節劑都可以隨著水滴入,這個時候就能有效的減少機耕作業次數,從而就能減少人工耕作次數,起到省工的目的。
3.2 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
膜下滴灌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主要是采用浸潤式灌溉,在這種灌溉方式過程中,土壤就不會出現板結,團粒結構也不會受到破壞,從而就能有效的實現改良土壤這一目的。
膜下滴灌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從水源出口的地下管道直至田間滴灌帶,都會形成較為嚴密的地下灌溉網絡,這個時候成片的土地也就不用再次進行修渠、打埂以及挖溝,這樣就能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3 提升勞動效率、增產增收
膜下滴灌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因為是浸潤式灌溉其不僅能夠實現省工這一效果,還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勞動效率的提升,最大程度保障該技術的應用效果。
膜下滴灌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因為存在上述所提到的優勢,農作物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效率以及經濟效益都能得到提升,真正實現增產增收目的。
4 結語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具備較為良好的效果,相比較于傳統種植技術而言,膜下滴灌技術下所種出的農作物其苗期以及成熟期所消耗的水量明顯要少,并且周期也十分的快速,應用價值顯著,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黨強強,師慶才.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術[J].華北民兵,2006
(12):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