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霞
摘 要:利用湖南省124所高校科研經費、創新團隊、科研成果與轉化等相關因子,采用合理的數學模型,定量計算了近15年以來湖南省高校創新能力的變化指標,計算結果表明,湖南省高校的創新能力整體是不斷提高的,但增長速率在不斷變慢,特別是前期發展較好的高校創新能力并沒有隨研究經費的增加而增強,創新團隊和成果轉化是制約創新能力快速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強各大高校的人才隊伍建設才能保證湖南省科學研究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新團隊;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高等院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高等院校的創新能力反映了國家科技發展的動力,其核心作用逐漸提高,將來也會更加強大。隨著國家對高等院??蒲型度朐黾?,其創新能力也會相應增強。因此,研究如何合理地利用不斷增加的科研投入,不斷激發高校的創新活力,提高科研質量和創新水平,對國家的創新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盡管湖南省各高??蒲型度胫鹉暝黾?,高校科研實力不斷增強,但由于湖南省高校較少,教育科研資源相對有限,因此有必要針對高??蒲型度氘a出效率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發現高校科技活動運行的特點以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在實踐中更好地認識和指導高校的科研工作,有效地配置有限的科研資源。
對于高??蒲行实撵o態與動態的全面評價的方法有很多。有人運用DEA 方法對我國各省市和地區高??蒲型度氘a出效率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發達地區效率較高而欠發達地區效率較低;還有人運用此方法研究各省高校科研效率與地區經濟之間的聯系不存在必然性,效率高低與高科研產出有一定關系,但創新才是高校科研不斷發展的動力;另有人對我國不同地區高校科研資源的配置現狀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制約我國高??蒲行实闹饕蛩厥琴Y源配置不合理、投入過于集中而效率不高。這些研究表明,采用DEA方法對高校科研效率分析是有效的,盡管由于采用的指標體系有差異,分析結果有差異,但都能對研究對象進行科學診斷。而且在以上研究中對省內高校創新能力研究較少,而且注重的是研究效率而不是創新能力,因此本文擬對湖南省內124所高校的創新能力進行研究,對其進行分組,選取合適的指標體系,確定湖南高校的創新能力變化趨勢,分析各組分產生差異的原因以及未來努力的方向。
一、湖南省高校的科研變化特征分析
湖南省共有124所高校,其中有28所普通本科大學,含“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學3所(A組),其他本科大學25所(B組),另有專科和高職大學96所(C組)??茖W研究是每一所大學發展的重要標志,特別是現在各大學匯集了主要的高學位人才,在專業教師中,A組博士學位人才超過70%,其中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等高層次人才,有多個博士點及博士后流動站以及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些基礎不僅表明各大學有從事科研創新的能力,同時更有創新研究的需求。各大學已成為其周邊地區的人才集中地,研究成果也在不斷增加。湖南省發明專利60%以上來源于高校,科研論文85%以上出自高校,研究經費50%進入高校。研究必須是創新,高校的科技創新已成為高校、企業、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其未來發展趨勢直接影響湖南省經濟發展的動力,因此有必要選擇合理的指標對大學的創新能力及其發展趨勢進行評價。
二、評價指標和方法
評價指標體系一般由兩層或多層指標構成,每層指標之間有較強的替屬關系,對評價對象既有完整性又有可行性。創新指數一級指標包括創新內在因素、創新外在環境和創新效率等方面,二級指標包括投入、人才、環境、創業等方面。參考前人的評價體系,對湖南省高校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擬設置兩個層次,這兩個層次分別為投入能力指標(M1),含人員投入能力(M11)、經費投入能力(M12)和創新活動能力(M13);創新產出能力指標(M2),含發明創新(M21)、論文創新(M22)、著作創新(M23)、成果轉化(M24);創新環境指標(M3),含管理環境(M31)、實驗環境(M32)和創新團隊(M33)。這些指標的計算方法如下:
投入能力指標(M1)由三部分組成,其計算方法如下:
M11=[國家級人才*0.97+(高級職稱人數-國家級人才)*0.83+其他專業教師*0.75]/全校人員;
M12=每年經費使用量/每年下撥經費;
M13=學術研討會次數/總會議次數(不含校內行政會議);
其中:國家級人才按領取國務院特殊津貼人數計算,權重指數參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請同行專家進行了復核修正。對以上三項進行加權計算:
M1=(M11*0.40+M12*0.30+ M13*0.30)。
創新產出能力指標(M2)由四部分組成,其計算方法如下:
M21=發明專利數/(發明專利數+實用新型專利數);
M22=國家級和國外論文發表數/總論文數;
M23=專著數/正式出版的著作數(含編寫的著作);
M24=成果轉化收益/全??偸杖耄?/p>
M2=(M21*0.3+M22*0.2+M23* 0.2+M24*0.3)。
創新環境指標(M3)由三部分組成,其計算方法如下:
M31=科研管理人員/教師人員總數;
M32=重點(國家級和省級)實驗室/實驗室總數;
M33=國家創新團隊數/國家和省級創新團隊數;
M3=(M31*0.40+ M32*0.30+ M33*0.30)。
由此計算高校創新能力M如下:
M=M1+M2+M3。
三、評價結果與分析endprint
本研究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由于考慮到量化評價的可行性和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盡量選用了那些能夠直接量化的定量指標(即可以通過公開途徑和檢索工具直接采集的統計數據),而對那些雖能體現高校創新能力卻難以量化的“軟指標”沒有直接考慮 。由于考慮到指標數據獲取的準確性,總量指標在評價中占了主導地位,因而學校的規模對排名結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今后要在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獲取性基礎上,還要盡量引入均量和相對指標來體現高校創新質量與效率的差異。在過去30年中,各大學經過一系列的變化,特別是許多大學尤其是大學A組進行了強強聯合,因此在分析數據時盡可能地將合并前的各大學分開調查,合并統計;另外在查閱科技年鑒時,早些年的數據如1985年以前的數據很難找到,因此統計工作從1985年開始,而且采用實地調查與文獻查閱相結合的方法,對取得的數據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如圖所示。
由圖可知,高校A組的創新能力一直很強大,從查詢的數據來看,A組的研究人員、經費、研究團隊、研究成果每年都在快速增長,特別是在21世紀初,增長速度最快,但創新能力在1990年-2000年增長最快,到了2000年以后創新能力相對平穩,甚至有下降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在1990年以后,國家培養了較多的高學歷教師進入高校,研究經費也快速增加并得到充分利用,加上改革開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創新能力得到了快速增長;而到了2000年以后,盡管科研經費也在增加,但使用率在不斷降低;到2010年左右,經費使用率達到50%以下,2012年以后才開始回升;同時,專業教師特別是高級別人才在增加的同時,高校管理人才也在不斷增加,盡管科學管理會產生較好的效益,有助于提高創新能力,但由于在本創新模型中沒有考慮,這樣使得所計算的創新能力偏低。
而對于高校B組和C組,創新能力一直在不斷增強,特別是B組增長速率相對較快,近年已逐步接近A組的水平,這和高校的發展有一定的關系,高校A組整體實力肯定是最強的,但高校進行合并過程中,富余人員還沒有得到充分消化,經費的快速增長與使用能力沒有同步增長,而B組和C組也有合并,但范圍較小,因此在1997年-2000年左右出現了短暫的回落,但由于優化速度較快,對整體增長速率影響較小。特別是在近幾年,科研經費的增長、科研人員水平的提高進一步激發了其創新潛力。因此,高校B組的創新能力體現了強勁的活力,而C組盡管也在快速增加,但高層次人才相對較少,經費也非常有限,因此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
四、結論與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表明:湖南省高校創新能力整體實力還是比較高的,特別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學(A組)一直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特別是近年來,創新團隊、創新人才和科研經費都在快速增加。另外,從湖南省其他本科院校的情況來看,近幾年創新能力也在快速增長,從創新指數來看,已接近A組的水平,這一方面表明這些高校在人才建設和管理水平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經費、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協調性較強;但從絕對值來說,25年大學的經費之和、國家級人才總人數、發明專利數量和質量還沒有3所A組大學多,要保持這種增長態勢,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優化。湖南省大專和中專院校有96所,從數量上占絕大多數,特別是目前這些院校的創新能力還普遍偏低,提高其創新能力將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湖南省的發展能力。
結合湖南省各高校的實際情況,對比本評價系統的評價結果可知,本評價體系從另一個角度科學分析了各層次高校的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是基于各種影響因素的協調性所進行的評價,不是其絕對值,而是其潛在的創新能力,這有利于發現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其更加健康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孫中震,田今朝.中國等40個國 家(或 地 區)創 新 指 數 的 測算、比較和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3(1):104-107.
[2]徐 娟.我國各省高??蒲型度氘a出相對效率評價研究——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30(2):76-80.
[3]王章豹,徐樅巍.高??萍紕撔履芰C合評價:原則、指標、模型與方法[J].中國科技論壇,2005(2):27.
[4]孫世敏,項華錄,蘭 博.基于 DEA 的我國地區高??蒲型度氘a出效率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7):18-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