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馨予
摘 要:最近在山東聊城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于歡案。在這個案件里,輿論的壓力與司法過程中的透明性的監督使得于歡案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案件的主要過程是由于于歡的母親欠下高利貸被催債集團在辦公室限制人身自由,并且對其進行了人身侮辱,當晚于歡因為氣憤進而刺死一人,隨后于歡被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無期徒刑。之后于歡以及他的代理律師向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經過審理后判決,此案件屬于正當防衛,但是防衛過當。為什么兩次案件審理的結果差別如此之大?故意傷害與正當防衛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這篇文章主要從實證主義和非實用主義兩個方面來討論正當防衛與故意傷害之間的界限。
關鍵詞:于歡案;正當防衛;故意傷害;法律與道德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一、故意傷害與正當防衛的概念
1. 正當防衛的概念
我國刑法規定,為了使國家的利益、本人或其他人的利益免遭損害,對正在進行的不法行為進行制止時,對于不法侵害人造成人身傷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承擔刑事責任。正當防衛具有三個主要特征:第一個是目的的正當性和防衛性的統一;第二個是具有主觀的防衛意圖和客觀上的防衛行為的統一;第三個是社會政治與法律具有統一的評價。
2. 故意傷害的概念
我國刑法規定,故意傷害是對他人的人身進行非法損害。
二、防衛的意識和防衛的意志
正當防衛的構成要素包括防衛的意志,主要是指當事人知道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具有要求不法侵害停止的主觀目的,防衛的意志指的是防衛的決心。
在于歡案發生時,有十幾名催債人員正在對其母親進行侮辱,這樣來說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中,當時的情形是具有緊迫性的。根據警方最后公布的結果,當于歡在求救無望的時候才拿起刀進行有針對性的反抗,并且在其進行防衛的時候有口頭上的警告,因此筆者認為于歡完全符合正當防衛的構成要素,這時候的不法侵害正在進行,被害人有自我防衛的意思,同時催債人員對其母親有侮辱性的動作,因此于歡的行為可以認為是制止犯罪的進行。由此筆者認為于歡故意傷害的罪名不能成立,屬于正當防衛。
三、關于實證主義和非實證主義
1.實證主義和非實證主義的概念
實證主義在進行定義時沒有包含道德的概念,在其理念中法律和道德是相互分離的。非實證主義主張法律包含的道德以內,通常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判斷的標準。
2.關于法理和倫理的辨析
在傳統的道德層面,我們很難容忍在我們的親屬遭受不法侵害的同時選擇沉默,同時我們要反思在這個階段法律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有句話叫“雖然我們不知道正義是什么,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正義”。對于于歡案的一審判決,我們要進行反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判決?我們的司法系統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在刑法中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處罰的主要目的是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不受到非法侵害。在倫理道德上我們一直面臨著法律與道德的選擇,在執行的標準上,法律是不是應該讓位于道德。如果法律沒有了道德的支撐,肯定也是無法長期存在的。如果所用的法律有問題,我們就應該考慮法律的修改問題了。
我們從案件的情節上來看于歡案件的發生主要是由催債人員引起的,筆者認為于歡不應該承擔刑事上的責任。這是從法律角度上的罪刑適當的原則,從社會風氣的引導方面,也是弘揚社會上的正能量的需要。司法機關應秉持法律精神公正裁判,除暴安良彰顯法律之正義,給人帶來希望的曙光。否則“辱母殺人案”真正辱的不止是母親,更是對法律尊嚴的蔑視!
對正當防衛進行界定的時候,正當防衛的限度是非常重要的。在司法實踐中涉及正當防衛的大部分案件,基本都會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因此本文結合“辱母案”對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這個課題進行了探討,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夠在我國推動正當防衛制度研究的進一步完善,明確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問題,這樣才能健全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制度。
參考文獻:
[1]江 濤.防衛意識作為正當防衛構成要件的再認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3):26-31.
[2]楊興培.刺殺辱母者案的刑法理論分析與技術操作[J].東方法學,2017(3):37-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