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延平
摘 要: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信息化教學技術的運用提升了品德課程教學效率,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枯燥現(xiàn)象,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率,國家提倡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并將信息技術融入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從整體上提高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信息技術;教育效率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必要性
在學校課堂運用信息技術之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改變了過去枯燥沉悶的課堂氛圍,學生在課堂中“活”了起來,整個學校的教學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1]。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內容比較豐富,涉及的范圍也比較廣,同時與學生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如有些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識在小學生的生活中比較常見,而有些事物則需要學生加強認識,對不同的品德知識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學習。
運用信息技術就是完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第一,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搜集資料,為學生準備豐富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將思想品德中的故事以動態(tài)圖畫、聲像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小學生通過直觀觀看故事,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第二,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教師能為小學生創(chuàng)造趣味化的課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用圖片和視頻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堂的學習興趣。第三,教師可以通過借鑒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學習活動。比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好人好事”演講活動,包括班級、校園或者社會中遇到的有關“好人好事”的故事,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表述出來,一方面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品質良好的人,另一方面也能鍛煉學生的演講能力,同時還能鍛煉全體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從整體上提升小學品德和社會課堂教學效率。
二、信息化背景下提升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程教學效率的具體措施
1.在小學品德和社會課堂教學中要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
信息技術的推廣運用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同時也改變了學校教育教學的形式。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將信息技術靈活應用于每個班級的課程教學中,讓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輔助工具,服務教師、服務學生[2]。小學品德和社會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教師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能學到更多內容。同時教師還能借助信息技術讓課堂教學形式呈現(xiàn)多樣化,也能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和專業(yè)技能獲得進一步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有了顯著提升,那么教師在品德和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效率也將大幅度提升。
2.要在小學品德和社會課堂教學中整合課程資源
在傳統(tǒng)的品德和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形式以說教為主,學生在課堂學習期間的壓力非常大,同時課堂也非常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低。而教師在小學品德和社會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能力,同時也能推動教師將小學品德和社會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讓小學品德課堂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學生的視野也能得到很大開拓,學生能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認識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并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小學品德和社會課堂的教學效率。
3.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由于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程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非常緊密,也影響著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對事物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將生活中與品德相關的信息收集起來,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學生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能夠切身體會到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個人素質,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人們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資源共享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也要具有資源共享的思維模式,在利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提升小學品德和社會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推動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的結合。
參考文獻:
[1]李方安.關于信息技術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整合的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6):126.
[2]王傳宏.基于情境創(chuàng)設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實踐研究[J].新課程(小學版),201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