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興國
摘要:品德與社會(生活)是小學開設的一門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為核心,旨在使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并在其過程中學到有關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但就目前狀況來看,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生活)的教學背離課程主旨,應試教育的陰影存在明顯,在整個學校的教學中,處在十分薄弱的環節。如何利用現有的師資條件進行課程優化、實現課程目標,以適應當前課程改革的新形式,顯得得非常迫切。
關鍵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現狀分析;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50-01
1.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現狀分析
1.1 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品德與社會(生活)的教學專業化程度太低。由于農村小學教師定編人數有限,教學人員緊張,基本上是兩位老師教一個班,甚至個別學校一位老師教一個班,即所謂的"包班制",品德與社會(生活)的教學基本上沒有專職教師,大都是語文教師或數學教師兼任,這種安排方式不僅造成品德與社會的兼課教師隊伍很不穩定,而且兼課教師的教學重點不放在這一學科上,兼課教師不會把這一學科當成自己教學教研的主攻方向,既不鉆研教材,也不研究教法,更談不上教學改革了。
1.2 教學觀念陳舊、方法滯后且背離新課程標準的主旨。由于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研究活動開展較少,大部分教師對于這一學科的新課程標準研究較少,認識不夠。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主要以說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像羔羊、鴨子一樣,在失去自主性、毫無興趣的狀態下去學習那些所謂的"知識和道理",教師認為道理說透了,知識讓學生知道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在一次教學教學基本功大賽中,有的老師把《品德與社會》課上成了語文課的看圖說話,只注意逐字逐句的講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一幅圖一圖圖地介紹畫中的人物、場景。根本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違背了課程標準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諸方面協調發展這一基本原則。有的老師把《品德與社會》課上成故事課,忽視《品德與社會》課的生活性、開放性 、活動性。教學中沒有學生了解、體驗、探究問題的過程,沒有做到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有的老師把《品德與社會》課上成了政治課,滿堂空洞的政治說教,背離新課標中"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主要源泉"的基本要求。
1.3 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形式單一 、教學手段匱乏。由于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研活動開展較少,加上教師自身對這一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備課上不能下足功夫,教學中,教師仍以傳統的"講授法"為主,許多新鮮有效的教學方法得不到采用,教學手段單一,仍然是依照書本用粉筆在黑板上說教,多媒體技術很少采用,再加上任課教師單槍匹馬、各自為戰,對課程目標學習較少、認識不夠到位,且缺乏對教材系統進行整體把握,因此教學中常常會出現教目標不明確的情況。筆者記得聽過一節品社課,課堂上老師總害怕學生聽不明白,哪一方面都講,結果造成重點內容沒講好,不該講得地方倒是講了一大串。
1.4 課程評價機制不科學,應試教育的陰影仍很明顯。教師評價教學效果,只看學生的答題試卷, 不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行測評,忽視學生道德情感的體驗和升華以及能力的提高,即缺乏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這種評價機制往往造成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只抓所謂的"考點 " ,強迫學生對考試的內容進行"死記硬背",其結果是造成品德與社會的學科教學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情感體驗、能力提高和道德品質的形成毫無意義可言,嚴重違背新課程標準中的課程主旨和基本理念。
2.改變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現狀的幾點建議
2.1 加強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穩定品德與社會(生活)科任教師的隊伍,即使是兼職教師,任教學科也要相對穩定,不能今天兼任品德與社會,明天又去兼任科學。
2.2 加強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專業培訓,促進任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教學素養的提高。有關部門和學校要組織品德與社會的科任教師進行培訓學習以及參加相關的交流活動,使一線教師做到認真學習和研究新課程標準,鉆研教材,改進教學方法,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2.3 廣大教師要轉變觀念,用新的教學觀念武裝自己。課程改革最根本的問題是觀念問題,品德與社會的任課教師要真正樹立和新課程標準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教學觀念。首先要樹立新的教師觀,從思想上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是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引路人,所以,教師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舞者"。其次還要樹立新的學生觀,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是有豐富個性的完整的個體,他們在興趣、愛好、智能和特長等各個方面各不相同、各有側重,學生的這種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他們發展的前提,我們應把這種差異看做一種財富而加以珍惜和開發,使其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教師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強加給學生,進行"灌輸",應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積極自主地探索、體驗活動中去學到知識、發展能力、認識社會,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2.4 建立健全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長期以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評價過多地注重量化結果,忽略過程性評價,其結果造成被評價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和態度得不到升華、方法與技能難以提高,從而不能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品德與社會的任課教師要大膽改革、不斷探索,制定出評價主體多樣化、評價體系多元化的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科學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也要隨著加快,所以評價體系的改革能有效 地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它們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總之,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存才諸多的的問題和不足,廣大一線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大膽改革和創新,不斷給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注入新鮮的活力,才能開辟一條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教育教學的新道路。
讀與寫·上旬刊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