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涵
摘 要: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既帶來了勃勃生機,又帶來了重重挑戰,也為民族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開啟了新的時代。文章通過對新媒體平臺在民族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研究,以明確新媒體平臺在民族高校的管理工作中的地位,通過調研民族高校新媒體平臺的運營情況,加以分析、總結,發現其中的發展潛力和潛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平臺;民族高校;學生管理工作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網絡新媒體成為更普遍、更快捷、更方便的網絡信息傳播渠道,高校學生無疑是網絡新媒體時代最活躍的群體。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取向有著重要的影響,價值取向是介于價值觀念和行為之間的中間環節,人們對價值的認識、判斷均需通過價值取向才能在實踐中實現。就大學生而言,價值取向是大學生對價值追求、評價、選擇的一種傾向性態度和行為選擇[1]。新媒體的日益興盛,已經徹底改變了大學生所處的媒介環境,以互聯網和手機為基礎的網絡文化,提供了全球豐富的文化信息及互動交流的方式。
在這種現狀下,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學生呈現出新的思想特點,對應的高校管理工作也應有新的舉措和改變。在建設和應用新媒體平臺的時候,滲透學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和調動學生積極性就成了新的目標。而民族類高校的學生本來就具有文化多元化,在新媒體時代的猛烈沖擊下,民族高校的管理工作迎來了更多的實踐機遇,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二、民族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特點
高校本身是一個較大的綜合教育機構,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都會在高校當中學習不同的專業,為自身的將來發展、就業等,增添更多的競爭力。可是,在進入高校學習之前,學生都是在自身所處的地域中接受教育,突然到異地進行學習,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學習行為上,都難以快速適應,由此產生的沖突和矛盾是比較嚴重的[2]。民族高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于全國各地的民族地區,各民族學生在主觀或者客觀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要遵循以人為本、和而不同的原則,認識并尊重這些差異性。
第一,遵循以人為本、和而不同的原則。“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在管理中要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在實際工作中,尊重各民族學生在學生管理中的主體地位,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一種在多元文化和多元思維的碰撞下的校園氛圍,強化學生的主流文化認同,正確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踐行和而不同的原則。
第二,認識并尊重地區文化教育的差異性。由于招生錄取政策對少數民族學生具有傾斜性,民族高校的學生的錄取標準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各地區各民族的學生來到同一所院校,不能直接按照統一原則實施管理,需要踐行我們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在民族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認識和尊重地區的差異性,并且積極去理解這些客觀存在的差異性。
第三,認識并尊重民族文化習慣的差異性。民族高校的學生是來自于各地的少數民族同胞,學生管理工作必須高度重視民族習慣的差異性。
三、民族高校的新媒體平臺發展概況
現在國內有14個民族院校。本文選取6所委屬院校: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并將這幾所院校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微博官方號和微信公眾號的建設應用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概括其新媒體平臺的應用現狀。
1.微博
微博,微型博客的簡稱,是一種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廣播式的社交網絡平臺。微博的消息傳播方式具有即時性、廣泛性、可控力小等特點,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利用好微博的優勢,會有更多的生機和活力,把握好每一次官方發布,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形態。微博的便捷使學生通過微博表達意見和想法遇到更少的障礙、花費更低的成本,進而學生表達意見的愿望更強烈;微博的便捷也賦予院校形象新的活力,民族高校也有常常登上“熱搜榜”“熱門微博榜”的“網紅”民族大學生,減少了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隔閡。
選取的6所委屬院校均開通認證了官方微博,表1是從新浪微博選取的一些微博數據。表1的基礎數據可以看出:
多數民族高校的粉絲數都以萬為單位,官方微博的消息傳播能夠覆蓋到多數學生,這說明了民族高校的微博有一定數量的受眾。多數民族高校的熱門微博內容總量都達到了100,表明民族高校的近期活躍度是比較高的,也就是民族高校對于微博平臺的利用率是很高的。熱門微博的轉發評論及點贊數的數量也反映出,學生對于官方微博發布的內容的反饋度也是十分樂觀的。
除了以上運營數據,值得關注的還有許多學校都發布的各類帶“#”號的話題,民族高校官微作為話題主發布了主題為民大晚安、早安民大、民大通知、校聞速遞等話題。這些話題或關注熱點,或貼近生活,或感悟人生,體現出微博的多方位關注。
2.微信公眾號
目前,高校的微信公眾平臺已經廣泛搭建,加之高校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滲透,微信公眾平臺正在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對高校信息管理和功能服務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目前,有5所委屬民族高校開通了微信公眾號。表2是9月1日至30日,5所民族高校的微信運營數據(數據來源:清博數據)。
表2數據表明,民族高校的微信公眾號都有相當高的活躍度和受眾互動性。微信公眾號每天有發文限量,所以民族高校每天發布的文章是有一定的含金量的。良好的運營狀態也體現出民族高校對微信平臺的重視。
除了以上所列舉的民族高校官微,在各個高校中,校園內各級院系、部門也開通了官方公眾號,還有各級學生組織也積極運營了官方公眾號。這些公眾號的產生與發展,無疑是推動了新媒體時代的學生管理工作。
四、新媒體時代的民族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思路
結合民族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特點和民族高校新媒體平臺的應用現狀,民族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還有許多值得發展開拓的思路。
1.建設民族高校新媒體平臺體系,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上文展示了民族高校官方微博和民族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狀態,多數民族高校都設立了專門的新媒體運營團隊,樹立了民族高校的良好形象,增強了學生的凝聚力。除了以院校為單位的新媒體平臺,各大民族高校還應建設民族高校新媒體平臺體系,通過建設以職能部門、教學單位和教輔部門為單位的新媒體平臺,在學生管理體系層面加強溝通,積極建設運營新媒體平臺,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2.開創學習交流平臺,促進學風建設
針對民族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特點,認識并尊重學生的地區文化和民族習慣的差異性。學校可以鼓勵教師開設自己與學生的交流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博客等形式。學生可以在平臺上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可以直接與學生交流,打破師生之間時間和空間的隔閡,更是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師可以在平臺上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也能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新生事物,辨別是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隨著這些平臺的發展,學校的學風建設也會有所建樹,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和交流,教師也能將工作做得更加完美。
3.發展學生社團組織平臺,發揮學生干部效能
民族高校有著多元文化背景,學生社團組織也體現出多元民族文化。高校里有不同級別的團委、學生會組織,還有各種學術類、藝術類、體育類的學生社團。這些由學生自主管理的組織,也可以積極建設發展新媒體平臺。學生社團組織的指導教師更應該積極了解和引導學生自主管理工作,發揮學生干部的效能。
4.搭建就業與創業平臺,實現社會價值
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利用新媒體開設就業服務平臺,為學生做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引導學生學有所用,就業新媒體平臺的建立,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要本著“服務于少數民族,服務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宗旨,為民族高校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服務。同時這個就業平臺上還要為學生提供及時、準確、可靠的招聘信息、創業信息等。
五、結語
總之,在民族高等院校積極建設新媒體平臺之際,我們仍需要與時俱進,明確自身定位,理清學生管理工作的思路,用好、用對新媒體平臺。學生管理工作者應該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體平臺,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動態、學習生活動態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正確地加以引導,提高民族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錢文彬.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及對策[J].新聞界,2010(3):83-84.
[2]宋天華.新時期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7(2):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