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
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的宗旨是以習得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實際文化能力,通過語言的交流把我國的文化內涵體現出來,這樣交流的過程更加簡化了對語言的理解與掌握。文章作者簡單地把這分為三類:語言的結構文化、語義與語用文化的劃分。這種“文化教學”構想是以語言和語言教學為本位的。
關鍵詞:語構文化;語義文化;語用文化
1.語構文化
語構文化,語言的結構肯定與社會的文化特點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我們漢語獨特的對偶方式所造成的語言制約。有一些語言的表達方式,在漢語中“們”是用作名詞指多數的群體而母語為英語的學生很多時候把“們”用錯,出現了“在街道上碰到兩個公司的同事們”這樣的錯誤。這是因為英文計數與我們漢語計數的不同。漢語計數有很多種,第一種方式,如“五個桌子”“三位運動員”這是用來計量的,用于人和事物的。第二種“們”的方式,如“同學們”“她們”這些都只是用于指人的名詞,這是一種論群的方法。它計量的是一種累積下來的量,以群論的是一種整體的量,這些是不能用錯的。這是我們中文計量法所存在的,在英文計數法中沒有這樣的差異。這種的差異就是文化之間差異的語言表現,這就是語言文化在結構上所體現的不同,“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一字之差就會變成另外一番意思。語言中都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體現出每個民族的思維特征也是文化觀念的體現。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需要特別的注意,文化差異給語構文化帶來的差異,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2.語義文化
語義文化就是語言在特定文化語言所表現的一種高于字面的語義,在不同的文化影響下不同的語言所對應的常用語在含義上都會有很大的差距。這就是文化的差異性在語言上的體現,也是將文化融入語言教學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如一個詞“新房”,按英語的語義字面可能理解為“新的房子”,但是在漢語中它還有很多種意思,“結婚要用到的房子”或“新婚的臥室”。這對于外國的學習者很容易與自己的母語簡單對應或者按字面意思來解釋發生錯誤。還有在英語和漢語中因為沒有對稱的對象會造成語義的空缺,在漢語中氏族的等級劃分很明確像“表姐”“表哥”“堂妹”“堂兄”等每一個詞都代表著不同的意思和身份,但是在英語中就沒有這種概念。學習者若是不了解詞語的這種文化內涵,那他們就理解不了所學語言的真正含義,所以讓學習者透徹了解詞語的文化內涵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了解就會對語言的學習和理解造成很大的阻礙。然而對語義文化的理解就是消除這樣的阻礙,讓學習對語言是一種理解記憶,獲得一種語言交流的實際能力,所以對語義文化的理解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是一門重要的課題。
3.語用文化
語用文化是一種動態的過程。中國有句古話“見什么人說什么話”,是根據不同的情境和交際的對象來決定不同的語言形式。不同的文化人們的認知存在很大的差別。漢語中語言的應用深受文化的影響,如果用錯了詞就會很突兀的感覺。如一個外國來的學生找你這樣說“您有空嗎?老師,我想找您談話”。學生懂得對你用尊稱“您”,可是整句話卻違背了語言規約。找人談話,在漢語的交流當中是上級對下級的一種語言行為。想要規劃語用知識很難,我們只能討論一些語言表達中既定的知識。如問候、邀請、道謝等,闡述其對語言作用的約束,從最基本的語用文化來提高學習者的語言交流能力,最好可以通過實踐進一步把語用文化規則化。與語義文化和語構文化比起來,語用文化更能體現出語言的文化特性,對外漢語教學中語用文化涉及反而更加廣泛,更加重要,所以語用文化可以通過語言的功能與教學相結合,讓學習者真正的理解所學的語言。語用文化側重于實踐化,文化的導入與融入是以學習實際的語言交際能力為宗旨,以實踐性為特點的語用文化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所在。
要進行有步驟、有計劃的文化教學,就要把這些知識進行項目化,便于將其融入教學過程當中,這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工作。我們的前輩已經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們的成就使我們有理由也有信心將對外漢語教學規則化、系統化。我們之前談到的,語言結構文化、語以文化和語用文化要牢牢地將文化導入和融入對外漢語教學中。以語言結構、語義、語用文化相結合是新一代對外漢語教學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單 琪.文化背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5(11):34-35.
[2]高 瑾.淺談中國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5(4):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