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帆
摘 要:文章嘗試結合無錫的當地特色,生物的學科性質,開發以“藻”為主題的生物校本課程,以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和學校特色的建設。
關鍵詞:生物教學;藻;校本課程
一、課程開發背景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基本途徑。本次的校本課程結合了無錫太湖藍藻爆發事件,圍繞課本原理進行設計,以選修課的形式開發了以“藻”為主題的校本課程。糾正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一些錯誤概念,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提高其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
二、課程開發的情境分析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基于學生和教師特點和學校特色,因此要充分利用學校校內的一些資源,以及校外周邊的自然資源。中學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知識儲備和動手操作能力,學校已具備基本的開展校本課的條件,教師也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
三、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了解藻類的分類,常見的典型物種,不同藻的識別和鑒定。藻類的基本結構及生存的條件。
(2)能力目標:能夠自主設計實驗,統計整理數據,繪制圖表,能夠清晰表述觀點,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報告和成果展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夠認識到藻類的價值和生態功能,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四、課程內容
1.認識藻類
(1)藻的分類,糾正錯誤的前概念(如:藍藻和綠藻是同類藻的總稱)。
(2)藻類的識別和鑒定,認識一些常見的藻。
(3)認識藻的結構(學會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藻的結構。比較藍藻和綠藻的不同,并由此比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不同)。
2.養藻
①藻的培養。②繪制藻的生長曲線。
3.探究藻的生長條件
①探究N、P、K等元素對藻生長的影響。②探究藻吸附重金屬的能力。
4.藻的的價值
①經濟價值。②研究價值。③生態價值。
五、課程評價
1.評價內容
(1)學習情況。包括:①小組的合作情況的出勤情況;②課前準備(收集資料,合作探討,材料準備,設計的實驗方案);③課堂活動表現(課堂表現,PPT的制作,發言情況);④實驗情況(實驗的操作規范,記錄情況,實驗結果的記錄)。
(2)學習成果。包括:①實驗后的書面材料(實驗觀察記錄、實驗報告或心得體會、探究的方案設計、針對研究成果制作的多媒體課件);②活動后的作品(有關藻類的圖片)。
(3)結業式匯報。小組匯報展示的準備與展示表現
2.評價形式
評價不只是教師評價,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多角度地去評價學生。綜合為觀察和表現性評價、學生自評與組評、總結與調查、展示與評價、創作與評價等形式,課程結束后按等級分為優、良、中、合格和不合格,并評選優秀學員。
六、預期成果
1.顯性成果
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需要校本教材作為活動開展的依據和工具。因此,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不斷總結和改進,將活動進行整理和整合,逐步完成校本課程的編寫,為后面課程的實施提供參考。
2.隱性成果
開設此校本課程,在校園、家庭和社區間都會產生影響。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對于藍藻爆發有了清晰的認識,滲透了環境保護意識以及激發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生物學的興趣和熱情會有所提高。從查閱資料,到設計實驗方案,到進行實驗,到最后的總結分析實驗結果,學生們的自主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也會有所提高。本課程許多內容的設計都是從課本出發,有助于較難理解的知識點的理解和提高。通過小組活動,同學關系更加融洽,敢于表達;嘗試了實驗報告、觀察日記等的撰寫;能用攝影、PPT等多媒體形式展現成果。
參考文獻:
[1]李 艷.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2]楊筱曼,胡 源.野菜主題的初中生物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生物學通報,2017(3):4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