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摘 要:中學時期是正值人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飛躍期,同時對人格發展也極其關鍵。因此,中學美術教育對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培養效果最佳,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人格完善,提高學生自我修養,使得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靈活應用創造力。文章將對中學美術教育中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培養進行探討,旨在為中學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學美術;教育;創造性人格
中學美術教育是當今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較好的方式,因為中學時代是人格塑造最優的時期,思維逐漸獨立,并且有執行力,是創造性人格培養的良好基礎。中學美術教育對培養創造性人格這方面與其他學科優勢十分明顯,但是由于教育整體環境及思想理念,我國中學美術教育并未得到較好的發展,導致其在培養創造性人格上的作用并不是特別明顯。創造性人格是在人與生俱來的基礎上,經后天學習培養所形成的。
一、學習興趣是前提
1.必要性
學生對有興趣的事物學習起來效率是事半功倍的。在現實美術教育中,學生經常難以集中注意力,這與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息息相關。美術教育應當充滿開放性,以調動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再進一步培養他們在教育過程中的創造性人格。且在教育過程當中,教師應當以稱贊為主,給予學生鼓勵與積極影響,使得學生有興趣學習美術,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美術,探索美術,創新美術。
2.提高感知力
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安排,運用較強的教學工具,使得學生從眼睛到心里逐漸體會到事物的美感,進一步深入分析,從直觀視覺層次提升到理解感知的層次上,讓學生切身感受,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產生探索欲,這也是美術教育在創造性人格培養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3.多媒體教學
信息時代的到來促進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將學生帶入藝術殿堂,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激發效果顯而易見。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能夠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且多角度地接觸新事物。
二、發散性思維是基礎
1. 概念
發散性思維指面臨困難時思考答案的思維的方式,既要有發散思考,對單一問題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又要從發散性思維中找到最佳可行辦法,解決問題。發散性思維是形成創造性人格的基礎。
2. 培養方式
培養發散性思維應由教師用科學、新穎且有趣的方式進行引導,類似“頭腦風暴”,加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大膽展示自己的想法觀點,從而對事物能夠一直保持新鮮感,鼓勵學生發揮一定的個性,培養其發散性思維。
三、情感能力是推動力
1.概念
情感能力是中學生創造性人格培養的推動力,直接推動其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審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體的情感能力,通過我們的視覺等感官感受世間萬物,再有大腦思維定義這個物體是否存在美感,即形成發現美、判斷美、創造美的能力,積極的情感能力能夠正面推動創造性人格的發展。
2.培養方式
通過情景美術教育對學生情感能力進行培養。方式一,教師可在課堂上對大師作品進行分析,供學生欣賞,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多角度思考作品,從而使學生有導向地結合自己的審美角度,提升情感能力。方式二,教師創造生活化場景,幫助學生理解層次更深的作品,領會美妙之處,升華情感。方式三,教師也可帶領學生外出寫生,鍛煉其獨立創作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思維。
綜上所述,中學美術教育利用多媒體等信息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加上有趣的課堂環境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感知能力、發散性思維、審美能力及審美觀,對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學習興趣是前提,發散性思維是基礎,情感能力是推動力,三者皆為創造性人格的形成中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這些部分也是美術教育的根本。所以中學美術教育與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實際上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鄭德勝.淺析初中美術教育與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6(4):106-107.
[2]鐘景華.淺析高校美術教育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戲劇之家,2015(2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