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星
摘 要:文章主要對中國知網收錄的基于職業素養的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教學改革論文進行分析,目前學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礎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實現的方式和途徑這兩個方面。但是,目前的研究基礎相對薄弱,內容不夠系統、深入,視野比較狹隘,未來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
關鍵詞:職業素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從2004年教育部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到2006年提出要加強素質教育、“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再到2015年的“加強以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為特點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著力培養既掌握熟練技術,又堅守職業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越來越明確,即要突出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教育。因此,基礎課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學改革中逐漸突出了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一、研究的現狀
在中國知網以“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為主題進行檢索,可以檢索到論文兩千五百多篇。但是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角度,尤其是基礎課的角度探討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從2009年才開始,而且數目比較少,僅有38篇。其中,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發表的這方面的論文分別是3、2、2、5、4、10、11、1篇。這表明,越來越多的基礎課教師在教學改革方面把目光聚焦在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方面。從論文作者所屬院校看,全部論文的作者均來自高職院校,且多數來自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從論文的內容來看,對這一主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基礎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職院校基礎課教師普遍認為,高職院校基礎課肩負著對高職學生進行職業素養教育的重任,理應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承擔其應有的職責。如汪璇從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出發,認為目前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對高職生進行專門的職業素養教育的課程很少”,而“職業道德、職業情感、職業習慣的培養都是與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密不可分的”[1],因此,職業素養教育是基礎課的根本職責。范清義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出發,認為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育也應著眼于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學生的職業發展為核心,把培養學生的職業人理念作為課程的重要任務,幫助學生提升職業能力”[2];覃秉金從職業素養的內容出發,認為“職業道德、職業思想和職業行為習慣主要還是職業人的思想政治素質方面,思想政治素質是職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加強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的教育是提高職業素養的根本途徑”[3];趙瑩從基礎課在培養高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作用和高職生在現實職場中的困惑出發,認為基礎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中發揮著“核心和靈魂”的作用。這說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基礎課教師普遍認為,高職院校基礎課肩負著對高職學生進行職業素養教育的重任,理應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承擔其應有的職責。
但學界對基礎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地位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認識不一。如范清義認為,“思想政治價值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根本價值”“職業素養價值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核心價值”;而付文軍、楊云則認為雖然基礎課對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二者的結合必須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思政課中職業素養的培育可以看作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切入點”,但“原有的思想政治價值必須保留且處于主導地位”。
2.基礎課實現職業素養教育功能的方式和途徑
這方面學者的探討主要從與高職學生的專業(群)相結合、面向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群)和不區分專業(群)和崗位(群)三個角度,就基礎課課程設計、教學內容與方法、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這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由于對基礎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一致,學者在基于職業素養的基礎課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方面的認識還存在較大分歧。
在教學設計方面,一些學者認為基礎課應當以“價值引領”的方式進行職業素養教育,具體的職業素養教育內容應交給其他課程;一些學者則認為應當把職業素養教育內容融入基礎課全部或部分教學內容,化基礎課教材體系為職業素養教學體系。如徐建麗和朱登勝(2009)認為,應把職業素養教育的內容深度融入基礎課教材,化基礎課教材體系為職業素養教學體系。楊云(2015)認為,可以把職業素養教育內容“嵌入”基礎課教材相關的章節;也有學者僅僅認為只要把教學對象的學生身份轉換成職業人身份即可。
在教學內容方面,學界公認基礎課可以承擔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等隱性職業素養的教育。但對隱性職業素養的內容界定不清,對職業素養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混亂。有的學者把職業素養作為職業道德、職業意識等的上位概念使用,有的學者把職業素養等同于職業道德、職業法律、職業意識、職業品質等,有的學者把職業素養具體化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艱苦奮斗等職業品質。
在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選擇上,除了傳統的案例教學法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徐建麗和朱登勝(2009)、鄒宏秋(2012)、付文軍和楊云(2016)提出的專題式教學法,呂洪剛(2012)提出的行動導向教學法,郭君(2013)提出的項目化教學,蔣芝英(2015)提出的情景教學法等。在實踐教學和考核評價方面,學界認識比較一致:實踐教學應采用項目化形式,考核評價應堅持多主體參與、加大過程性考核。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目前學界的研究為我們正確認識基礎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基于職業素養的基礎課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實踐教學、考核評價、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
二、研究的不足
1.研究基礎相對薄弱
職業素養教育是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而逐漸引起職業教育學界重視的一個全新的課題,是高等職業教育亟須加強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但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學界對“職業素養”這一基本概念的概念和內涵界定尚不清晰,使用混亂,職業素養教育的內容不夠具體,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的課程體系尚未建立。上述問題的典型表現是學界對職業素養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混亂,有的學者把職業素養作為職業道德、職業意識等的上位概念使用,有的學者把職業素養等同于職業道德、職業法律、職業意識、職業品質等,有的學者把職業素養理解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艱苦奮斗等職業品質。
2.研究內容不夠全面、深入
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正確處理基礎課的意識形態教育價值和職業素養教育價值的關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目前學界雖然注意到了基礎課的雙重功能,但是在實際研究中往往偏重于探討如何實現基礎課的職業素養教育功能,而對于在實現職業素養教育功能的同時如何確保基礎課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的研究較少涉及。這個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嚴重削弱高職院校基礎課意識形態教育功能的發揮。
另外,在對于基礎課教學如何體現職業素養教育功能這一問題的研究上也不夠深入,表現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就是把職業素養教育的哪些內容納入自己的教學范圍不夠清晰,導致在基礎課教材體系轉化為職業素養教學體系時隨意性強,使基于職業素養的基礎課教學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
3.研究視野相對狹隘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大學思政課的設置經歷了四個階段:初步發展階段(1949~1956年)、曲折發展階段(1956~1978年)、恢復與穩定發展階段(1978~1992年)和全面發展階段(1992年~)。在第四個階段又經歷了“98”方案和“05”方案的變化。在“98”方案中,設置的職業道德課和現在的基礎課關系密切。根據“98”方案的規定,師范、醫學等一些特殊專業應當把職業道德作為專業基礎課納入教學計劃,其他專業可把這門課設置為選修課,或者作為思想道德修養課的一部分安排教學。而在“05”方案中沒有規定要開設職業道德課,而是把職業道德作為基礎課的一部分教學內容。因此,基于職業素養的基礎教學改革研究雖然僅僅是一門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但應該把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置于高校思政課設置的歷史過程中,畢竟和師范、醫學一些應用性比較強的專業相比,高職院校培養的就是應用性專門人才。因此,是把包括職業道德在內的職業素養作為高職思政課的一部分專門開設一門課,還是把職業素養作為基礎課的一部分內容安排教學,抑或是把職業素養教育貫穿基礎課教學始終?上述三個問題答案決定了基礎課在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中地位的高低、作用的大小和發揮作用的方式。
另外,與基礎課對應的學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因此,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角度出發,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與職業素養教育內容結構的關系,找出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此基礎上把握好二者的有效結合點。遺憾的是,目前學界僅僅把研究的視野局限于基礎這一門課程,尚無一人把研究的視野上升到高校思政課的歷史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高度。
有鑒于此,在未來基于職業素養的基礎課教學改革研究中,應著重把握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借鑒職業教育學界的研究成果,明確職業素養的概念和內涵。二是要打破現有的就基礎課談改革的局面,將基于職業素養的基礎課改革置于高校思政課的歷史發展中,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高度理清基礎課的意識形態功能和職業素養教育功能的關系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與職業素養教育內容結構的關系,重新定位基礎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面向學生專業和未來的崗位(群)加強與職業教育學科、學生所學專業學科、企業行業深度合作,進一步明確基于職業素養的基礎課教學內容,化基礎課教材體系為教學體系。四是要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和高職教學規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方法組織實踐教學。
參考文獻:
[1]汪 璇.構建以職業素養為核心的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新模式[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104-107.
[2]范清義.論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雙價值”導向[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10):101-103.
[3]覃秉金.思想政治教學融入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探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