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奕冰
摘 要:2017年初,以《見字如面》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迅速躥紅,社會各界紛紛點贊,稱贊其為“綜藝清流”。文章將從節目的形式、內容、模式等方面進行解讀,分析文化綜藝類節目的特點,進而總結文化綜藝類節目的特征,以及存在的短板。
關鍵詞:見字如面;文化綜藝類節目;制播分離
2017年,文化綜藝類節目《見字如面》《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迅速霸屏,成了現象級“網紅”,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討論。
《見字如面》第一季是由實力文化和黑龍江衛視聯合出品的一檔節目,并由騰訊視頻網絡獨播、首播,節目以明星讀信,嘉賓解讀為主要形式,用書信打開歷史,帶領觀眾走進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物故事,去觸碰那些人物情感和社會風物,重新感受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和精神風貌。《見字如面》第一季收視率和口碑的雙贏,離不開幕后團隊對節目的精心設計和安排,這檔綜藝清流也呈現出一些鮮明的特點。
一、制播分離,保證節目質量
制播分離這個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國,來自英文Commission,原意是指電視播出機構將部分節目委托給獨立制片人或獨立制片公司來制作。隨著網絡技術越來越發達,受眾的選擇面也越來越廣,因此他們對廣播電視節目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制播分離可以最大化解放電視節目制作生產力,拓展節目生產品平臺,集中力量來生產豐富多彩的精品節目。
在我國最早試水制播分離的是浙江衛視與燦星合作的《中國好聲音》,發展至今,模式也越來越成熟。《見字如面》第一季的制作也采用了制播分離的模式。制作公司為北京實力電傳文化發展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02年,在制播分離大潮中獲得中央電視臺的青睞,成功推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漢語橋——我與中國第一次親密接觸》等六個優質節目,總策劃、總導演是實力文化創始人關正文。黑龍江衛視和騰訊視頻,則為制作好的節目提供視頻播出平臺,節目音頻也在網易云音樂平臺以電臺節目的形式發布。
《見字如面》采用制播分離的好處是既能保證節目內容和質量。同時最大化了拓寬受眾的覆蓋面,照顧受眾的多元需求,做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視聽全覆蓋,進而擴大節目影響力。
二、改編境外優質節目,風格力求質樸
版權購買對廣播電視領域的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許多活躍電視熒屏的節目,如《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節目,都源自國外的一些優質節目。《見字如面》的模式來源于英國一檔名為《Litter Live》的文藝盛會,該活動始于2013年12月,原版是迷你劇場秀,演員通常在劇院、會廳等高大上的場所里,面向在場觀眾,誦讀歷史上有名的來往信件,主題涉及愛、死亡、家庭、兒童、生活、藝術、難民、奴隸、戰爭等。邀請的明星也是重量級的,如觀眾所熟知的“卷福”“抖森”、伊恩·麥克萊恩等影視演員。原版存在公益性元素,與中國定位及目標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引進優質節目后,通常會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原版珠玉在前,全盤照搬不可取,要想不被觀眾簡單地認定為抄襲和模仿,只有進行本土化的改編,并且還要具有自身獨特的氣質。
《見字如面》中國版采取了和原版截然不同的設置,只有一方講臺,一位讀信嘉賓,一封封飽含歷史細節和人情故事的書信,此外,還邀請了知名學者作為拆信和解讀嘉賓。讀信嘉賓邀請了張國立、歸亞蕾、何冰、王耀慶、張涵予等有較深厚舞臺功底的演員,也不乏林更新這樣的“小鮮肉”。導演關正文談到節目的獨特性時說,找優秀的藝術家演繹信件只是一個形式,真正的傳播價值還是在于一封一封淘選出來的信。《見字如面》團隊沒有刻意強調節目的商業屬性,在播出過程中及微博宣傳都難尋覓廣告的痕跡,而是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對信件的選擇。從幾萬封信里面挑選出100余封信,只為找出那些“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信。
三、主打情感訴求,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演繹是整個節目的靈魂,解讀是節目的佐料,為受眾理解信件背后的時代拓展知識。文化綜藝類節目歸根到底還是“文化”二字,落腳點要放在對普通大眾的啟蒙引導,要能夠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引發思考的才是好節目。
在節目第一期,歸亞蕾演繹蔡琴悼念楊德昌的公開信《讓他活在我的歌里》,情至深處,她不禁微顫地輕抓自己的手臂,代入蔡琴的身份,為觀眾帶來了感同身受的演繹,擊中了觀眾的情感“要害”,很多觀眾因此落淚。蔡春豬寫給兒子喜禾的《那一天你被診斷為自閉癥》,是《見字如面》第一季最受追捧的一封演繹高難度的書信,信中,父親用戲謔的口吻來與患病的兒子對話,極力地隱藏自己悲痛的心情,演員何冰給出了對這封信最精彩的演繹。
張國立、王耀慶演繹的曹禺和黃永玉來往書信《你多么需要他那點草莽精神》《但愿迷途未遠,還能追回已逝的時光》,兩人你來我往,再現了一個性格剛直、執著藝術、固守原則的黃永玉,向曹禺提出“不饒點滴、不饒自己”的建議,而張國立向觀眾演繹出了一個遭遇創作瓶頸期,被晚輩激烈批評的曹禺,兩個人將書信演活了,讓觀眾感覺自己第一次這么近地接觸劇作家曹禺、畫家黃永玉,感受到那個時代的一些印記。
信件內容還選用了許多文言文書信,節目組為了方便受眾理解,將其翻譯成了白話文,如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挑戰書《告鱷魚文》、閻姬寫給宇文護的《現在,齊國的皇帝準許我回到你的身邊》等。
嘉賓們用扎實的臺詞功底和恰當的情感表達,毫無保留地呈現時光的細節,每一封信都如同鋪陳開一幅幅歷史細節清晰的圖卷,再現了寫信人的情感狀態。信件作為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縮影,從側面勾勒出當時的社會情境,使人深陷其中,陶醉其中,觀眾也從中得到了熏染。
《見字如面》第一季不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算是一檔較為成功的文化綜藝節目。但是在褒獎其優點的同時,也要注意它存在的一些短板。首先是嘉賓和主持人,許多網友吐槽主持人功底不夠,嘉賓知識水平不足等,導致經常發生“尬聊”的情況,主持人和嘉賓經常打斷話題,轉場較為生硬;其次就是內容太過緊湊,一封信件讀完,觀眾還沒有好好地消化,品味其中的滋味,下一篇又來了,給人一種緊迫感;最后是個別讀信嘉賓臺詞功底較差,觀眾感覺自己會“出戲”等。近日,《見字如面》第二季已經開播,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對于第一季出現的問題,節目制作方也進行了調整,受眾普遍評價很高,反響也很好。
文化綜藝類節目的爆紅,一方面是受到政策的扶持,國家大力提倡全民閱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另一方面,是因為泛娛樂化時代,受眾對“精品節目”的強烈渴求。文化綜藝類節目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要堅持媒體的輿論導向功能,時刻與黨和國家的政策保持一致,擁護和支持黨的領導;其次,在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上,要推陳出新,創新節目題材和內容,避免出現“同質化”;再次是要做好受眾市場細分和調查,時刻以受眾需求為導向,來制作符合老百姓需求的優質節目,最后終極目標是將文化綜藝類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做到觸類旁通。只有成熟的模式,才能在傳媒迅猛發展更迭大潮中生存下來。
參考文獻:
[1]孫 晴.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困境與破局[J].北方文學旬刊,2017(3).
[2]焦晨瑩.《見字如面》:用一封信打開歷史[J].采寫編,2017(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