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雄心
摘 要:我國是少數民族眾多的國家,許多少數民族在其歷史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歌,這在不同程度上推動和促進了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發展,并形成了各自民族的代表風格和審美取向。為加強對民族聲樂的研究,文章作者對我國民族聲樂的藝術審美進行探討,以期更好地推動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審美取向
一、我國民族聲樂的審美文化內涵
民族聲樂作為我國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有利于物質文明建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而且也有效加快我國文化事業的良好發展。民族的情感、語言、音樂風格乃至民族審美觀等綜合方面都會影響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其脈動、韻律乃至其獨有的韻味均屬于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審美的特征。我國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第一審美準則是可以精準地演唱,想要更進一步傳達我國音樂的神韻則需具備聲情并茂的表達方式,即以聲音為基礎傳達自身的情感。由此可見,韻味、情感、語言成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獨有魅力,我國民族聲樂特有的審美感受以及審美標準也恰恰以這些為準則。透過聲音表達歌曲內的情感,在心靈中與觀眾產生共鳴。
二、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取向
1.字正與腔圓的有效結合
“字正腔圓”是指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不僅發音圓潤,還能做到吐字準確、清晰,即要吐正字,使聲音圓滑。“字正”是“腔圓”的基礎和前提,字若不“正”,腔就無所謂“圓”,聲樂演唱的內容就缺乏表現力和感染力。“字正腔圓”的審美取向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已經成為民族聲樂藝術一個重要的審美標準,也成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特有的審美取向。可以說,語言美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聲音美的基礎和前提,如果聲音美缺乏語言的制約,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2.詞情、曲情、聲情三情的融合
詞情指的是通過歌詞來傳遞情感。創作者在觀察外界事物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某種感情,并用詩詞將這種感情描寫出來,聽眾就可以通過歌詞體會到歌詞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通過與曲譜和聲音的結合,歌詞所傳遞的情感將會更加深刻,更易使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曲情指的是通過曲調來傳遞感情。曲譜的創作者通過節拍、節奏、旋律等音樂元素相結合的方法來向聽眾傳遞情感。帶有曲調的歌詞和普通的詩詞是有區別的,曲調往往更有助于詞中感情的抒發。因此,詞與曲的相互融合更能夠滿足聲樂的要求,更能向像聽眾傳達情感。
在同化和順應審美心理原則的指導下,詞情和曲情形成了一定的作品情感內容,“聲情”在此之上應運而生。作品是以非音響形式存在的,要想使作品轉化為音響,傳達到欣賞者的聽感中,必須通過演員的二度創作,即演唱。而要想完美表現聲情,必須首先對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有準確的感知和把握,然后表達詞情、曲情蘊含的豐富內容。
3.聲樂語言的審美取向
詞章、節奏和曲調是我國民族聲樂語言審美的三大特點。隨著民族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優美的辭藻和動人的旋律的結合已經成為聲樂語言的重要審美取向。我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獨特的美感,這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審美文化的基礎。在演唱時可以根據需要對任何一個字進行聲音的延長而不影響整體的意思,節奏的需要是歌詞詩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詩化的語言能夠更加濃縮簡練,更加整齊統一。
4.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我國現今的民族聲樂藝術是由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不斷演化和傳承形成的。例如,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藝術注重“字正腔圓”,現今的民族聲樂藝術依然保留了這種出色的審美取向,這就是古為今用。隨著世界一體化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民族聲樂家有了新的創作模式,他們的目光更加長遠,創作出了具有中西共同特色的聲樂藝術,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好評,與此同時,世界上很多的聲樂藝術也不斷地傳入中國。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家開始廣泛借鑒他國的經驗,以此來發展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這就是洋為中用。這種洋為中用的方法,讓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能夠邁向世界,吸取國外聲樂藝術的優點,提高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水平,從而吸引更多的聽眾,使更多的人能夠體會到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妙之處。
參考文獻:
[1]僧文莉.對中國民族聲樂的思考[J].大舞臺,2013(2):94-95.
[2]滑靜.略論當代民族唱法音色審美的多元化發展[J].中國音樂,2011(4):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