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運用微分博弈的方法分析對比了農村電商及農超對接模式下農戶的最優努力投入均衡策略、農產品最優質量軌跡及利潤最優值函數。研究表明農戶必須切實評估自身實際收益能力才能正確的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從而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的結構調整不能“一刀切”,必須建立多業態共存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農超對接;微分博弈;流通模式;運作效率
[中圖分類號]F252.8;F713.365.1;F7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52X(2017)03—0046—04
1引言
推進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改革和發展的主要方向。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結構性改革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效率與質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的、首要的是轉變農業流通模式的發展方向,調整發展思路?!稗r超對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基礎設施短板和投入不足等問題,具有保障農產品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等作用。而農村電子商務作為解決農產品賣難、推動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能進行農產品跨空間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產量過剩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關于農村電子商務及農超對接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三個視角:(1)基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視角:羅明等認為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都有利于農超對接模式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古川等認為價格激勵策略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并提升企業對農產品質量的控制水平。(2)基于穩定農戶收益視角:Elizaphan等認為在超市直接與農戶簽訂合約模式下,超市的特定標準將帶來農產品采后處理的需求,這一需求將會增加勞動力的需求量,進而能提升農戶收益。王志剛等基于Shapley值法研究了農超對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問題,認為建立收益反還機制有利于穩定農戶的收益,能提高農戶積極性。(3)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張喜才認為終端一體化、服務全程化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都有助于農村電商模式健康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農村電商及農超對接的農產品流通方式、模式、如何發展等方面已經做了一些有益探討。但農村電子商務與農超對接模式將如何影響農產品生產者的生產努力投入?哪種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更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和農戶的利益?農戶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農村電子商務是否能代替農超對接模式成為支撐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新的推動力?這一系列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充分且合理的解答。因此,本文從長期動態的角度并結合生鮮農產品質量衰減的特征,建立農戶與超市間微分博弈模型,通過對比農村電商及農超對接模式的運作效率,深入系統的研究兩種流通模式對農戶收入水平的影響,為農戶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流通模式提供有益建議。
2符號說明及模型假設
2.1符號設定
模型中符號的設定及其涵義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