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韻”指一種理想的藝術境界,其美學特征是自然傳神.韻味深遠,天生化成而無人工造作的痕跡,體現出清空淡遠的意境。通俗地說,是傳神或有味。有人說:“畫人物,先要有內景應真,神韻現前,感而遂通,而后方可形于筆墨。”壽山石雕刻也是如此。好的壽山石雕刻通常材料美,工藝精湛,氣韻卓絕。特別是壽山石雕中的人物雕刻更是講究人物氣韻、氣質的體現。
[關鍵詞]氣韻;人物;雕刻;壽山石
我從事壽山石雕刻多年,從最初的不熟練到今日的游刃有余,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雕刻人物時有些許心得體會,下面就如何表現人物的氣韻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刻畫“氣韻”需悟性
表現“氣韻”即追求生動自然、清奇含蓄、耐人尋味的境界,使人能從所雕之物中冥觀未雕之物,從所道之事中默識未道之事,即獲得古人常說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意味無窮的美感。
壽山石雕是一門十分考驗人悟性的手藝活,因為壽山石雕過程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每一位壽山石雕刻師都要經過多年的錘煉才能熟練掌握雕刻技法,當然很多時候,即便是掌握了熟練的雕刻技法,也雕刻不出那所謂的氣韻來。“氣韻”不是憑空形成的,而是于線條、人物情態間的瞬間捕捉、造型上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因素所綜合構成的。文人審美的“雅”,與題材無關,重點是在于作品的氣質。
若想雕琢出人物的神韻,除了要準確掌握人物的大致輪廓外,還需要捕捉人物身上最能表現其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的細節,尤其是特定情景中形成的或表現出的動作、神態等。例如,在雕琢彌勒或者羅漢時,著重地刻畫了彌勒和羅漢的笑容,因為自古人們對彌勒的印象就是喜樂的,笑容中有能容天下事的豁達。于是。通過對笑容的細微刻畫,使得人們對彌勒的笑過目不忘,一瞬間抓住那抹笑容并沉迷其中!
在創作人物時,要善于捕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人物的神韻。在壽山石雕中,有不少老者和稚童臉部神情雕刻是大致相同的,男女的開臉也是大同小異,可見雕刻者沒有把握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若是連基本的人物特征都無法呈現的話,是無法傳達出所謂的韻味的。
那么,如何才能表現出神韻呢?這就要求雕刻者平時認真觀察、回想現實中人們在某種情境下的行為表現,并將其還原出來,這樣才能做到通過外部的行為來表現其內在精神的效果。
二、恰到好處的簡
石卿曾說過:“刻太多細節,難免會流于俗氣?!闭f到底,還是一個“文人氣”的問題。
每一個雕刻師都想雕琢出有神韻的作品,所謂神韻是一種視覺感受,和聞到香味或者吃到美味的感受差不多。一件有神韻的作品會讓人過目難忘。
本文所說的神韻不等于面面俱到,特別是人物雕刻時不必面面俱到,所謂大巧若拙,有時候我們只需稍微的雕琢出大致輪廓,也能顯示出人物的氣韻來。例如,在雕琢《李白醉酒》時,對原石的俏色進行大膽的處理,雕刻一輪紅色明月,其他白色部分則簡約地雕琢出李白氣定神閑的樣子,李白的衣袂飄飄,這樣繁簡結合恰到好處,也頗有幾分神韻。
很多時候,氣韻不過是古拙大方,線條圓渾,且充滿了抽象主義?,F在很多雕刻師采用機雕,線條清晰逼真,非常寫實。對于剛接觸不久的玩家來說,喜歡這種機雕的工藝,因為它清晰、逼真、容易理解。然而,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資深的玩家常常覺得簡約古拙看起來更加舒服,為什么呢?記得曾有人說過,因為人的眼睛不可能記住所有的細節。當我們回顧一件物品,你記住的是它的氣質,大致輪廓,特色的部分,如果要讓你細細回味它所有的細節,你會感到不舒服,因為你的眼睛不可能真實看到它的所有細節,這也是抽象畫的由來。抽象有時候給人的感覺是舒服的。作品若是能簡約且注重氣韻、輪廓、整體感,人們會覺得舒服,奧秘在于它更如實反映了人的眼睛看到后的感受。這也是石卿大師和周寶庭大師作品至今備受藏家喜歡的原因。
總之,內行人看壽山石雕作品一般是看整體的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趣味、構圖、俏色、線條等。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極高的藝術審美,常常是雕刻者所追求的目標。如一代大師周寶庭和石卿,他們作品中的人物神韻把握得恰當好處。作為壽山石雕刻者,要雕刻出富有神韻的作品,首先得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事物在細微中的變化,在具體雕刻的過程中,要做到簡繁結合,不必刻意追求面面俱到,如此,作品方可做到形神兼備。
[作者簡介]
林燕華,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