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袁宏道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在明代的文壇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詩歌創作主張更是一掃明代文壇復古派模擬蹈襲、因循守舊的弊端。本文以其《解脫集》中的詩歌為例,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他認為真正的“性靈”首先應學習民間的詩歌,其次認為詩歌創作要不被格式和形式所束縛,最后詩歌內容應是本色獨造語。這三個方面使他的詩歌閃耀著“性靈”的光輝。
關鍵詞:袁宏道 詩歌創作主張 《解脫集》
袁宏道是明代的文學家,同其兄長袁宗道、弟弟袁中道并有才名,被稱為“公安三袁”。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擬古蹈襲,好詩應該任性而發,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詩歌創作主張。
本文從其《解脫集》中看“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詩歌創作主張。在萬歷二十四年前后袁宏道逐漸對文壇的復古之氣不滿,故提出性靈說的主張。在《答李子髯》中寫道:“草昧推何李,聞知與見知。……當代無文字,閭巷有真詩。”在他看來,復古的詩作不如民間的俚曲和俗曲,認為作詩不應該作繭自縛,模擬蹈襲。而《解脫集》中收錄的詩歌,是作者作于萬歷二十五年上半年游覽吳越之作,此時他辭去吳縣縣令一職,擺脫了官場,使他的心性得以解脫,再加上與好友游覽山水,更使他無拘無束地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所以這一時期的詩更能體現出他的詩歌創作主張。他明確提出自己的主張是在《敘小修詩》中,他認為詩文應該抒發自己的性情,不應被固定的格式所束縛,如果不是從自己心中的“真”流露出來,就不應該下筆書寫。
一、真詩在民間
首先他認為能夠抒發真性情的詩在民間。他認為民間的詩歌正是無聞無識的真人之作,只有這種詩歌才算任性而發,才能充分表現人的真性情。
在他的《解脫集》中也寫了不少具有民歌風味的詩歌。如《江南子》其四:“湖蠶吐練光如水,桑娘夜織金閶里。熟作綾絨生作紗,挑盡蟲魚與花蕊。年年宮樣換新機,一蟲能作幾般絲?父當解戶兄塘長,官家頭運五月時。”從“湖蠶吐練”“桑娘夜織”“一蟲”“幾般絲”可以看出這首詩歌語言直白通俗、淺顯易懂,表現手法和語調又似散曲和民歌。正是這種直白通俗的手法,使作者能夠直抒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通過這首詩的內容,我們可以得出這首詩歌揭露和控訴了明代社會的黑暗,勤勞的婦女沒能為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反而給她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和災難。
《橫塘渡》與上一首詩在感情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橫塘渡,臨水步。郎西來,妾東去。……吹花誤唾郎,感郎千金顧。妾家住虹橋,朱門十字路。認取辛夷花,莫過楊梅樹。”這首詩歡快地表現出一個正在花季的少女對一個翩翩少年的喜歡之情。少年郎從西邊來,少女從東邊離去。吹奏歌唱不是對你鄙棄不樂,而是感慨你眷顧情深。我家住在拱橋那兒十字街道的那個紅色的門里。看到長滿迎春花,不要走過楊梅樹。少女歡快地給少年描述著她家在哪,希望少年郎能上門提親。在這首詩中體現了雅與俗、士林與市井的結合,真情真意,體現著性靈的光輝。
他的另一首詩歌《劍泉上》,是一首借景抒情詩,詩的開頭就用民歌的曲調歡快地描寫了劍泉的美景:“劍泉上,山如黛;劍泉下,水如佩。一片青,閱人代。鬼窈窕,山 。”正是這樣的美景使得無數行人蜂擁而來,作者也不例外,而這美景更使得他想要寄情于山水之間,遠離官場的污濁黑暗,他寫道:“一日計千舟,一舟計萬錢,寧負公家稅,莫負少年年。”一句莫負少年時的時光,直白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感,他感慨不應該蹉跎歲月,要跟隨自己的心性,不要被塵世所擾。我們也能從這首詩中看出作者“性靈”說的創作主張來源于作者內心世界的追求,這種內心的渴望也是不斷推動他走下去的動力。
從這幾首詩中,作者充分吸取了民歌的通俗直白;也正是這種通俗直白,使得他能夠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不拘格套
作者認為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除了通俗直白的語言外,還要不被固定的格式所束縛。如果總是被條條框框,如形式、意象、語言色彩、格律、節奏等,所束縛,就很難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
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對景物的描寫其實質是在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余杭雨》其一這首詩寫作者游余杭遇雨受阻,大段的篇幅都在描寫對這場大雨的心懷不滿,“不恨今日雨,卻恨前日晴。無端放隙光,誘我余杭行。余杭有何趣,敗寺老和尚。若使在西湖,亦得閑眺望。”作者認為“今日雨”可恨,但“前日晴”更惱,正是因為它“無端放隙光”,才誘惑我到余杭玩。接下來一路埋怨,說余杭的風景不過是破敗的寺廟、衰老的和尚,在西湖就可以望見,根本不值得如此遠路來游玩。這種完全置情語與景語于不顧,是復古詩派的大忌。從這首詩中就可以鮮明地體現出袁宏道的隨性抒發,暢所欲言。
除了內容上的不拘格套,還有形式上的不拘格套。
首先是對用字聲調上平仄的不合常規,也就是所說的“拗”。在其《蘭亭》“清流大概是,峻嶺果然多”和《過龍井》“因循坐谷口,欲去復還疑”中,原本符合格律的聲調應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袁宏道為了表達自己的“真”,打破了原有的平仄之間的平衡,變成了“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三個仄聲調的加強,凸顯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在蘭亭游玩的袁宏道突出了清流和峻嶺的景色,而到龍井的時候,則體現了他復雜的心境——“我”是要因循守舊坐在這里,還是離開?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是身處官場還是回歸自然?
其次是語言節奏的不合常規,五言詩一般采用上二下三的斷句結構,而袁宏道一反傳統,不受限制。在《嚴子陵灘限韻,同陶石簣、方子公賦》其二“羊裘釣灘下,一漁戶而已”中它的斷句是:羊裘/釣灘/下,一/漁戶/而已。在《入青口》其二“石人立而啼,云吼吼相逼”中,它的斷句是:石/人立而啼,云/吼吼相逼。完全根據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來斷句,在《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九中說袁宏道“破律而壞度”,可見一斑。
最后是他對體裁的不拘格套。我們知道組詩表現的都是同一主題或者采用相關題材的若干首詩,大概其詩的格式或者形式也是相近的。而在袁宏道的一組《別石簣》中,其一是三、五言相雜的詩,其二至其五、其八是五言詩,其六是四、五、九言相雜的詩,其七是三言詩,其九是四言詩,其十是三句的五言詩。體裁的多樣,表現出他不拘的性格。
正是袁宏道對詩歌格式的不拘,才會讓他直抒胸臆,毫無約束。
三、本色獨造語
在《敘小修詩》中他說其弟寫詩文的瑕疵處在“本色獨造語”,但他卻認為他弟弟的瑕疵之處正是他所謂好的地方,是他認為能夠抒發真性情的地方。
首先袁宏道提倡務為新切,他認為詩歌中的事物應具有無所不能的表達效果。在他的《志別種山閣作》中,他的開頭寫道:“楚國一段云,落地無根蒂。”他自比是云,漂泊無依,把不知何處來、何處去的人生境況刻畫得入木三分。而“插身凈丑場,演作天魔戲”,從這一句中可以看出明代傳奇的流行,描寫了作者認為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夢幻感。他的另一首詩《春江引》的最后一句“百舌欲止復沖人,一聲滴溜芳溪里”,其中“百舌欲止”生動地刻畫出百鳥鳴叫因人而止的場景,動與靜的結合,增加了詩的表現效果。
其次是作者用俗語、小說語、奇妙語和散文句子入詩。
《述內》的第一句:“世人共道烏紗好,君獨垂頭思豐草。”俗語經常把“烏紗帽”比作官位,作者用烏紗入詩,充分地表達了他不愿意當官享受榮華富貴的愿望,他只愿意做一個平庸的百姓。
在《初至西湖》“看官不識杭州語,只道相逢有北人”中的“看官”原為話本或小說中對聽眾或讀者的稱呼,作者在這里用這個詞生動地表現出初到杭州游客的心境。
《祝雨》中“洗山山骨新,洗花花色故”這句用語奇妙,一個“洗”字突出了雨的奇妙和偉大,山被雨所洗后山石如新,花被雨所洗后色澤依舊艷麗,這個“洗”字也能和題目呼應,突出作者渴望雨的到來之情。
在《嚴陵》其四“或言嚴本莊,蒙莊之后者。或言漢梅福,君之妻父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這首詩運用了散文句法。朱彝尊在《靜志居詩話》中對這首詩進行了評價,他認為這首詩是滑稽之談,類似于狂人言語,不應該被稱作詩。
綜上,我們看出袁宏道的詩歌創作主張,正如錢謙益在《列朝詩集》中評價袁宏道:“中郎之論出,王、李之云霧一掃,天下文人才士始之疏渝心靈,搜剔慧性,以蕩滌摹擬涂澤之病,其功偉矣!”{1}從中我們可看出袁宏道在明代文壇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為推動了明代文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67頁。
參考文獻:
[1] 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錢謙益.列朝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 趙伯陶.袁宏道及其性靈文學[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9(4).
[4] 張琛.從《敘小修詩》看袁宏道的“性靈說”[J].銅仁學院學報,2012(1).
[5] 劉芹.袁宏道的詩論與詩歌創作[D].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作 者:王瀟儀,新疆大學人文學院2016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