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成林 榆林職業技術學院
借力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推廣,基于微課改革高職大學英語教學
喬成林 榆林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網絡時代,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學信息化,微課無疑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一種有益的選擇,值得高職院校廣為嘗試。
信息技術 教育信息化 教學改革
半個世紀前,電腦和互聯網尚未出現,傳播學大師馬歇爾.麥克盧漢就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媒介即信息。”過去有很多人質疑這句話,但在互聯網科技迅猛發展的信息社會,人們才意識到這個論斷之人的視野和前瞻:真正有意義的信息是時代所賦予的一切可利用的媒介工具所帶來的各種可能性。人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新穎的學習體驗層出不窮,教育觸手可及。在“互聯網+”的風口里,開發新媒介數字技術思維,厘清教育信息技術的核心價值,乘勢而為,基于微課改革教學,是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必須要突破的一個重大課題。
教育信息化是將計算機信息技術充分應用于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的呼聲和實踐,有兩層含義:一是把信息素養納入教學戰略目標,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術作為媒介廣泛應用于教學科研實踐,注重開發、分享和利用教育信息資源。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即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科研實踐過程中,有意識地主動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學手段技術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數字化,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信息化既是一項戰略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需要社會各界齊力助推的綜合工程。從2012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措施,或在相關的文件中對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對未來1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指導意見和總體方向。《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強調,要“把信息技術創新應用作為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的關鍵基礎和戰略支撐。”《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實現所有專業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子。”
什么是一堂課?一堂課就是囊括了“教材、教師、教學目標、各類數字化教學媒體、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教學評價、教學反饋、學生和學習環境”等多種要素的復雜系統。什么是微課?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微課大賽”把微課定義為:“基于一門學科/課程的某個重要的專題(或某個單元、主題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微型化的在線視頻網絡課程。”上海師范大學黎家厚教授認為微課就是“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微課“短小精悍、可視性極強,”非常適合情景化、個性化、應用化的大學英語教與學。微課的核心是微視頻,以及利用微視頻開展基于網絡的交互式學習活動。微視頻的質量制約著微課的建設水平和應用效益。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思想,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應用能力。為了改變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促進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語言教學的深度融合。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微課不失為一種有益的選擇。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要基于微課,進一步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結合時代賦予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特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技術施教。精心設計微課內容,建設優質微課資源。作為微課制作和設計者,教師必須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和任務,積極提高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團隊合作,開發微課知識群。開發設計微課也是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重要方式。設計制作微課,需要借助于寫腳本、課件制作、錄屏、錄音、配音、字幕、拍攝、剪接等多項技術,必然能加強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從而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法整合的密切度,提高其綜合教學能力。教師可以學習優秀的微課教學視頻,取長補短,吸收借鑒,積累方法,搜集素材,不斷向同行學習、交流和分享,共同進步。
總之,微課給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課堂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推廣,微課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會更加緊密。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和教學水平,提升學習能力,借助微課等新型知識再現形式,進一步豐富教學,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本文系2015年度榆林市科技計劃項目“電子信息化管理系統開發與應用”子課題“榆林職業教育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推廣研究與示范(項目編號:2015cxy-02-02)”研究成果之一。
喬成林,1985—,女,漢族,陜西榆林人,碩士,榆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英語教學與職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