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仿佛一場無形中的角力,有人能四兩撥千斤,輕易把握對話的方向。
有的人卻羞于公開談論自己的想法,取悅別人是他們的主要社交方式。就像《歡樂頌》中的“關關”,她是朋友的好閨蜜,公司的上進職員,可她太不懂如何滿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她的存在感猶如她不太立體的五官一般模糊。可即使百般委曲求全,自己依然無法快樂。
每個人身邊可能都有這樣不懂得拒絕別人的人,他們的內心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又是怎樣變成這樣的呢?
CR:在社會交往中,如果總是想要取悅他人,這是正常的嗎?
甘:在一般的社會交往中,絕大多數人都會帶有取悅對方的行為,這是因為我們需要通過取悅他人來讓對方建立對我們的良好印象。中國自古就有“投其所好”的說法,就是指迎合他人。你剛才提的問題中說到“總是”,如果我們是不自覺的、無目的性的、習慣性的委屈自己來取悅他人,可能就是一種心理問題了。
CR:這可能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問題呢?
甘:在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也是常見的,我們有時稱呼這些總是為他人服務而很少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的人為“老好人”。在心理上,我們把這樣的情況稱為討好型人格。
CR:討好型人格與正常的投其所好怎么區別呢?我們怎么判斷自己是不是有討好的問題?
甘:討好型的人格還是具備一些特點的,我們常說,討好型的人是不懂拒絕的人,即使這個要求并不合理或讓自己感覺很不舒服。如果不得已拒絕他人,往往他會感到歉疚。討好型的人往往還有以下的幾個特點:
1.非常在意周圍人的看法,希望別人都認為自己是個“好人”。因此他們會盡量避免和其他人的沖突,在遇到爭吵和沖突的時候往往感到惶恐不安,甚至與自己沒什么關系的事件也會主動嘗試調和。
2.比較敏感。感覺自己能夠察覺周圍人的想法,大多時候都為了別人著想,忽略自己的感受。在內心希望與他人聯系時,總是擔心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選擇自己默默忍受,很少求助他人。
3.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常常表現得比較緊張,擔心自己說出不合時宜的內容,因此常常在社交中比較沉默,或者順著他人的話題,難以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4.往往有自卑的特質,在社會交往中容易覺得其他人都很厲害,自己是無力或無能的。
5.缺少明確的原則,在他人侵入邊界讓他感受不良時大多選擇容忍對方。

CR:聽起來這樣的生活也是挺辛苦的。
甘:是的,其實討好型的人在內心深處很渴望與其他人親近。他們也時常打破界限,比如在他人并未求援的情況下主動施以援手,這樣的行為有時會拉近雙方的距離,讓對方感覺他很善解人意。但是在之后的交往中,因為對方習慣于他付出的模式,往往會繼續向他求援或提出新的要求,甚至要求會超過他的能力范圍或大量消耗他的精力。他可能會覺得對方并未關注到他的內心感受,但是又難以拒絕對方,也不會坦誠提出意見,因此常常感到被委屈和被忽視。
CR:這種討好型的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甘:從心理成因的角度上看,討好是源于早期的環境缺陷。舉例來說,一個孩子因為幼時父母頻繁的爭吵而感到害怕,所以在父母爭吵的時候就恐懼地縮在角落,即使在父母沒有發生沖突的時候,他也戰戰兢兢,隨時觀察著父母的臉色,盡量不去惹父母生氣。在他的印象里,外界的任何人都是容易憤怒的,如果不小心對待,就有可能帶來嚴重的沖突。等他長大之后,就會小心翼翼地對待周圍的所有人,盡量表現得讓他人滿意來避免沖突。
當然這只是環境缺陷的一種,其他還包括幼年寄居在親戚家,因為寄人籬下所以不得不好好表現;父母有過高的要求或期待,一旦無法滿足就會招致批評,從而感覺必須要通過自己的良好表現才能獲得他人認同;家庭因為某種原因,比如經濟困難導致父母長時間缺位,不得不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等,這都是環境缺陷。
CR: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帶有討好的特點,該如何去克服和改變?
甘:對討好型的人來說,在他不斷壓抑自己去討好他人的背后,是恐懼環境對他不友善,害怕自己因為拒絕而失去關系。這并不是一個很容易改變的狀態。在這里我們提示以下幾個方面:
1.想要真正改變討好的心態,最重要的是認可自己即使不去討好他人也能被人喜歡,并在社會環境中正常地生存。
討好型的人內心往往有著很多擔心,他會擔心周圍的人都不接受自己的真實想法,自己建立的關系和取得的成績也會岌岌可危。比如在我的咨詢過程中,曾有討好型的來訪者很想要喝水,但是他覺得在咨詢中提出可能會讓我感到不被尊重,所以一直忍耐。直到某天,在我不斷地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后,他才提出了這個要求,當我為他把水接來的時候他哭了,他感覺到自己的要求是可以被允許的。我們也不難想見,在過去的人際交往中,他默默壓抑了多少自己的內心感受。當他開始嘗試提出要求,逐漸認可自己無需討好也可以被人接納時,就會逐漸改變人際關系的模式。
2.面對關系喪失的恐懼。對于很多討好型的人來說,他們的很多關系是建立在單方面付出的基礎上的。
討好型的人會希望周圍所有人都對他有好的印象,所以他會盡力和接觸到的每個人保持好關系。我曾遇到過好幾位來訪者把所有認識的人都留在通訊錄里或朋友圈從不清理,因為他會告訴自己說不定哪天可能會用得上。但這種行為往往沒有意義,因為即使他遇到問題也不會向朋友求助,更何況相對陌生的人。
對討好型的人來說,單方面建立起來的關系有一部分是“假關系”,當他嘗試表達自己的需求和不滿,要求對方也作出相應的付出時,這個關系就有可能斷裂。在改變討好的過程中,需要去面對一些對自己沒有實質意義的關系的斷裂,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能夠真實表達和互動的關系。
3.由易到難。開始的時候最好在更安全的關系中嘗試表達真實感受,在確定比較安全之后再逐漸提出更多的需求。當然,這些需求也需要遵守恰當的人際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