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72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9-0030-02
PSE豬肉(Pale Soft and Exudative Pork),豬宰后肌肉顏色蒼白、質地松弛無彈性、肌肉切面有較多肉汁滲出,俗稱白肌肉或水煮樣肉,主要發生于肥豬,病變主要發生在背最長肌、半腱肌、半膜肌、腰肌、臂二頭肌、臂三頭肌,經常呈左右兩側對稱變化[1]。
1 發生機理
PSE豬肉的發生機理是敏感豬宰前受到強烈應激刺激,如長途運輸、擁擠、驅趕、捆綁等因素,從而造成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的消耗劇增,體內的磷酸肌酸含量顯著下降,從而產生大量的磷酸。另外,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又會造成肌肉糖酵解過程亢進,宰后肌肉內的糖原分解加快,導致肌肉中6-磷酸葡萄糖含量上升,1,6 -二磷酸果糖、ATP和肌磷酸含量降低,同時會產生大量乳酸。這樣磷酸和乳酸都急劇增加,導致肌肉pH迅速下降到5.8,再加上屠宰前的高溫和肌肉痙攣所產生的僵直熱,都會導致肌纖維膜發生嚴重變性,肌原纖維和肌漿蛋白凝固收縮,導致肌肉保水力下降,肌肉細胞內的游離水增加并滲出,最終產生PSE豬肉[2]。
2 發生因素
2.1 遺傳因素
有些品種的豬只為應激敏感型,在其染色體中含有氟烷敏感基因,這是產生PSE豬肉的主要原因,同時具有遺傳性,如皮特蘭豬、長白豬。
2.2 飼養管理不當因素
高密度集中飼養,運動量較少的豬只容易發生。飼料單一,豬只日糧中缺乏維生素E、硒等物質。飼喂陳玉米或者棉酚過量的菜籽餅、棉籽餅等都可以引起。
2.3 收購運輸因素
收購的生豬受到高溫、寒冷、噪聲、擁擠、驚嚇、驅趕、捆綁、劇烈運動、棒打、長途運輸等因素都會刺激豬只,使其體溫升高,加速糖酵解過程,引起乳酸量增加,從而導致PSE豬肉的產生。
2.4 屠宰加工工藝因素
致昏方式不同,電麻電壓過高、放血方式不同、燙毛溫度不同、宰后胴體冷卻時間不同等因素,都會導致PSE豬肉的產生。
3 預防措施
3.1 優良品種的選育
基因選育能夠有效抵抗應激綜合征的種豬,及時找出易產生PSE豬肉的豬品種將其淘汰[3],同時可以選育出具備抗應激反應較強的種豬,推廣飼養。
3.2 加強生豬的管理
防止豬群擁擠,保持安靜,盡量減少刺激,有適度的運動。豬舍要通風,做到冬暖夏涼,保持清潔衛生的飼養環境。同時做好生豬收購與運輸工作,盡量減少外界刺激,飼喂不可過飽,縮短運輸時間。
3.3 保證全面的日糧營養
飼料中少用或不用棉籽餅、菜籽餅。在生豬屠宰前20 d的日糧中添加抗應激物質維生素E,可以降低PSE豬肉的發生。
3.4 宰前休息與停飼管理
生豬到達屠宰場后,讓生豬得到充足的休息,時間為24 h~48 h。屠宰前一段時間停止飼喂,但給予充足的飲水。宰前禁食時間為12 h~24 h,宰前3 h禁水。
3.5 選擇正確的致昏方式
傳統的器械致昏影響肉的品質,已逐漸被棄用。目前,屠宰場應用最多的是電麻致昏。但是,電麻致昏會直接刺激肌肉使其收縮而容易產生PSE豬肉。CO2致昏對肉品質的影響較小,可以廣泛使用。
3.6 胴體快速冷卻
肉的感官品質主要取決于宰后肌肉pH下降的速度,如果此時肌肉長期保持較高溫度,肌肉蛋白質容易發生變性,從而產生PSE豬肉。采用二階段急速冷卻工藝可以有效改善冷卻肉的肉色,進而提高其品質[4]。
4 小結
PSE豬肉雖然不是由疾病造成的,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劣質肉:肉品質不好、容易變質、口感較差、營養成分流失、大大降低了肉的營養和食用價值。輕度的PSE豬肉可鮮銷;中度的PSE豬肉可以再加工利用,如加工成香腸;重度的PSE豬肉不能食用,只能作工業用或者無害化處理。
消費者可能會將PSE豬肉誤認為是“注水肉”,從而產生恐懼心理。因此,做好PSE豬肉的預防很關鍵。預防PSE豬肉的發生,應該加強科學化管理,制定出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在運輸、宰前、宰中和宰后幾個環節中分析出能引起PSE豬肉的因素,同時有效控制,盡量將PSE豬肉的發生率控制在最低水平,從而最大限度提高豬肉的品質,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提高肉品加工企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4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