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針對山區原生態雞養殖技術實踐與探索進行分析,結合當下山區原生態雞養殖技術的發展現狀,從山區原生態雞養殖的成果、養殖中的問題、養殖技術優化措施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動山區原生態雞養殖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山區;原生態雞;實踐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S815.2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9-0069-02
所謂山區原生態雞養殖技術主要是根據雞自身的生理特征,對資源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以雞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特征為依據,在自然環境中對雞進行放養,放養期間雞主要采食昆蟲、雜草等,此外飼養人員還會進行補飼,雞自身的免疫力高,感染疾病的概率低,在飼養期間對雞不進行任何疫苗接種與各種獸類藥物的使用。其中山區原生態雞養殖具有資金投入少、相關產品營養成分高、膽固醇低等特點。
1 山區原生態雞養殖的成果
1.1 投資量下降,工作任務強度降低
原生態雞飼養主要是通過放養的方法進行飼養,不需要購買雞籠等相關的飼養設備,大大降低了雞飼養期間的投資使用量。同時由于使用放養方式,飼養人員不需進行飼料制作、糞便處理等工作,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員的任務強度。
1.2 生態牧業的發展
山區原生態雞養殖方式對傳統的養殖方式進行改進,防止了養殖行業蚊蟲較多、味道過大等環境問題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相關需求,在山區原生態雞養殖技術的應用下真正實現了無污染的飼養環境。
1.3 經濟收益提升
山區原生態雞養殖主要通過利用自然環境,提高雞自身的健康狀況,促進生長發育[1]。對原生態雞補飼至140 d,每羽雞的飼養成本約18元,每羽雞的體重可達到3 kg左右。蛋雞在使用山區原生態雞養殖技術進行飼養140 d后開始產蛋,在產蛋時飼養人員對其補飼40 g左右的飼料,根據目前的市場價格進行計算,補飼飼料的費用在15元左右,產蛋數量約164枚,每羽雞的經濟收入應該在100元左右。與傳統雞飼養方法相比經濟利潤較大。
1.4 產品質量提高,飼養成本減少
山區原生態雞養殖期間,由于雞在自然環境中生存,其自身的免疫力快速提升,降低了各種獸類藥物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雞在產蛋時注射各種藥物,提高了雞蛋的質量,而且雞蛋具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與各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其中較低的膽固醇含量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原生態飼養技術在降低飼養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產品的質量。
2 山區原生態雞養殖中的問題
第一,雞群之間的距離、規模等存在一定的問題。第二,養殖位置與品種未得到相應的重視。第三,在山區原生態雞養殖期間,主要的養殖技術使用相對較少。
3 山區原生態雞養殖技術
3.1 養殖密度的管控
在山區原生態雞飼養過程中應該嚴格根據雞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需求,在促進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應該對植被進行科學的保護,促進養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養殖期間應該注意以下兩方面。
首先,雞群之間距離應具有科學性。在山區原生態雞養殖期間,雞的活動區域應主要在雞舍附近260 m左右的范圍內,其中在放養范圍半徑150 m內雞的數量占放養總數的82%,在放養半徑100 m左右時雞的數量占放養總數的70%,因此,兩個雞群之間的距離應在 450 m左右。
其次,對雞群規格與放養密度進行確認。雞群規模較大時,對植被有較嚴重的破壞性,使山區原生態雞養殖不能持續進行,而且土地沙化對自然環境也會造成嚴重的影響[2]。飼養密度相對較小時,飼養人員的經濟收入則快速下降。因此,山區原生態雞養殖期間的數量對于生態養殖至關重要,在長時間的實踐中,原生態雞養殖占地面積為140 m2時是最佳占地面積,最佳養殖數量為1 600羽。
3.2 飼養場地與種類的選擇
首先,飼養人員應該對山區原生態雞養殖場地進行科學的選擇。在進行山區原生態雞養殖前,飼養人員應選擇植被生長情況優異、風力小、陽光充足、水資源豐富、沒有受到相關污染以及交通方便的養殖場地。
其次,對雞的品種進行選擇。蛋雞品種應該具有較小的體型、覓食能力強、自身肌肉緊湊密實等。肉雞則主要選擇各種雜交品種,這種雞通常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同時生長速度較快,肉質鮮美。
3.3 三個要求的嚴格執行
首先,育雛要求。飼養人員根據實際飼養情況對育雛的時間進行科學的規劃,提高雞的飼養質量。蛋雞育雛的最佳時間通常為每年的 1月~2月,肉雞為3月~5月。育雛期主要是雞出生后的42 d,在這期間雛雞的生長速度較快,自身溫度調節能力相對較弱,對于溫度較低的環境不能很好地抵抗[3],同時其免疫系統發育不完整,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較弱。因此雞舍要具有較好的通風性、保暖性等,在飼養期間飼喂營養豐富的飼料。定期對雞舍進行消毒處理,防止病毒病的暴發,同時不能讓雞直接飲用冷水,應根據相關標準對飲水進行配置。
其次,脫溫放養要求。飼養人員在對雞群進行脫溫放養過程中,應該掌握自然環境溫度的改變。在雞舍與自然溫度相差過大時進行脫溫放養,由于雛雞自身抗逆性較弱,很難在剛開始時適應溫度,所以在進行脫溫放養時應該選擇溫度適宜、天氣晴朗的自然環境。
最后,放養生產要求。在放養時,雞應該具有較強的昆蟲捕捉、進食雜草的能力。第一,飼養人員應定期對雞群進行相應的補飼,補飼之間應間隔12 h,每次飼喂25 g。同時在放養區域建設相應設施,讓雞群可以在其中進行休息,并預防天敵對雞群的危害,例如狐貍、黃鼠狼等。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下,人們對雞肉與雞蛋的需求量逐漸提升,其中由于山區原生態雞養殖具有的特殊性使其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同時山區原生態雞養殖在提高自身經濟收益的同時,可以更好地提升雞肉以及其產品的質量等。飼養人員可以通過對養殖密度的管控、三個要求的嚴格執行等對山區原生態雞養殖技術進行使用,促進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3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