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批次生產相對于傳統的連續生產模式具有較大的優勢,包括可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加經濟效益,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疾病傳播的概率。因此,在過去的10年中,批次生產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流行。雛鷹農牧集團目前也采用這種生產模式,在一年多的實際生產中,得到了一些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養殖小區;批次生產;三周四周批次;雛鷹農牧
中圖分類號:S815.4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9-0092-04
批次生產的概念并非今天才有。英國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早期斷奶技術的逐漸推廣和集約化生產的推動,連續式家庭農場逐漸轉變為批次生產。現在,批次生產在英國已有廣泛使用的成熟理論,在中歐也占據較大的市場(尹訓強等,2017)。
批次生產相對于傳統的連續生產模式具有較大的優勢,包括可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加經濟效益,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疾病傳播的概率(郭秀麗,2010)。因此,在過去的10年中,批次生產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流行。
國內采用批次生產技術是從近兩年開始的,一些規模養豬企業已經開始應用該項生產技術,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雛鷹農牧集團目前采用的就是這種生產模式,在一年多的實際生產中,我們得到了一些經驗和教訓,為使批次生產模式在我國養豬業中得到更好的應用,筆者特將雛鷹農牧集團新鄭養殖基地在開展批次生產過程中的心得寫下,供各位同行參考。但限于筆者水平,文中不足甚至錯誤之處,懇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1 批次生產簡介
豬群的批次生產最早來源于工業上的批次式生產模式,后來逐漸在畜禽生產上得到應用推廣。相對于傳統的連續生產模式,批次生產是將連續生產模式中每天都有的配種、分娩和斷奶工作集中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且間隔有規則。根據批次生產根據間隔時間的不同,可分為1周、2周、3周、4周和5周生產批次。若批次間隔小于1周,會造成批次間隔不明顯,基本等同于連續生產;若批次間隔大于5周,會造成產房利用率下降,因此批次生產間隔時間一般為1~5周。該模式結合全進全出生產技術,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斷傳統連續生產模式所造成的疾病散播。
1.1 豬場批次生產類型
不同豬場因基礎母豬群數量的不同,應選擇不同的批次生產模式以適應本場的條件。一般來說,豬群規模越大,批次間隔時間應越短,每個母豬群的母豬數越少,相對更容易管理。以1 000頭基礎母豬群為例:若采用1周批生產模式,3周斷奶,需要將基礎母豬群分為20個小母豬群,每批次分娩母豬數為50頭;若采用4周批生產模式,3周斷奶,則需要將基礎母豬群分為5個小母豬群,每批次分娩母豬數為200頭,這無疑加大了對斷奶、配種生產人數的需求,提高了人員成本。不同母豬群規模對應采取批次間隔時間見表1。
1.2 母豬生產批次化設計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于中小規模豬場,若采用3周批次生產,每批分娩母豬數適中、產房利用時間長,并且符合母豬生理周期,每周工作穩定。因此,在中小規模豬場中,使用3周批次生產的占多數。下面我們以3周批為例進行繁育場批次化生產設計。
1.2.1 基本設計參數設定,詳見表2。
1.2.2 以產床為核心的計算方案
(1) 采用3周批,一年可生產批次數為:365÷21=17批;
(2) 每批分娩21頭,一年出欄斷奶仔豬數為:17×21×10=3 570頭;
(3) 每批配種數為:21÷85%=25頭
(4) 返情個體存欄為:25×15%×2=8頭(前提:最多返情兩次計算)
(5) 需要經產母豬存欄為:(21×7)+8=155頭
(6) PSY:3 570÷155=23.03
從計算結果來看,若該繁育場有兩棟產房,每棟產房21張產床,則需要定位欄155個,后備豬圈1個,每年可提供斷奶仔豬3 570頭,PSY為23.03頭。
1.3 批次生產的管理措施
作為區別于連續生產的一種新的生產模式,批次生產在管理方面與連續生產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1) 全進全出式生產。每個批次結束后,所有仔豬全部轉出,并對圈舍徹底沖洗消毒,切斷批次間的疾病傳播。
(2) 保證按時斷奶,以確保圈舍有休養時間。
(3) 母豬轉入產房前要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保持分娩舍干凈狀態。
(4) 嚴格按照批次規劃時間進行配種,3周批配種時間一般為1周。每批次母豬配種時間越集中,分娩時間越接近,仔豬體重均勻度越好。另外,需根據場區以往生產數據(配種分娩率)和每批次分娩數確定每批次配種數,這就要求場區有一定規模的后備母豬群。
(5) 監測并記錄配種分娩率隨著場區配種員變化或季節變化而產生的變化,及時調整每批次配種數,保證每批次分娩數達到設計分娩數。
(6) 做好妊娠檢查。無論是連續生產還是批次生產,做好妊娠檢查都可以有效地降低母豬的非生產天數。
(7) 保持每批豬群的數量穩定。批次生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每批次產房滿負荷運轉,這是保證場區生產任務完成的前提。
2 批次生產的優點
相對于傳統的連續式生產方式,批次生產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也是近幾年越來越多豬場選擇批次生產的原因,其主要優勢有以下幾點:
(1) 管理模式優化:批次式生產模式的使用可真正實行“全進全出”制度,同一批豬達到抗體水平均衡、健康情況均衡、個體大小均衡,同時有計劃地執行生產制度,使得工作量集中,人員安排便利。
(2) 經濟效益優化:批次生產中豬在日增重、飼料效率、死亡率及用藥成本上均可以顯著地改進,減少疫苗、獸藥的浪費和人工費用的增加,母豬的生產效率提高,生產價值增加,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得到顯著增加。
(3) 關鍵技術的使用:批次式生產模式要求適用到AI技術、同期發情技術、同期分娩技術等方面,關鍵技術的使用減少了母豬非妊娠天數,降低了母豬感染疾病的風險,提高了公豬、母豬的生產效率。
(4) 生產成本可控:飼料、藥物、人工費用、機械使用費、電費水費等費用可以精確計算,從而可以清晰計算出每一批豬出欄時的成本,使得生產成本變成可預見,這樣便可以使得下批次豬階段成本得到控制。
(5) 對市場價格波動應對能力優化。
3 “雛鷹3.0模式”下的批次生產
“雛鷹3.0模式”將各種養殖模式的優勢加以組合和創新。在養殖方式上,公司實行養殖生產分階段、流程化,小單元集中養殖、統一管理,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一個合作社即為一個獨立的養殖小區。這個養殖小區內有數量不等的農戶,每個繁育舍農戶有150頭基礎母豬群,以此為基礎,開展3周批次生產。
3.0模式的開展是建立在老模式的基礎上。在老模式向3.0模式轉變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對老模式場區進行改造。3.0模式中,一個農戶擁有兩棟產房(2×24張產床)、一棟配種分娩舍,一棟后備舍。改造完成后,老模式場區的懷孕母豬按批次規劃的預產期調轉到3.0模式場區。因為每戶每批次分娩的母豬只有21頭,若出現流產或空懷母豬,該批次實際分娩頭數少于21頭,會導致該批次斷奶仔豬轉出數不足,產床利用率下降,嚴重影響農戶本批次利潤。因此,在懷孕母豬調轉之前,再一次的妊娠檢查十分有必要。
在3周批次生產運行過程中,由于公司的實際情況,我們遇到一些問題。為了更好切斷同一棟產房相鄰批次間的疾病傳播,我們希望在上一批豬群全部轉出并且對圈舍沖洗消毒后,留出空舍休養時間(3 d~5 d)。但是,3周批同一棟產房上批次斷奶時間與下批上產房時間間隔只有7 d(表3),正常進行圈舍沖洗消毒后,沒有空舍休養的時間。若遇到特殊情況,產房仔豬不能按時斷奶,下一批要分娩的母豬可能不得不在定位欄分娩。因此我們將批次間隔時間調整為3周~4周。即母豬群A與母豬群B分娩時間間隔為3周,母豬群B與母豬群C分娩時間間隔為4周(表4)。
這樣同一棟產房上批次斷奶時間與下批上產房時間間隔就會有14 d,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沖洗消毒和圈舍沖洗,并且有足夠的緩沖時間應對突發事件。
另外,在批次之間我們加入了消毒檢測環節。每批次豬群轉出并對圈舍沖洗消毒后,公司實驗室會有專人到場區,按公司規定的檢測規程,對該圈舍產床表面、地面以及空氣中的細菌含量進行檢測。消毒對象中自然菌的殺滅率大于等于百分之八十,判為消毒處理合格。只有消毒檢測合格的豬舍方可轉入下批孕豬,否則要重新消毒并檢測。下批次進豬前,農戶會提前一天用石灰水涂刷豬舍內部,盡量減少環境中有害菌對豬群健康的影響。
4 結語
豬批次式生產模式在歐美等國已經實行多年,為國外的豬業發展帶來了經濟收益。目前,國內疾病狀況復雜,批次生產模式對切斷傳播途徑方面相對于傳統管理方法有明顯的優勢。不僅如此,與傳統的連續生產方式相比,采用批次生產后能更有效地使用勞動力,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更高,工作效率更高,同時并不改變每頭母豬每年所占用的工時。筆者建議有條件的豬場可以嘗試批次生產模式,提升豬場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