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灰犀牛火了。或許這種生長于廣袤的非洲草原的大型動物,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某一天會在遙遠的中國成為經濟領域里的明星。
灰犀牛,生長于非洲草原,體形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見它在遠處,卻往往感受不到急迫的危害,甚至會視而不見、亳不在意,可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憨直的路線、爆發性的攻擊力卻會讓你猝不及防,危害很大。灰犀牛概念由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米歇爾·渥克在2013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比喻那些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灰犀牛之所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成為熱詞,并將一個原本很普通的風險預控理論作為熱點推到眾人眼前,引發諸多媒體的關注,不單是一個時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一形象而巧妙的比喻,在當前的國內經濟形勢下,正暗合了我們經濟領域所面臨的種種風險,比如房產泡沫、金融杠桿、債務危機、貨幣貶值、資本外流等。
可以說,任何一個熱點理論的出現都不會是偶然的,熱點之所以成為熱點必然有其切合的社會背景。灰犀牛理論早在2013年就已被提出,在國內真正大熱則是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會議之后。7月17日,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后的首個工作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風險》,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8年前,一本超級暢銷書《黑天鵝》讓大家熟知了黑天鵝這個詞匯,黑天鵝是指那些小概率而叉影響巨大的事件,它有著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預知性。而新近大熱的灰犀牛則不是突發的,它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后發生的大概率事件。相對于黑天鵝的嬌小體態,灰犀牛這個龐然大物更容易被人們早早地發現,它的危害性也比黑天鵝要顯而易見得多。然而可悲的是,越是那些大概率的、顯而易見的危害,卻越容易被我們“理所當然”忽略掉了,而當危機真正來臨,我們幡然醒悟的時候才會發現,一切都來不及了。這就如同我們小時候的數學考試,越是難度大的題目,我們反而能做得很好,真正讓我們丟失分數的,往往是那些很簡單的“送分題”。
作為一種危機預警與風險防控理論來說,這頭隨時可能會給我們造成災難性后果的灰犀牛也不僅僅存在于宏觀世界,它在任何一個具體的企業、組織、家庭中都存在著。灰犀牛理論不僅僅適用于經濟領域,也同樣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生活、職業規劃等各個方面。
其實,無論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及早發現,及早引起足夠重視,從而躲避風險阻止危害結果發生都是最終的目的。其關鍵之處還在于重視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