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們都在為了如何實現互聯網的流量變現發愁,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如何能夠在網上賺到錢成了我們大多數人揪心的關鍵點,有人說“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了單”于是就出現了互聯網思維,有人說“用知識來賺錢,打造知識網紅”于是就有了知識付費,曾經一度互聯網最牛的第一知識IP羅振宇在今年年初選擇了徹底從免費的互聯網上隱退,進入了自己單獨的APP得到,半年多過去了得到到底活得怎么樣實在是不得而知,而羅振宇所鐘愛的知識付費似乎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
從知識焦慮引爆的知識付費
從2016年開始,似乎互聯網上的所有人都開始得了一種叫作焦慮的病癥,所有人都在發愁,很多人自詡為中產,于是開始糾結自己如何能夠沿著階層向上走,有些人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機器人所取代,諸如此類的各種焦慮糾結集合在一起,再加上各種雞湯文的發酵,很多類似于“知識焦慮癥”“10000小時學習理論”的概念開始在無數人的朋友圈走紅,在這些朋友圈的幫助下,在心靈雞湯的滋養下,越來越多的人都陷入了一種知識恐慌之中。
平時早就習慣聽音樂的地鐵時光似乎不看書就是大逆不道,工作中如果短時間內沒有晉升就會開始糾結我是不是馬上就要被取代了,這些奇怪的現象最終的結果就是大量的人都開始認為自己處于一種叫作“知識匱乏癥”的“絕癥”當中,不再相信自己,開始嚴重缺乏自信。當我們日益覺得自己無藥可救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自媒體大v都紛紛開出了自己的藥方,這就是“知識”,各種雞湯的歸根到底不過是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句話“知識就是力量”,很多人買起了kindle,不少人開始訂閱各種各樣的干貨公眾號,的確這個仿佛有點效果了,大家似乎不再那么焦慮。
然而,好景不長,大家越來越覺得自己聽了那么多的東西,卻不知道該怎么做,于是很多的知識渠道就這么關閉了,kindle不打開看了,公眾號也都取消關注了。這個時候大量的知識網紅開始著急了,如果沒有這些讀者的話,我們該怎么賺錢啊?沒有錢到底怎么養家糊口呢?
時候,知識付費開始出現了,很多知識網紅開始宣揚說,為什么之前的知識沒有用,因為這些知識都是普及給普羅大眾的,不是針對你個人的,如果需要針對個人的知識,只有深度定制、量身打造的知識才能夠對你有用,大家一想似乎是這么回事,那怎么辦呢?簡單,我建立起只針對個人的知識付費節目,從而幫你從知識爆炸的時代尋找到對你真正有用的藥方,于是以收費為代表的各類產品開始出現了,不少人甚至用短短的時間就得到了好幾百萬元的收入。
但是時至今日,各種知識付費產品都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拋棄知識付費產品,有的即使愿意去用,也往往就是因為自己之前已經交過錢了,不用實在是心疼的心理,從而導致了閱讀量和互動量的嚴重低下。
為什么知識付費會失敗?
早在知識付費興起的時候,筆者就反復強調并不看好知識付費,為什么會這么說,筆者當時給出的答案是知識付費是一種過度消費的行為,短時間內消費者在從眾心理的帶領下會有一定的購買行為,然而一旦這個風潮過去之后就必然會回歸沉寂,實際情況的確不出所料,不過還是要認真分析一下知識付費為什么會失敗。
追根溯源,知識付費到底是什么東西?任何一個從事知識付費行業的人都會給出一個對自己非常有利的答案,正如同上面所說,知識付費其實是起源于中產或者白領工薪人群對于自身知識的焦慮,原先課本上的知識早就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在這個前提下,知識架構必須要進行重組,所以日常碎片化的知識沒有辦法再去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那么,既然焦慮已經產生了,如果要治療焦慮就需要進行知識的輸出與重構,所以你要知識付費,通過付費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然而,學習對于任何人都不是一個輕松而愜意的過程,古人稱之為學海無涯苦作舟,古代做學問要皓首窮經,既然這樣,那么學習必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意志力去對抗人與生俱來的惰性,這也就導致即使是標榜自己是輕松愉快學習的知識付費一樣難以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知識付費就必然會遭到健身卡效應的沖擊。所謂健身卡效應,就是大多數人購買健身卡,都會覺得自己一定會去健身,然而很長時間過去了之后,健身卡總共也沒有用過幾次,所以健身卡就演化成為一種心理安慰,我購買了一年的健身卡,無非就是充值了一年的信仰,覺得自己這一年有了學習或者鍛煉的可能性。除非是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健身達人,基本上大多數人的健身卡只有三分鐘的熱度。
在筆者看來,焦慮癥是治不好的,其產生的根源是這個時代的快速進步和我們原先知識體系的巨大摩擦,這個摩擦的過程必然是難受且煎熬的,所以知識付費一樣也只是一個存在的偽命題。
那么,知識付費的核心并不是說怎么賺錢,而是在于幾個主要的核心關鍵點:
一是知識是有價值的。由于互聯網的存在,讓知識似乎成了沒有價值的東西,特別是在早期的互聯網時代,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免費的,音樂不需要付費就能夠下載,電影也是,所以讓很多人都以為知識是免費的,這樣的結果就是大量知識創作者的嚴重失敗,甚至傾家蕩產,如今隨著版權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需要通過自己的知識創造來賺錢,所以知識付費并不是某種產品,它最大的意義是讓大家明白知識是有價值的,學習知識是需要付錢的這個理念。
二是知識付費是通過金錢換時間的過程。在今年年初的羅輯思維跨年演講上,羅振宇曾經提出過一個“國民總時間”的概念,的確,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量的垃圾信息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也就導致大多數人其實沒有足夠的精力來甄別哪些是有用的知識,哪些是無用的信息,所以知識付費的關鍵點在于如何通過知識創作者的篩選,過濾掉大量無效的信息,讓真正有用的知識可以觸達消費者。
三是需要構建的是全民學習的習慣。正如同健身卡只有給真正的健身達人才能有效一樣,知識付費的知識也必須要給擁有持續不斷學習習慣的人才會有用,真正要對抗焦慮的話,不是嘴上說的我焦慮就行了,需要擁有對抗焦慮的實力和能力,這就是持續學習的習慣,習慣就像一塊海綿一樣,無論你是不是付費的知識,還是我們傳統的書本,都將會成為你提升的動力,這就是學習的價值。
知識付費也許會失敗,但是知識消費的時代已經到來,崛起的知識消費比什么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