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8月24日多部委聯合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至今已一年有余,平臺加速整改合規,也有不少平臺自知無法符合最新監管要求,選擇退出。
一年以來,有882家平臺退出網貸行業,其中惡性退出的問題平臺225家,其中貸款余額超過千萬元的有47家,良性退出的停業和轉型平臺657家。
近一年來監管逐步趨嚴,涉及內容包括在銀行存管、借款限額、校園貸、金交所等提出的要求和限制,在強監管壓力下大,量的平臺也因為各種原因退出了網貸行業,而其中退場的平臺甚至包括部分派系背景的平臺。不久的將來,平臺將面臨完成備案的要求,經歷大浪淘沙的陣痛期,或許退出網貸行業的平臺數量會有進一步增加。
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總體下降
縱觀一年多時間,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總體呈現一個下降的過程,2016年9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仍然高達114家,2017年7月單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已經下降至35家。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如火如荼地展開、一系列監管條例對眾多平臺形成了巨大的沖擊,8月《暫行辦法》出臺前已經出現了停業及問題平臺集中爆發的情況,其中1月、5月、6月、7月的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均超過150家,同時近一年上線平臺數量總體處于低位,監管消息面也相比去年稍顯平靜,大多數平臺對于較為嚴格的監管要求也有了預期,因此2016年9月開始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出現了一定幅度的減少態勢。
99%的停業及問題平臺系民營
基于P2P網貸平臺股東類型的不同,將平臺主要分為五大類。據不完全統計,我們發現停業及問題平臺中約99%的平臺屬于民營系平臺,民營系平臺由于沒有一個好的背景,在沒有強硬的背景,沒有雄厚資本實力的情況下,嚴厲的監管環境下更容易被淘汰出局。從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占比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派系平臺占比整個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的比例約為22%,相比一年前不足15%,增長近7個百分點,可見各路資本涌入P2P網貸行業,但隨著行業大浪淘沙的進行,強背景平臺或許更受關注。
36家平臺選擇業務轉型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8月24日至今,共計36家平臺進行了業務轉型,特指平臺不再從事P2P網貸行業相關業務。我們按照36家轉型平臺的新業務方向,將其分為五大類:專注資產端(包括消費金融、借款服務等)、理財業務(包括基金代銷、線下理財、私募等)、眾籌、金融服務(金融行業資訊提供、金融解決方案提供等)、其他(電子商務、公用事業等)。從這五大分類看,轉型專做資產端的比例最高,達到28.57%;其次為理財業務,占比為25.71%;金融服務的占比為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