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橋詞典》是作家韓少功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采用了特殊的詞典形式來構建小說,共115個詞條,展現了生動形象的馬橋傳奇和各具特色的以本義、鹽午、馬鳴為代表的馬橋人,思考了在大時代發展下獨立的馬橋歷史和馬橋極具特色的文化心理。本文致力于探討《馬橋詞典》作為尋根文學的典型性,一些人物的經歷,并結合題材結構語言著重展示馬橋人在歷史巨變中的鄉土文化的變化與發展。
【關鍵詞】:《馬橋詞典》;鄉土文化;尋根文學;典型性
《馬橋詞典》是八十年代尋根文學代表、當代文壇重要作家韓少功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于1996年一經發表就廣為人所樂道。最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作《馬橋詞典》以詞典這種新穎的形式展現一個鄉村的文化變革,以極具鄉土氣息與略帶詼諧的語言講述形形色色的鄉村人在新中國歷史發展中經歷,具有尋根文學典型性。《馬橋詞典》以作者的視角對馬橋文化和生活在馬橋文化中人們進行講述,并發表自身的看法。從中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深切真摯的愛與大歷史環境下個體的渺小。這樣我們就從這里出發,分析感受《馬橋詞典》作為尋根文學的典型性與其中的鄉土文化。
一、《馬橋詞典》尋根文學的典型性
尋根文學是指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于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1985年韓少功率先在一篇綱領性的論文《文學的\"根\"》中聲明:\"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于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應該\"在立足現實的同時又對現實世界進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和人類生存的迷。\"在這樣的理論之下作家開始進行創作,理論界便將他們稱之為\"尋根派\"。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想也與其他經驗和技術一起進入中國,但是如何應對這些思想,當時的知識分子有兩種主要看法:一種認為就應該學習模仿。連文學藝術上的現代派也被當作現代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完全不考慮現代派藝術在西方正是對現代工業文明的反抗 ,還有一種認為“現代化”這個目標由于各個國家的政治環境不同,文化基礎也不相同,它所呈現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發展模式,是不應該相同的。尋根文學很顯然屬于后一種,為了應對文革時期泛濫成災的政治專制主義和現實的文學改造,必須利用好自己的文化傳統 。《馬橋詞典》的典型性就表現在對具有神秘靈性的馬橋文化與形形色色的馬橋人的闡釋上。如野史傳說--馬疤子的故事。馬疤子一方面鐵面無私,愛民如子,另一方面仁義至上,在受到懲罰的“規勸犯”暴動分子的女人面前,勇于承擔責任,有義氣,最終吞煙土而死。如習慣風俗—萬玉的故事。由發歌的習俗進而引出萬玉的逸事。文本中的馬橋人大多都強悍孟浪、狂放不羈,而萬玉卻是非男非女的細膩剛強。但也正是這樣才使得他更加有血有肉。如情愛方式—鐵香的故事。在馬橋那里不多的女性故事里,鐵香絕對是最特別的、最驚天動地的。在詞典中有關于她的詞匯都別具駭人的架勢:“不和氣”、“神”、“背釘”和個人風格甚濃且頗有意思的“打車子”。她一出場就如晴天霹靂般。在性別歧視思想泛濫的馬橋,她的故事絕對極富傳奇性的。如封建迷信——夢婆詞條還有巫婆的故事。這些都展示尋根文學的典型性,對本土文化的闡釋,原汁原味的展現,就如同拉美\"魔幻現實主義\"關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闡揚 ,還有蘇聯一些民族作家對異域民風的描寫 ,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東方風味的現代小說 。在文學上美學意義上對民族文化資料的重新認識和闡釋,發掘其積極向上的文化內核。以現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領略古代文化遺風,尋找激發生命能量的源泉。對當代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繼續批判,如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的深入挖掘。
在整個尋根文學思潮中,擔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當他們走向成熟的時候,他們需要尋找一種屬于自己的文化標志。這一代作家必須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來證明他們存在于文壇的意義。他們利用起自己曾下鄉、接近農民日常生活的經驗,并透過這種生活經驗進一步尋找散失在民間的傳統文化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他們并非是生活在傳統民風民俗中的土著,相反,他們大多數是積極接受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一族,可是當現代主義的方法直接受到來自政治方面的批評以后,他們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裝來含蓄的表達正在形成中的現代意識。韓少功恰恰是感受最深刻的一類作家。韓少功也正是將自己的理解感受融入《馬橋詞典》中,他對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對黨初期某些政策的看法正是如此,借用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隱晦的指出。所以《馬橋詞典》不管在故事上、人物上、作者上都具有尋根文學的典型性。
二、《馬橋詞典》中鄉土文化的演變發展
韓少功在《馬橋詞典》中寫鄉土文化不是完全照般,原封不動的展現給人看的。從馬橋的起源開始講起,從古代歷史講起,并且加入自己的分析看法,增加真實性。《馬橋詞典》雖然是“詞典體”的小說,但是它的內容確實極其有調理,基本按照時間的線路寫,故事緊湊。隨著時代的發展,展現了本土文化、外來文化與大環境下文化發展的沖突。更加闡釋了對淳樸的鄉村文化被轉變后的痛心。也正是其對小說結構的精心安排才使得我們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在《馬橋詞典》中所蘊含的鄉土文化的演變。
在一開始的從《江》到《馬橋弓》的詞條中,講述馬橋的古代歷史,讓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感受到馬橋人的文化起源,感受到那帶有歷史厚重感的鄉土文化。從《老表》到《鄉氣》,這里講述馬橋人對吃的情感和對事物命名的貧乏,馬橋人形容一切好吃的東西都用甜來形容。從《同鍋》到《小哥》,是對馬橋兄弟姐妹倫理關系的闡釋,同時也描繪了馬橋人結婚場面的特殊風俗。從《神仙府》到《科學》,是解釋馬橋人對“醒”與“覺”這對反義詞的看法。從《發歌》到《龍》,集中講的是萬玉的故事,同時附帶說明了馬橋的“宜弟”風俗。從《走鬼親》到《火焰》,寫了馬橋人覺得很正常的一些神秘事件。《楓鬼》、《夢婆》、《企尸》等詞條則是對馬橋傳統文化中封建迷信的看法闡釋。從《壓字》到《官路》則集中反應了在新時代下,新一代馬橋人所展現的新文化。被拜金主義,金錢至上觀點影響的馬橋人也開始忘卻自己的本源,這是讓作者極為痛心的。魁元與后生的“懶”,集中反映了這一點。在這些故事中,他們不是完全獨立的,有一條時間線索將他們串聯起來。也正是這樣才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鄉土文化演變、傳承的歷史畫卷。
三、韓少功的主體意識觀點
韓少功不僅僅是單純的展現馬橋的鄉土文化,他也加入了許多自己的思考看法與隱藏在文本中的喜惡判斷。馬橋文化的變化、馬橋人命運的變化,有政治上的因素、有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外來文化的入侵但更重要的是自身文化就有著精華與糟粕之分。對自身文化不自信,才導致最終被一些糟粕所入侵,才有了鹽早的悲劇、魁元的“懶”等等血的教訓。韓少功不光想要鄉土文化能夠獨立的發展起來,這里的意思是有著自己的主體地位,他更重要的目的是使本土文學能夠獨立起來,擺脫政治、經濟上的控制,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寫文革的冤假錯案導致的悲劇,寫拜金的悲劇,寫外來文化入侵的悲劇。都是為了讓人們正視自己的文化,只有了解自己在能談論未來的發展。韓少功不是讓人們墨守成規、一成不變而是要對己對外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占據主動權,擁有自己的主體意識,這才是最關鍵的。
尋根文學的重點在于“根”上,最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的根不僅僅是腳下的這片鄉土也不僅僅是故鄉祖輩的墳塋,更重要的是寄宿在我們血脈和靈魂中的民族的文化,有了對這文化的正確認識,我們便可以無所畏懼勇往直前。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恰恰做到了這一點,在剖析中保持主體意識,不一味褒揚,更不一味貶低。用民族文化的結晶語言為載體,闡述時代加于文化身上的枷鎖,展現了自己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這是我們應當學習,值得我們敬佩的。
作者簡介:解楚楚(1994—),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