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藍的眼睛》向讀者揭示傳媒手段的這種強大的宣傳力量宣揚白人文化的審美觀以及價值觀,與此同時扭曲黑人的心靈。托尼·莫里森向人們展示了“在這個人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害的世上如何完整地生存”。文化與種族一樣,從本質(zhì)上來說無優(yōu)劣之分。不過當兩種文化同在一個社會體制下時,會產(chǎn)生強勢文化以及弱勢文化。本文從文化價值和文化意識兩方面,對白人文化下黑人心靈的變化以及心理發(fā)展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黑人心靈;文化;藍色的眼睛
托尼·莫里森出生在美國的洛倫城,自幼酷愛文學,她來到紐約,成為蘭登書屋的一名編輯,主編黑人小說,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在艱苦的生活中,莫里森開始創(chuàng)作她的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在這一特殊的社會和經(jīng)濟背景下發(fā)展的美國黑人文學,主題經(jīng)常會是揭露社會存在的一些歧視以及對黑人的壓迫。莫里森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是源于她年少時曾聽好朋友提到過想要一雙藍色的眼睛,于是她借此機會,創(chuàng)作出了一篇短篇小說。風風雨雨過了很多年以后,她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這部她醞釀已久,并且創(chuàng)作與她人生中最艱難的時期的小說,終于與讀者見面了。
《最藍的眼睛》是莫里森的處女作,這本書中貫穿了許多自傳性的因素。故事發(fā)生在作家的故鄉(xiāng)洛倫城,一個9歲的小女孩講述的整個故事,莫里森當年也是9歲。她用黑人的語言寫作,文中充滿了她在黑人社區(qū)中所特有的措辭和比喻。她試圖用這種方式創(chuàng)造出一種“種族所也有的卻又超越于種族之外的作品”。這部小說展示了由白人發(fā)展出來的強勢文化所造成黑人弱勢文化流失的悲劇。強勢文化往往強化了社會的政治以及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憑借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對弱勢文化發(fā)起沖擊。強勢文化可以向人們證明文化的合法性,并且向弱勢文化灌輸自己做主導地位的思想。最終,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不公平不平等就被弱勢文化人們所接受,這是一種思想文化上的侵略?!蹲钏{的眼睛》的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但作者采用了獨特的手法,展現(xiàn)出了在文化上的內(nèi)涵與深度。
一、文化價值
故事主人公佩科拉對藍眼睛的渴望表明黑人面臨白人的文化沖擊時,在思想上以及價值觀上的錯位。這部小說分“秋、冬、春、夏”四章,都是以第一人稱敘述者敘述的:秋天,佩科拉進入這個“藍眼睛”的社會;冬天,她迎來生命中最殘酷的季節(jié);春天,佩科拉懷孕了;夏天,她生下一個死嬰。春夏秋冬,代表著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以及佩科拉不可逆轉(zhuǎn)的命運。
小說的結(jié)構(gòu)具有獨特性,每一章前面都有一段是來自“迪克和簡”課文選段。這個選重復了三次:第一次,是正常文章的形式;第二次,大小寫以及標點都取消了,整段就像是一段單詞的簡單排列;第三次,沒有了詞與詞之間的空格,大小寫以及標點,讓人難以揣摩出作者的意思。這部小說是關(guān)于人類眼睛的故事,展現(xiàn)了黑人如何在白人統(tǒng)治下認識世界。這本“迪克和簡”的課本體現(xiàn)了美國白人文化價值的期望,同時也反映出佩科拉精神崩潰甚至瘋狂的過程。佩科拉完完全全依賴別人來確定自己的價值,自認為丑陋,也不反擊同學對她的諷刺,對任何人都沒有要求,到最后她只能在自己幻覺中扼殺了自己生命的動力。
佩科拉最終的瘋狂與她父母對她的教育是有關(guān)系的。佩科拉母親波琳在南方生活的時候是幸??鞓返?,雖然她自身有缺陷,但她對家庭的呵護和照顧使他從心里感到開心。如果佩科拉此時在母親懷中,她一定會是一個有尊嚴,有自信的女孩。因為她的母親會告訴她,缺陷是一種美,丑陋也是一種美。后來,波琳被白人文化洗腦后,她失去了初心。她周圍的黑人女性,同樣以白人的眼光看待波琳,這使她自己開始懷疑自己的身份與人生的價值?!蹲钏{的眼睛》對白人文化下黑人心靈的描寫,使讀者明白黑人會在白人文化的沖擊感到困惑以及思想的錯亂,如果黑人放棄了自己的文化,他們迷失在白人統(tǒng)治的文化下,這會造成黑人人生的悲劇。
二、文化意識
佩科拉對藍眼睛十分的渴望,她覺得自己非常丑陋。她站在鏡子前面,對自己的外貌是否定的態(tài)度,這也是源于白人文化意識的下的自我否定。主人公佩科拉周圍的人都喜歡淺膚色的女孩,商店老板對她敷衍,甚至她自己的母親都不喜歡她。在白人文化意識的主導下,她的家人和社區(qū)的黑人也都認為佩科拉是丑陋的,所以佩科拉非??隙ㄗ约阂彩浅舐?。文章中強調(diào),佩科拉之所以選擇藍色的眼睛,是她對白人文化意識的一種接受以及渴望,并且她幼小的心靈也遭到了扭曲,她痛恨自己為什么沒有一雙藍色的眼睛,鄙視厭惡自己。白人的這種強勢文化下,佩科拉的黑人意識已經(jīng)淡化了,她無法擺脫也無法擁有美麗的外貌。
黑人在拋棄自我的黑人性的同時,也失去了對生活所有方面的樂趣。從表面上看,“白”化自我的行為是沒有害處的,但是實際上這種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自己的骨肉和黑人社區(qū)的人們。黑人在模仿白人的同時,要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要陷入進去,應能分析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情理。一些看似被白人文化徹底洗禮的黑人,實際上他們也會意識到黑人在放棄自己的弱勢文化,反而去追逐強勢文化時會發(fā)生的價值觀扭曲以及自我的迷失。
主人公是黑人的代表,在美國白人的社會里,美國黑人想要擁有一雙藍色的眼睛的愿望并不是陌生的。他們想塑造白人的特征來達到自己心理上的平衡。這部小說刻畫了幾個“白”化自我的淺膚色黑人,他們竭盡全力模仿白人的方式,摒棄黑人自己的特征。喬利心中有一種朦朧的文化沖突意識。他把上帝想成健壯、高大的黑人,但白人的觀念提醒喬利,上帝是一個比世界上萬物都高大的,上了年紀的白人。莫里森通過描述他們這些人的生活,找出了他們與佩科拉悲劇的關(guān)聯(lián)性,黑人的自我遐想是一種軟弱無助的表現(xiàn),與黑人文化價值無關(guān),并且這種遐想容易使黑人社區(qū)分裂。貧窮已剝奪了黑人的快樂,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白人文化的影響的,但他們不以白人文化作為價值標準,保持著黑人自我的個性,這才是黑人幸福的源泉。
三、結(jié)論
托尼·莫里森認為,黑人民族要生存下來,要有政治權(quán)利和經(jīng)濟上的獨立,必須保留住黑人自己的文化。莫里森發(fā)現(xiàn)了黑人心靈受白人文化入侵這一遭人忽略的現(xiàn)象,使她的作品從思想上超越了前人,走在了同時代人的前面?!蹲钏{的眼睛》主題是白人文化意識、價值觀對黑人的負面影響。黑人處于白人社會的底層,雖然受白人文化的暗示以及教化,卻最終都因物質(zhì)條件、生活背景的限制而無法以白人的生活方式來生活,最終陷落在黑人自己的深淵中。黑人要堅持自我并且保持黑人社區(qū)團結(jié),在處于白人社會的美國黑人,這個觀念雖然難以實現(xiàn),但我們要保持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種族,這樣人類才是完整的。
參考文獻:
[1] 楊向榮譯:《最藍的眼睛》,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8月。
[2] 貝克曼:《不顯示的線縫:采訪托尼·莫里森》,《美國黑人文學論壇》,1978年12期,第60頁。
[3] 泰勒-格思里:《托尼·莫里森訪談錄》,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