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編是以竹子為原材料,手藝人通過對原材料進行破竹、刮青、分層分絲、染色等工序加工成竹絲篾片,采用挑壓法編織圖案和物件的工藝。根據作品所呈現的樣式,竹編大體可分為平面圖形的平面竹編、立體造型的立體竹編、平面與立體結合的混合竹編。梅、蘭、竹、菊被人們稱為“花中四君子”,深受文人騷客和藝術家的青睞。千百年來,竹子在我國文化、藝術以及生活實用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而一度隨著塑料制品的出現,竹編制品市場迅速萎縮。近幾年,人們環保意識增強,竹編制品又逐漸有了一定的市場,當人們重新審視竹編時,漸漸從中體會到了它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竹編;竹編技法;藝術價值
一、竹編的制作者
人們稱竹制品手藝人為簟匠,俗稱“篾匠師傅”。篾匠,在中國是一門古老的職業,隨著塑料制品的大量生產使用,篾制品幾乎被先進社會所淘汰,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篾制品又逐漸恢復了市場。現在篾制工藝品也很受人們的歡迎。竹編工藝復雜而精細,從前期準備到最終編制成型要經歷多道繁瑣的工序,其中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竹編藝人的精心投入。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種各樣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開,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種不同的篾。篾匠工具看上去不很復雜,一把將竹子盤成細篾的篾刀,是必備的工具,再就是小鋸、小鑿子等,還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齒”,這玩意兒不大,卻有些特別,鐵打成像小刀一樣,安上一個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的獨特作用是插在一個地方,卻能把柔軟結實的篾從小槽中穿過去。 真正的老篾匠幾把刀就足矣,他們手握一把篾刀,一手推竹片,刀鋒左右輕微抖動,竹片徐徐漸進,不急不躁,竹子在他們手中要多細就有多細,要多薄就有多薄。這里的破篾也是竹編開始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篾匠們破篾功底的深淺也直接決定了竹編制品的優劣。因此,破篾這一步驟就顯得尤為重要,篾匠師傅破竹,像布店里撕布,瀟灑利索。沒有破篾基礎的人基本也無法學習竹編技藝。做好一個竹器,首要要選竹。在選材上一般選用1至2年生的老竹,竹木又根據種類分為粗纖維竹和細纖維竹,編織承重較多的竹床、竹椅多采用質硬的粗纖維竹,如楠竹、斑竹等,而精細的小器物則選擇水竹、白竹、慈竹等細纖維的竹木。再則竹木的平整度與竹木的選擇部位都是竹編材料需要考慮的因素。篾匠師傅把竹絲橫縱交織,一來一往,編成碩大的竹墊、編成圓圓的竹篩、編成尖尖的斗笠、編成鼓鼓的籮筐,反正你想編什么就給你編什么。譬如編竹席,篾匠蹲在地上,先編出蒲團般大的一片,然后就一屁股坐下來,悄然編織開去。編一領竹席,少則三天,多則四五天,耐得了難忍的寂寞還不夠,還要有非凡的耐心、毅力,甚至超然物外的那么一種境界。
二、竹編工藝技法
在編織技法上大體可以分為起底、編織、鎖口三道主要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技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之上還可以穿插各式各樣的編織技法編出花樣多變的紋樣出來,再配以顏色各異的竹片或竹絲就能形成色彩對比強烈、鮮艷明快的花紋。
在編織過程中,采取提花編織原理結合不同的挑、壓、破、拼等手法能分出四邊編法、六邊編法、八邊編法、弧形編法、網狀編法、繩結編法等,甚者有編織出文字、立體編織、混色編織的方法。通過顏色的深淺變化,編出字和畫,與書畫巧妙結合。
三、竹編的使用價值
舊時,篾匠營生范圍涉及人們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幾乎隨處可見竹器的影子:淘米的筲箕,舀水的筲筒,刷馬桶的纏笊,遮陽擋雨的斗笠,暑天用的篾枕、竹席、竹床……利用天然的竹子制器皿,可謂我國古代先民的一大創造。竹子在南方比較常見,其質地堅韌、不易腐朽,中空有節。橫向截之,可盛水、盛物;縱向劈之,可成絲、成片,用途更廣。古人經常用竹子制作書寫用的竹簡、竹刀、打仗用的竹槍等。后來人們日常用的椅子、筐子、籃子等,也經常用竹子制作。特別在南方的鄉鎮城市中,制作販賣竹制品的店鋪很多。受到經久耐用的金屬制品、實惠便宜的塑料制品的沖擊,今天的竹篾制品從早期的數百種竹編用具和工藝品到現在只剩竹籮、竹籃等少數幾種竹編制品。近些年,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環保意識增強,竹制品又逐漸有了一定的市場。
四、竹編的藝術價值
如今的新農村,學竹編制的年輕人幾乎沒有,絕大部分老手藝人有好多年不曾拿起鋸刀了,竹篾編織這項民間工藝走向衰退似乎是大勢所趨。我國民間竹刻雕刻技藝、浙江嵊州竹編技藝已被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國傳統手工制作工藝以“器以載道”為理念,重視人與物之間的和諧。竹編作為一種民間傳統手工藝,在選擇材質、工藝的手法、功能的運用等方面,有意無意地融人了科學設計的理念,飽含著民間的智慧,達到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統一。竹編承載著源遠流長的民間文化積淀,它不僅是民間非物質文化的遺產與生產活動的符號,同時也承載著民間的智慧、工藝、文化、風俗,其造型和紋樣編制都重視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同時也體現了工藝美術家們對人生和藝術的領悟,在作品中展示著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和對幸福的憧憬。
1.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
傳統竹編產品主要是出于實用目的而編制的。民間藝術首要考慮的是物件的功能性,以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這與現代純藝術中的主觀隨意的創作方式明顯不同。傳統竹編工藝所遵循的規制主要體現著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竹編的制作者多為民間藝人,他們既是物件的生產者,又是它的消費者。藝人的生產目的主要是為滿足民間生產生活的需要,他們本著實干的精神,以現實生活為出發點,構想創作竹編物件的造型和樣式,根據師徒傳承所得的經驗,并結合自己的創作體會形成對竹編藝術的理解,以滿足人們日益變化的需求為目的而進行竹編制作。
2.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似平淡無奇的山間竹木卻能夠以一道道精巧的技術擺脫實用器具的枷鎖登上藝術的殿堂,這恐怕也是篾匠們未能意料到的。竹編可以實現實用的功能需要,體現藝人的審美追求。竹編制品的多元形式因人們實際需要的多樣而生。竹編藝人是以生活作為創作的源泉的,結合自己積累的經驗為每一物件尋找最為合理的創作樣式,以達到功能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隨著竹編實用功能的減弱,在現代竹編產業中竹編不以單純的實用性為目標,而在工藝裝飾與現代旅游中各種富于形式美的造型手法、裝飾手法凸顯美學價值,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超越了傳統的使用功能選擇,實用性與藝術性的轉換,給竹編藝人以更多的創作空間,也有助于實現對竹編技藝的生產性保護。
3.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
所謂民間工藝,一直都是用時間的傳承和技藝的累積來體現的,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急躁的人們很少能愿意沉靜下來延續這些難得的經典,手工制品像是被時代所拋棄一樣離生活越來越遠,隱約記得也不過數十年的光景,過去常見的竹編制品已經全更替為塑料了,塑料袋、塑料桶、塑料碗、塑料杯,成為 現代工業生活產生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垃圾等污染的主要來源,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竹編使用的竹材來自自然,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可再生資源,有利于人們建立低碳環保的生態觀念,回歸和諧、健康的生活方式。竹編的創作與使用是低碳環保觀念的藝術體現,廢棄的竹編除了可以修補再使用外,還可回歸自然,不會對環境產生破壞。竹材的可再生性和竹編物件的環保特點實現了我們今天所熱切呼喚的“綠色設計”和可持續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設計有了新的要求,再一次開始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和生態平衡,希望在設計過程的每一個決策中都充分考慮到生態效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讓我們共同守護這些凝聚著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