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法的空間形式實為抽象的漢字結構空間,內容以漢字為框架,視為“圖”,它是最先能引起讀者視覺反應的主動空間。漢字以外的區域,視為“底”,空白即畫,計白當黑,與“圖”相得益彰的被動空間給構成書法藝術中的兩大審美內容。書法是一種視覺藝術,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空間藝術,書法的視覺空間美是書法藝術的生命所在。
【關鍵詞】:書法視覺空間;視覺的空間概念;主動空間;被動空間
空間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角度不同,理解的深度和層次也不同。以漢字為中中心“圖”和以布白為“基底”的底,是書法藝術中最主要的視覺空間組成部分。也是書法審美的重要內容。
一、兩類空間
書法是以豐富的線條為載體,從而展現出自己獨特藝術魅力的藝術門類。人們在欣賞一件書法作品的時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線在平面上的組織,即字的空間結構。緊接著會沿著線的伸展和走向來觀察整副的作品,從字的結構到整副作品,這個直觀的映入眼簾的便是書法的空間。在李勝利的《藝術概論》中有過闡述“由此會產生兩三層境界:第一層:由作品中的形象直接傳達出的作品實境。這是有筆墨處,是整個意境中最為穩定、核心的部分;第二層:由于第一層意境的觸發與引導,蘊含在第一層意境之中而呈現于第一層意境之外的淺層藝術虛境;第三層:由于第一、二層意境的觸發與引導,讀者常會沿著某一大致的方向(只是相對而言)展開豐富、廣泛流動、不確定而又極富藝術創造性的聯想。”[1]
這樣我們可以把書法作品中的空間分為兩個部分。一種是主動空間,一種是被動空間。主動空間可以理解為墨線空間,被動空間可以理解為布白空間,墨線空間與布白空間的相互交融,體現的正是傳統審美中陰陽相交的生命意識。
書法作品中的單字都是凸出的多邊形結構,它所限定的空間是讀者在辨識、欣賞時投入更多注意力的空間,這樣的空間便是主動空間。單字結構的內部空間看上去比外圍區域更加的緊密和堅實一些,這樣字外的白就松散了許多,似乎一穿即透的虛空。從心理上來說,字內的空間和字外的空間,即單字輪廓內和輪廓外的空間是不同的。正是因為這種不同性,才會產生立體感,字字凸起,營造一種凹凸、虛實的畫面立體感。而這一類空間以外的所有空間,則稱為被動空間,因為這是在落墨時被動形成的,與墨跡同時出現。這類空間無意而為之,在書法上稱之為布白,計白以當黑。以虛托實,力求奇妙。主動空間與被動空間都處于同一底平面上,但是由于性質不同、表現不同,則形成書法作品特有的空間態勢。
二、主動空間
主動空間是以字為中心的空間,是欣賞者在觀賞一件作品時首先注意到的空間。這種空間布局是以“字”為形式單位展開的,依靠線條的運動軌跡,將空白描成黑白分明的若干色塊兒。書法的第一形式就是漢字符號,無論是哪種書體還是字形結構,漢字筆畫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定性。這些由點畫組成的漢字構成整幅作品的核心審美區域,將作品在無形中進行單純的空間分割。
圖一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部分)
在阿恩海姆看來:“凡是被封閉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圖’,而封閉這個面的另一個面總是被看成‘基底’……在特定的條件下,面積較小的面積總是被看作‘圖’,而面積較大的面積總是被看成‘底’”。[2]欣賞者最先注意到的漢字符號圖形相對較為封閉,結構緊湊,是位于紙基底上的“圖”,所以最先被注意到。而面積較大的空白空間則被忽略。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筆墨之間、線條的層次和墨色的濃淡的表現總是給欣賞者帶來立體的視覺沖擊力,而這樣的空間層次又加深了作品的立體感。在欣賞者的視域之內,漢字符號由于視知覺的作用,就感覺位于前景之中,離自己很近,有凸起的立體感。但是人們的知覺既可以相互配合,也可以相互反抗,你會覺得漢字符號在凸起的同時又“與后面的“基底”保持著緊密的聯系。”[3]
例如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圖一)“假使我們在欣賞這件書法作品時,不把作品中的書寫點畫當作線,而是把它當作圖形和塊面來看的話,就會發現一個現象,這些塊面的形狀都很復雜,塊面的邊線是由一些復雜的曲線和折線組成的。我們都知道,曲線婉轉而通暢,折線爽利而挺拔,從而增加了書法作品的豐富性。再加上筆畫墨色的沉著飽滿,有一種雕塑感,墨要從線里往外溢的立體感,這種效果得益于毛筆筆錐的千變萬化,從而這些形狀就有了立體感,像彩帶一樣飄舞在空中,這一段的側面意味著下一段側面的空間”。[4]這樣的審美體驗只有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或者有著一定的欣賞能力條件下,才會有這樣的感受。
每一根線條都占據著一定的空間,而由線條組成的漢字在占據空間的同時也分割著空間。書法作品的各個元素都以“字”為中心展開。點畫是“字”的基礎,結體是“字”的結構,章法是“字”的分布、排列。人們在欣賞書法作品時,第一直觀的落腳點便是“字”,審美活動隨著“字”的欹側變換而進行無限的延伸。每一個“字”的外圍是多邊形結構,或呈圓式、或呈近圓式,“呈現出一種簡單的形狀和流暢的運動軌跡”[5],給欣賞者打開豐富想象的空間,這些變換則是書者在進行創作時的感情迸發而營造的一種空間,筆隨心意,馳騁于紙上。“夫紙者陣也……心意者將軍也。”[6]書法作品的主動空間不僅僅是欣賞者的直觀落腳點,更是書者的主動書寫,感情的直接表現。
三、被動空間
在書法作品中,被動空間指的是所有字以外的空間,也可以理解為布白,或是書法作品的基底。“內部空間隨著結構的構筑而產生,與結構關系密切,而外部空間都是被動形成的……”[7]被動空間在書法作品中往往以布白的形式出現,是作品畫面中沒有被書的部分,被動空間是作者無意而為之的巧妙所在,是由漢字組成的主動空間作品分割成兩大審美區域的其中之一,追求的是一種無墨處即是妙境和空白即畫的境界。
作品的空間隨著書寫內容和書寫形式的變換而變化。以縱式書法作品為例,最常見的是縱有橫、行有列的布白。這種布白多用于行楷書,整齊有余,但難免缺乏靈動。另外就是縱有橫、行無列的布白皆無格的章法處理,多見于行草書,這種布白方式承上啟下、映帶呼應、緊湊而不紊亂、舒展而不松散;然后就是縱橫無列的章法了,這種空間最難把握,對書者有著極高的要求,落墨之前需要胸有成竹,單字之間、字與字之間的聚散開合、穿插揖讓都要成竹在胸,整幅作品渾然天成,不加裝飾,極具震撼。而能以這種章法寫行草書的書家歷史上僅有楊維楨、徐渭、傅山等極少數的人。在《歷代書法論文選》中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后》 中有“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飏筆者吉
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著筆者調和也,頓角者是蹙捺也。”落筆之前,意在筆先,被動空間隨之而生,渾然天成。
此件(圖二)為楊維楨草書張雨《小游仙詩》之一(應為余善《追和張外史游仙詩之一》)。所書清剛勁邁、縱橫不羈,個性鮮明,為其代表之作。自署\"老鐵\",鈐有\"楊廉夫\"白文、\"鐵笛道人\"朱文兩印記。書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作者時年六十七歲。此作最大的特色是濃枯筆的運用,造成強強弱弱的節奏感,整幅作品看似隨意,其實著力經營,字體的選擇和字的大小等等安排精心設計,“天地”之“地”最后一筆向右下引伸,頓感突兀、令人精神一振。由此而造成的左下部空白,將“小”字向左下移動作挪位處理求得平衡。落款“老鐵”以枯細草書連綿寫出,虛靈而與正文產生對比。作品所營造出的布白空間讓人驚嘆,黑與白、虛與實、聚與散、疏與密、剛與柔、燥與潤、動與靜、奇與正、巧與拙等等的達到高度的矛盾統一。“利用變形能夠產生一定的空間效果。”[8]字形的千變萬化,聚散開合、疏密搭配,欹側等除了帶來漢字符號的空間變化以外,還會增加布白空間的視覺審美感受。
宗白華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畫里的空間構造,既不是憑借光影的烘染襯托也不是移寫立體及建筑的幾何透視,而是顯示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間感型。確切地說,是一種‘書法的空間創造’。”[9]在極具藝術感的書法作品中,包含著高度的形式美感。
四、結語
空間形式,是書法空間本體的主要內容。我們不厭其煩地強調形式,“形式”讓我們覺得有意味,無論是欣賞還是研讀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我們的視覺自覺或者是不自覺的都會以漢字為中心展開,是主動的。在主動欣賞字跡的同時,漢字以外的白時不時的映入眼簾,它是被動的。主動的與被動的,黑字空間與布白空間是書法藝術視覺空間的兩大審美內容。
注釋:
[1]李勝利.《藝術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第176頁.
[2]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02頁。
[3]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13頁。
[4]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第25頁.
[5]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32頁。
[6]《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第26頁.
[7]邱振中.《中國書法167個練習》[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第80頁.
[8]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35頁。
[9]宗白華。《中西畫法所表現的空間意識》,《藝境》[J]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03頁,
參考文獻:
[ 1 ]李勝利.《藝術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 2 ]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 3 ]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 4 ]邱振中.《中國書法167個練習》[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 5 ]《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 6 ] 宗白華.《中西畫法所表現的空間意識》,《藝境》[J].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