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語習得(SLA)作為應用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發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它主要研究人在不同時期(兒童后期,青少年時期,成人期)學習另外一種語言的能力,其對于英語學習與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多角度淺談了二語習得理論的產生,歷史階段,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及其發展方向等,以期對于初涉二語習得領域的學習者起到導入作用。
【關鍵詞】:二語習得,歷史發展,英語學習
雙語母語習得(BFLA)與母語習得(FLA),作為二語習得的前身,二者都致力于研究解釋人類語言發展的重要問題。前者研究在雙語或多語條件下的語言習得發展,后者研究單語條件下的語言習得發展。與二語習得理論不同,這兩種理論側重點在于嬰幼兒在自然語境下的母語習得,而二語習得理論會從所有有效語境中研究語言學習,包括自然語境和非自然語境,即教學環境下的語言學習。同時,二語習得的研究對象多為已經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一種甚至多種語言的人群,因而其外語學習必然會受到既有語言的影響。了解這一點,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二語習得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
中介語的出現與發展使二語習得領域煥發了勃勃生機。中介語是指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通過一定的學習策略,在目標語輸入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既不同于其母語也不同于目標語,隨著學習的進展向目標語逐漸過渡的動態語言系統。中介語的概念最先由美國語言學家塞林格提出,是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語言系統和習得規律的假說,其目標為滿足外語研究發展,對二語習得領域研究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20世紀8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首次提出“監控模型”理論,受到了語言教師的熱烈追捧。該理論主要由五個核心假設構成,包括習得與學習假設,自然習得順序假設,監控假設,輸入假設,情感過濾假設。他認為,目標二語習得多發生在潛意識層面,由輸入、影響、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決定。而作為監控模型的反對者之一,麥克勞林則認為,語言學習是一種頗為復雜的認知過程,就如同學習烹飪,學習騎自行車一樣,語言學習需要涉及大量注意力與記憶力輔助形成的經驗,同時加以反復練習,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二語習得領域又迎來了兩個新的理論流派,即俄國心理學家列夫·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心理學理論,與認知領域的涌現論。前者由詹姆斯·蘭道夫引入二語習得領域,后者由尼克·埃利斯與拉森—弗里曼應用于二語習得領域。二者都將學習者心理以及所處語言環境作為研究的重點,不同的是,前者認為,心理具有社會屬性,因此語言習得研究也應在社會行為與交互進程中展開,并提出了“私人言語”,“社會言語”,“內在言語”等使用語言進行的調節活動;而后者認為心理與環境是分離的,其各自對于語言學習的影響也應分為內因和外因,才能更好分析其交互作用,同時也提出了包括“意義交涉”與“消極反饋”在內的重要環境結構。而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經歷了社會轉向之后的二語習得理論則取得了進一步發展,更多的采用了社會心理學研究手段,并且認為認知具有社會性,因而外語學習過程中的語法,交流與意義本身便都具有了社會屬性,豐富了二語習得領域的理論與方法。
年齡問題是二語習得主題中研究最為廣泛,也最具爭議性的,它在理論與教學實踐上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因為學習語言的開始年齡會決定他語學習的最終成敗。同時,研究年齡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可以幫助教師制訂適當的學習計劃、教學策略,并進行合理的教學評估;也可以幫助外語學習者找到符合他們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語習得的另一重要主題是已掌握語言,尤其是母語對他語學習過程的影響。學習者在學習新語言的時候,總會有意無意的去依賴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來幫助他們掌握不了解的新知識,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母語遷移”。“母語遷移”包括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即母語由于其與外語的相似成分而對外語習得產生的有益的、積極的影響;負遷移即母語由于其與外語的相異成分而對外語習得產生的不利的、消極的影響,正、負遷移同時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語習得。
二語習得理論的教學作用即是探究如何最佳整合形式與意義從而實現最好的教學實踐這一現實問題。在設計教學大綱時,無論是脫離語境單純學習語法詞匯的傳統教學,還是只注重對學生輸入目標語的教學,結果都不如人意。前者無法使用目標語進行自如的交際,后者忽視了大量的語言形式基礎。因此,在語言教學中,只有將二者有效結合,既兼顧形式,又注重意義,將顯性因素與隱性因素相結合,才能完成教學目標,實現有效教學。
二語習得領域作為最具滲透性與跨學科性最強的領域,研究其相關理論知識必須從不同角度多方面著手,其中涉及大量心理學,社會學以及身份理論,系統功能語言學,生成語言學等相關知識。因此要博采百家之長,融會貫通,方能在二語習得領域闖出一片天地。而研究好二語習得理論最現實的意義在于其在外語教學中發揮的作用。其中對于學習他語的適齡研究以及課堂環境下的外語形式與意義教學研究對于外語教學都具有戰略性意義。二語習得研究沒有體現師生的現實世界,某些觀點只有學術價值而無應用價值。因此,那些已經經過反復論證具有普遍意義的可用于指導外語教學,而那些探索性的結論應當小范圍內謹慎試用,方能最終投入實踐,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Clark, E. V.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王璐璐,戴煒棟.二語習得研究方法綜述.《外語界》.2014(05):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