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作為兒童人格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具體實施中卻受到家長的忽視。在抱怨當今兒童越來越難理解、難教育的同時,我們更需要的是,審視生而為人接受教育最初的一環(huán)。本文立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將早期家庭教育分為五個階段,在滿足需求為基本條件下,具體審思當下家庭教育的誤區(qū)。
【Abstract】:Family education is ignored by paren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cultivation.We need to stop and look at the first part of education to think that the life while complaining about the growing difficulty of understanding and education. Based on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the early family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different stages of childre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eet the demand as the basic, the concrete reflec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家庭教育常被賦予“人生第一所學校”的稱號,兒童在親子關系作用下接受最初的教育影響。好的家庭教育能夠給人以完善的人格,賦予人樂善好施、遇事冷靜等優(yōu)良品質(zhì),發(fā)展人堅韌的遇挫能力及清醒的自我認知。而欠佳的家庭教育無形中培養(yǎng)出乖戾、暴虐的兒童,在處世上缺乏清醒的頭腦和寬闊的胸懷,甚至導致扭曲、變態(tài)。
本文擬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出發(fā),討論早期家庭教育實施中的誤區(qū),并針對早期家庭教育實施方向提出幾點建議。
一、家庭教育前提:早期家庭教育階段
弗洛伊德提出兒童人格發(fā)展的主要動力是本能,并依此提出人格發(fā)展的五個階段。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兒童都會有一個特定獲得滿足和興奮的區(qū)域。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首先要認清兒童人格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據(jù)此實施教育影響。
自兒童出生起到1歲,兒童興奮區(qū)域集中在口唇部,弗洛伊德稱之為“口唇期”。盡管這個階段的兒童還未有成熟的自我意識,然而若此階段兒童的心理需求未能得到滿足或過分滿足,將發(fā)展成為“口腔型人格”。兒童通過口唇獲得母親的哺乳,或者表達欲望得不到滿足,做出如哭泣、喊叫等行為,這也是兒童對外部世界表達依賴的唯一途徑。當兒童對外部世界的基本依賴未能得到滿足,兒童會長期處于一種緊張狀態(tài);當兒童對外部世界的需要被過分滿足,兒童長期處于一種豐盈狀態(tài),將增加人格中貪婪、自私的成分。
兒童1歲至3歲,處于弗洛伊德所謂“肛門期”。現(xiàn)代醫(yī)學表明,母乳在6個月以前營養(yǎng)最為豐盈,6個月之后,營養(yǎng)逐漸稀疏。兒童在此階段,將不再接受哺乳,隨之將接受外界的排泄訓練。兒童將口唇的欲望逐漸轉(zhuǎn)至排泄器官。在此階段,兒童受到來自外部的規(guī)訓,與外界的沖突將進一步加深。如這種沖突過于突出,父母對于兒童的規(guī)訓過于嚴格,將導致兒童長期處于固執(zhí)、緊張的狀態(tài),易導致成人潔癖、偏執(zhí)等人格;如若此時父母過于放縱兒童的排泄,成人后易出現(xiàn)邋遢、無理放肆等性格特征。
3歲至6歲,兒童獲得滿足和興奮的區(qū)域轉(zhuǎn)移至生殖器官,即弗洛伊德所謂“性器期”。這一時期的兒童能夠意識到自己和父母間的差異,其對同性父母的焦慮,對異性父母的愛慕,都在此時得以彰顯。若父母在此時不加以引導,兒童極易產(chǎn)生性別錯亂。父母需要對兒童加以正確的引導,消除兒童對同性父母的焦慮,指導兒童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別定位以及不同性別間的差異。例如近年來,男童能否進女性浴室問題常常引起人們的討論。至于此做法是否有問題,其答案不言自明。
6至12歲,弗洛伊德認為在這個階段,兒童的興奮區(qū)域從自身乃至家庭逐漸轉(zhuǎn)移到家庭以外。6歲之后,兒童普遍進入教育機構(gòu),某種程度上脫離家庭教育環(huán)境,“力比多”的作用暫時得以隱藏,弗洛伊德稱之為“潛伏期”。在家庭以外,兒童接觸同齡玩伴,通過游戲、學習等多種方式實現(xiàn)人格成長。然而此時由于兒童處于家庭與外界的過渡期,并不意味著家長的作用即將消失,相反,如果父母在此時對兒童的引導不力,極易導致兒童成人性格的扭曲,如對家庭觀念的漠視以及各類反社會性人格的滋長。
12歲之后,兒童進入青春期,性征開始發(fā)育,兒童迎來人格的最后一個發(fā)展階段——“性征期”。在此階段,兒童開始接觸社會,試圖脫離家庭環(huán)境,渴望脫離家長的束縛和管教,希望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家長在此階段通常會采取壓制、漠視等態(tài)度,無疑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一座大山。弗洛伊德認為此階段“力比多”得以興奮和滿足的程度有兩種不利方向,固著或倒退。此階段的兒童是從家庭環(huán)境向社會環(huán)境過渡的關鍵一步,如若得不到正確疏導,兒童將退回到之前的某個發(fā)展階段,從而發(fā)展成畸形的人格。
二、早期家庭教育誤區(qū)及實施方向
與正規(guī)機構(gòu)教育相比,在缺乏理論與實踐指導的前提下,家庭教育通常較為隨意,難成系統(tǒng)。加之家庭教育的教育者是家長這一特殊身份群體,缺乏教育學的認知,兒童早期的人格發(fā)展通常得不到正確的疏導,從而導致人格畸形。
第一,“喪偶式育兒”——漠視。心理學者鄭立峰提出,0至7歲期間,如果兒童和父母有一段顯著的分離時間,那么孩子就有所謂的“親子中斷”創(chuàng)傷。兒童的心理易出現(xiàn)內(nèi)向、脆弱、內(nèi)心封閉等問題,成人之后難以和其他人建立起信任關系,哪怕是親密的伴侶。拋開留守兒童不言,即使父母俱在,兒童心理出現(xiàn)問題的也不在少數(shù)。于是,有學者提出一種新的定義“留守兒童”的方式——父母親情的缺失。然而多數(shù)家長在當下忙于工作,疏忽了對孩子的關注。漠視,成為當今家庭教育的疑難雜癥。在這中間,父親角色的缺失又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2015年上海社科院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孩子教育主要由父親負責的比例,十年間,從30%下降到20%。尤其是在兒童人格發(fā)展的“性器期”,性別意識形成的主要時段里,父愛的缺失是兒童心理發(fā)生變化的重要誘因。為解決這一問題,仍需要父母對于兒童早期教育多加重視,與“漠視”相對應即為“關注”。當今文明社會日益迫切需要父母對孩子心理成長多加關注。
第二,“巨嬰式成長”——過分關注。和漠視相對應的另一個極端是過分關注。自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以來,核心家庭已成為家庭基本模式,四個老人,一對父母,一個孩子。面對這個“千金”,有些家長們會極為驕縱。放學后,幼兒園乃至小學門口,成群的家長翹首以盼,見到“千金”噓寒問暖……這類情況在當下中國社會屢見不鮮。在這樣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通常飛揚跋扈,全能型自大自戀,類似于前一部分提到的“口腔型人格”。這是一種人格成長階段性倒退。兒童自6歲接受學校教育以來,人格成長偏向于社會性,而家長的過分干預則導致兒童從家庭環(huán)境向社會環(huán)境過渡的失敗,很大程度是人格畸形的直接原因。
第三,“單項式否定”——壓抑。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在兒童自我意識萌芽之際,渴望得到外界的接受和認可。而家庭作為兒童早期教育的全部,需要提供這種認可,鼓勵孩子向健康、積極的人格前進。然而和理想狀況相反的是,一部分家長群體面對孩子渴望認可的心理,采取淡然的態(tài)度。不同于“漠視”,這種無視是一種更為嚴重的壓抑。從肛門期對兒童的排泄規(guī)訓開始,規(guī)訓無時不在。代溝不是年齡的問題,也不是觀念的問題,而是溝通的問題。早期兒童教育,大多數(shù)家長會采取絕對控制的態(tài)度,禁錮孩子的一切要求和欲望。殊不知,這樣單項式的否定使兒童長期處于一種焦慮、緊張的狀態(tài)。
家庭影響是人生而為人接收到的第一份教育。和“漠視”、“干預”、“壓抑”相對應,家庭教育正確的實施方向應為陪伴、傾聽和理解。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民主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平等的對話角色,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一步。在當今世界,文明、和諧日益成為社會發(fā)展主旋律,而作為人格培養(yǎng)重要一環(huán)的家庭教育何時能跟隨社會主旋律一道,以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兒童為目標,是我們共同的期冀。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楊漢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對現(xiàn)代教育的影響[ J].教育研究,1998,(4).
[3]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