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同樣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管理過程。而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在這三者中,家庭教育則占據(jù)至關重要的位置,有一句話這樣說道:在學校待五天抵不住在家里呆兩天,同樣印證了家庭教育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的一句話便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對現(xiàn)代各個階段的學生(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從中可以窺見家庭教育存在不少問題。本文試圖剖析家庭教育教育存在的問題,最后再從教育學理論以及實踐方面給予一定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導,以期對今后家庭教育思想和實踐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生;現(xiàn)狀;問題;路徑
一 家庭教育的含義
臺灣學者黃乃毓在其著作中曾經(jīng)這樣定義:家庭教育強調(diào)家人之間彼此互動的關系,是父母和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教育。教育家顧明遠先生將家庭教育定義為: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與相互教育,通常意義上是指父母對兒女輩的教育。此外,楊保忠先生認為:家庭教育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外延寬廣的概念,它是指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家庭構成人員之間的終生持續(xù)不斷地教育和影響。而趙忠心則把家庭教育分為狹義和廣義的內(nèi)涵,其中狹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里的長者(主要是父母)對子女以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與影響;廣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實施的教育。
筆者認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家長對子女實施的教育和影響,同時孩子根據(jù)自身特點同時反作用于家長的一種互動教育。
二、 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
(一)唯學習論,唯分數(shù)論
綜觀當今社會種種現(xiàn)象,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國家庭教育出現(xiàn)極其一致的現(xiàn)象,即“重智輕德”現(xiàn)象,家長把成績當作衡量孩子是否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2]張力改、陳運普(2010)提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分數(shù)成為衡量青少年成功與否的標準。因此,就形成了家長、學校、社會以犧牲德育,素質(zhì)教育為代價換取學生學業(yè)成績。各種其他方面的教育,包括感恩教育、情感教育等經(jīng)常被嚴重忽略,造成如今一些學生親情意識淡薄。多數(shù)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什么都不用操心,也就是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只有吃飯、睡覺和學習,其余一切事情都和孩子沒關系。只要孩子考高分,參加各種學習補習班,只為考名牌,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擁有了一切,功利主義思想特別嚴重。甚至有些家長,孩子考的好便罷,如果一旦考的不好,不是打便是罵,走向了家庭教育的一種極端。
(二)教育思想不當
在論述這個問題之前,先舉個例子,留一個問題:讓孩子學藝術的目的是什么?比如學鋼琴、古箏、小提琴;拉丁舞、爵士舞、民族舞;素描、水彩、國畫等等。請大家仔細思考。我想很多年輕人的答案應該是:很帥啊、很酷啊、可以搏得人氣啊。而與此同時家長的回答可能是:孩子可以憑這個升學入學之類,要不然就是覺得孩子學這些覺得很牛氣。在這里,可能絕大多數(shù)都忽略了一個最本質(zhì)的問題,藝術的目的是什么?古人修術但為“以術證道”。而并不是為了成就一段高超的技藝,本質(zhì)是為表達情感、陶冶情操、而后隨心而動,并非不得要領,故意練就,試問這樣,即使練就,于個人的情感、心態(tài)又有何益?相反,只要隨心而動,興之所至,達到一種超凡的技藝水平也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今家長卻抱著一種讓孩子給自己裝面子的心態(tài),讓孩子學這學那,甚至強迫練習。我個人來說也十分贊同讓孩子除了文化知識的學習之外,再學習一些藝術,但前提必須是尊重孩子,先培養(yǎng)孩子興趣,再孩子興趣需要選擇性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之余,有一些情感宣泄的路徑。也就是藝術應該是為孩子成長考慮,而并非炫耀的資本。
(三)缺乏對孩子生活能力的教育
研究表明,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同時,忽略了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合適的教育內(nèi)容,往往付出和收獲間不成正比。[1]韓志麗(2010)提出家庭教育離不開“危機鍛煉”。許多父母在生活中不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在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家長立刻幫孩子解決問題。這種保姆式的教育阻礙了孩子的心里健康發(fā)展,容易導致孩子人格發(fā)展不健全。一些法律專家從法律方面提出我國家長在家庭教育方對孩子權利的剝奪,她認為目前家庭教育最突出的是缺乏對孩子權利的尊重。一些父母潛意識中覺得親子是一體的。一方面,他們把自己的夢想綁架于孩子身上,另一方面,家長在家中替孩子包辦一切,使得孩子失去了在實踐中鍛[1]煉和磨礪自己的機會。也就是家庭教育缺乏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不會讓孩子去獨立思考,生活,沒有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習慣,是非善惡的觀念,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樂于助人等等。不會給孩子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導致孩子養(yǎng)成不會做家務,不會關心父母,不會自己一個人獨立生活的現(xiàn)狀。知識固然重要,但是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獨立生存的能力都不具有,那么,一旦父母老去,一個人如何立足于社會?
三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的路徑
魯迅曾在《新青年》中提到:我們現(xiàn)在怎么做父親。一百多年已經(jīng)過去,怎么做父母的問題依然困擾著我們。
(一)理性認識“應試教育”
“應試”只是孩子競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而不是全部內(nèi)容。家長應樹立“請上比智商更重要”的教育觀念,以子女的持續(xù)發(fā)展為根本。有許多調(diào)查表明,成年后獲得成功幾率最大的往往是當年在班級中學業(yè)成績排名在十名左右的孩子,二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孩子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不能夠專注眼前的利益,把分數(shù)當做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桿。孩子如果成績好,必然是好事,但絕不是以犧牲其他素質(zhì)換來的。但是,堅持這種信念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世俗觀念和老師朋友的懷疑,會不斷動搖著家長的決心。正如酒的醞釀,肯定是歷久彌香,同樣優(yōu)秀的教育使慢慢滲透的,真正懂得教育的家長是不會只看眼前的表象的。
(二)豐富家庭教育內(nèi)容,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
我們知道,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有能力獨立創(chuàng)造未來的幸福生活,并享受生活。所以,家庭教育應該以孩子終生幸福為出發(fā)點,從而著眼于孩子各方面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而學習,只是孩子生活成長的一部分,并非全部,人的智力結構比人的外表差別更大,每個孩子天賦都不一樣。比如有的孩子喜歡運動,喲的孩子喜歡藝術,有的孩子善于交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所以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因材施教,以提高孩子綜合能力,促進全面發(fā)展。比如勞動、書法、音樂、舞蹈、下棋,豐富孩子多方面且有益于生活體驗,不求達到多高的水平,之求培養(yǎng)孩子高雅的生活情趣,這樣孩子就能夠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懂得欣賞生活中的美。
(三)家長要狠下心,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溫室里的花朵,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中國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普遍“心太軟”,少了點“狠心”,給孩子營造了一種超脫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讓孩子只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這點上,日本的教育特別值得中國家長參考學習,我們都聽說過,日本有一所幼兒園,零下十度,要求孩子脫光上衣,跑步二十分鐘,才能進入教室,此舉得到了家長的廣泛認同和支持。在這點上,中國家長應該放開孩子的手腳,孩子摔倒可以自己爬起來。比如接送孩子上下學,書包可以讓孩子自己背,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自己承擔,家長沒有必要代勞。這樣可以讓孩子養(yǎng)成獨立的意識和習慣。
注釋:
[1]韓志麗.家庭教育能為孩子做些什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6):62-63.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龐朋軍.當代家庭德育教育應借鑒古代教育思想的精華[J].山西十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S1):161-163
[3]楊雄.當前我國家庭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問題與對策[J].探索與爭鳴,2007(2):68-71
[4]陳建華,寧瑩瑩.90后大學生家庭教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以南京工業(yè)大學2012級學生家庭為例[J].黑河學刊,2014(03):85-87+98.
[5]汪雪光.裴斯泰洛齊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6]張紅霞.梁啟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