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作為法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正在施以其潛在的影響力。本文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進行探析,以探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律文明的契合點。
【關鍵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現代價值
法律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人類在法律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及其法律制度、法律規范、法律機構和法律設施的總和,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對法律生活所持有的思想觀念、感情模式和行為模式的總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在歷史的進程中積淀了重要的精神財富,蘊涵了諸多對現代社會有益的內容。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對我國當前的法治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民本主義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古代一切重民、利民、惠民、保民等思想的總括。在一個以“君本”為特征的專制社會里,民本思想的提出與推行,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恢復和發展生產,因而它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民本思想是對“君本思想”的否定,是對“民”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是統治者為政經驗的總結,是確保統治的有效策略,同時也是對理想政治的憧憬和向往。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體現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而也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契合了現代社會的“人本”思想。周公在總結商無德而亡的教訓時要國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這蘊涵了周公“重人”的認識。孔子“仁學”體系的確立,則標志著中國法律文化的民本理論的定型。“仁”是孔子倫理法的價值本體,包含著豐富的內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孔子“仁者愛人”的觀點,即重視人、關心人。孟子則對春秋以來的“重民”思想進行了總結與升華,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認為民是國家之本,民心向背是國家和君主的安危之所系。荀子主張“德、禮、政、刑”等治國手段相互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我國古代法律文化所蘊含的人權思想。
在古代中國,社會秩序強調禮治秩序,禮是社會公認的行為規范,是維持規范的力量,而法律是靠國家權力來運行的。在現代社會中,只有把德治與法治緊密結合,使之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才能全面推進我國法制現代化的進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所蘊含的“民主”精神與現代法治有相通之處,經先進理論的改造和更新,完全可以在現代法治的發展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義利誠信
中國傳統道德在義利誠信觀追求上主張重義輕利和講誠信,即孔子所主張的“見利思義”和孟子所主張“思誠者,人之道也”。中國傳統社會倡導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利有義”等義利誠信觀,都是古代社會重要的社會道德準則,是為人的根本。
在義利觀方面,中國傳統道德雖然主張“重義輕利”,但并沒有把義和利完全對立起來,只不過在兩者關系上偏重于義。早在春秋初期,“義”和“利”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已經受到人們關注。孔子接受了春秋時期的“義”“利”關系論,在他的眾多言論中,關于“義”和“利”的相互關系方面,他多言“義”,少言“利”,始終把“義”放在主導地位。例如孔子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即君子對于天下的事,無所謂行,無所謂不行,只要符合道義就行了。“放于利而行,多怨”,即依據自己的私利而行動,會招致很多怨恨等。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孔子雖然反對言“利”,只是反對不“義”之“利”,而不是說不要任何利。他不反對符合“義”的“利”,不僅不反對,他還積極提倡這種“利”,認為“義以生利”。孟子在論及“義”的問題時,更是以其“舍生取義”的命題而著名,這也是孟子對義與利、義與生命的關系的一種精到的見解。儒家義利觀中的“取利有義”、“見利思義”思想等,無論是作為一種人格理論,還是作為一種經濟政策和立法的指導原則,在當代都有其積極的正面價值。
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在大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義利誠信”也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應具有的最起碼的道德準則。市場經濟對社會、對國民的效應是雙重的,在它之中同樣存在“義”與“利”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在經濟活動中必須對雙重效應做出合理的調適,擺正“義”與“利”的關系,弘揚其積極方面,抑制其消極方面,消除其矛盾,促成其統一。
三、崇尚道德
中國傳統社會一直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道德是整個社會的根本。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道德是至上的,中國人對道德的追求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許多命如草芥的小人物因追求“忠孝節義”的德而讓世人敬仰,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甚至把道德看成治國之本。當法律與道德撞車時,法律經常要屈就于道德,而也只有法律與道德相一致,法律才會有價值。
傳統法律把道德視為法的精神和靈魂,與現代法治上的道德價值目標是一致的,如果法律沒有反映人們必要的社會價值需求,那法律就無活力可言,也就談不上什么權威性了。因此,當代中國的法治化必須使法律充分體現出應有的道德性,從而使法律具有合理的道德價值前提及基礎。
但不可否認,傳統的“道德至上”觀念與現代法治也多有相悖之處,其過分夸大了道德的制約力,輕視了法治的強制約束力,最終導致了法治思想與人治思想的對立。從實際效用來看,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一種內省式的約束機制,注重個人道德的自律。然而實踐證明,僅靠自律而缺乏他律約束,其效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國的法治化必須是道德與法律的高度結合,只有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人們才能對現代的法治精神有著更為深入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趙崇明.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J]. 理論與當代,2014,(12):48-49.
[2]周星. 淺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法治建設的價值[J]. 法制與社會,2013,(18):5-6.
[3]劉軍艦.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分析[J]. 法制與社會,2009,(0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