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柏拉圖提出“洞穴說”,本意指受過教育與沒受過教育的人,本文通過“洞穴囚徒”的概念,提出要解放人類思想,防止思想僵化與固守成規,哲學與藝術作為人文學科,應充滿兼并、開放、包容之心態,保持與各學科與世界緊密的聯系。
【關鍵詞】:哲學;藝術;教育
哲學與宗教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最初,人信仰的是自然,所有神話的起始也是因為對自然有著恐懼。自然是古代人類的衣食父母,祈求風調雨順便可以帶來五谷豐登而順利存活下來。于是逐漸出現了祭祀的活動,祭祀活動的發展便是宗教的開端。宗教的本質是信仰,所以可以說最初的宗教信仰就是自然。由于生產力低下,這樣的信仰必然是對自然現象的迷惑不解而產生的對現實虛幻和歪曲的認識。張堯鈞老師認為哲學的啟蒙是對自然現象科學認識的開端。古希臘又是世界文明的開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卷中通過蘇格拉底與格勞孔的對話引出了“洞穴說”,提及了四種人,洞穴囚徒、在洞穴外往墻上投影的人、走出洞穴的人與走出洞穴又回來的人。柏拉圖提出“洞穴說”的本意是談受過教育的人與沒受過教育人的本質,而我們在今天仍然能夠找到洞穴囚徒的原型。他們被限制認識外界的世界,自由受到局限,所見所聞皆是洞穴外的事物在穴內的幻影,而他們自己也許還沾沾自喜。說到這里,想提一下兒童教育,因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很多人抨擊如今的學校應試教育,扼殺了大批有創造力的孩子,而教育又豈止是在學校才會發生,學齡前兒童主要的成長環境是家庭。父母長輩的言行對子女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如果父母本身是洞穴的囚禁者和受害者,接收的都是過濾過的信息,那么如何要求孩子不要坐進觀天呢?
因此需要教育,這種教育是真正的啟蒙教育,是掙脫枷鎖走出洞穴看到真實世界的重要途徑。只要有洞穴存在,就會有洞穴囚徒,就需要解放他們。康德在《什么是啟蒙》中說道“啟蒙就是脫離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所以首先得要承認自己不成熟。卡爾·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寫道自己曾是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后來如何一步一步脫離桎梏的心路歷程。對于一個人來說最難的便是承認自己是錯誤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無知的,只是有些人知道,而有些人不知道。那些自知無知的便是最先一批走出洞穴的,也許剛剛出洞穴的時候,會憤怒、惱火,無法接受,但逐漸他會發現外面的世界別有洞天,他逐漸能夠適應洞外生活了,他也更能接受“生活于真實中”的事實,也絕不會再想回到洞穴了,可想而知在這適應的過程中有多少人半途而廢、止步不前,繼續逃回洞穴,戴上自由的枷鎖,畢竟人大多都無法脫離心理舒適區。
恩格斯提到:“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黑格爾曾說:“一提到希臘這個名字,在有教養的歐洲人心中,尤其在我們德國人心中,自然會引起一種家園之感。”古希臘是哲學、數學等等學科的中心,古希臘人的為求知而求知的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維給古希臘的文明提供了可能。古希臘城邦之中具有政治權利的是自由民們,自由民能夠通過演說、辯論和競選參與到城邦的政治事務中去。而書寫演講稿、辯論辭就需要有專門的人和相關的教育,于是在公元前460~公元前380年發生了“智者運動”。因此,邏輯、語法和修辭的傳授主要因為政治原因。“七藝”又稱“自由七藝”,除上述三藝外,還有柏拉圖提出的“四藝”:算術、幾何、音樂、天文。我們可以發現“七藝”的目的在于技巧的訓練和觀念態度的培養,是掌握各門學科本身的科學。這由“三藝”和“四藝”(即語言研究和科學研究、人文主義和自然主義)組成的“七藝”作為西方的第一個課程體系,是西方近現代課程的起源,支配了學校教育的教學內容近二千年。
哲學發展到近代,從17世紀來,一條由笛卡爾所開創的理性思潮道路和另一條帕斯卡開創的“以心思維”出現。這兩條對立的觀點,在近代思想史上開出了兩朵嬌艷的花。19世紀末,古典思維模式受到了正面的沖擊,理性與科學成為近代文明爭論的焦點,既在科學上,也在藝術和哲學上。理性崇拜或科學崇拜在一定意義上其實是非理性的行為,因為理性與科學并不能囊括、包辦、并吞歷史和人生的全部,很顯然藝術也并非是理性的全部。柏拉圖確實充分意識到藝術創造性的感性的、非理性的作用,他要把詩人和藝術家趕出理想國的理由,無疑是出于哲學理性的判斷。因為她認為藝術家的創造是非理性的,藝術所產生的效果也是非理性的。亞里士多德也強調了感性在藝術創造中的作用,他對藝術的判斷來源于理性,他強調藝術所具有的快感的同時,承認藝術所具有的認識功能。當然,藝術家在創作時也并非柏拉圖認為的完全非理性的活動,西塞羅記述過宙克西斯在描繪女性時認為最美的美女畫像的美,不可能從一個女人身上找出,而必須集中不同的美女身上的美。近幾年也有研究表明,音樂也可以找到一種共同的節拍,在這個節拍下的音樂最容易被人接受。維米爾同期正是攝影出現的時期,那個時期的畫家樂于運用“暗箱成像”的方式作畫。這些都說明了科學、理性與藝術的不可分割性。阿爾貝蒂也強調了理性、數學研究的重要性和實際實踐操作的重要性。
初始的藝術都是為宗教、政治服務的,繪畫以神話、宗教人物為最優,后來宗教改革運動帶來了福音,“上帝之死”讓上層階級的肖像畫變得搶手,而馬奈的“為藝術而藝術”讓藝術家能夠將藝術獨立出來,解放了藝術家,正如古希臘精神:真正的哲學精神是為尋求真理而尋求真理。當然,藝術也是有底線的,因為永遠沒有絕對的自由。藝術創作雖然是個人意志的表現,但不應表現邪惡、淫靡,藝術作品應是“善”,這樣的善,需要形式以及象征性符號來填充,也需要從“洞穴”中走出,辨析“美”與“丑”,將想法、氣質充分表現出來,讓觀眾能夠受到感染。
哲學與藝術如今同樣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求知、創造還是懷疑、批判,我們都要看到自然對我們的重要作用,哲學和藝術的起源都是自然,因為在自然中生存我們才會有經驗,才能形成知識,不論這些知識是否可以傳授,我們都應學習古希臘人的精神“為求知而求知”,才能“走出洞穴”,“擁抱太陽”。
參考文獻:
《西方哲學精神》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藝術 科學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版
《純粹理性批判》伊曼努爾·康德,鄧曉芒、楊祖陶譯,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卡爾·波普爾,陸衡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