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家庭結構出現了變化,空巢老齡化家庭逐漸增多,這給我國傳統養老模式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給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保障帶來了困境,使農村空巢老人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
【關鍵詞】:城市化;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保障
城市化是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加速其進程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當前,隨著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同時也伴隨著出現了農村空巢老年化,這體現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觀念的開放與改變。但同時也給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養老保障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另外,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社會保障始終處于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邊緣,人們關注的重點也始終在城市。事實上,農村社會保障同樣存在各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如農村人口老齡化和空巢老年化的養老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更應引起社會的關注。隨著農村青壯年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農村空巢老人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將會持續上升。從收人來看,城鄉居民收人差距懸殊,兩者的保障能力相差懸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將從隱性轉為顯性。因此,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
1.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分析
據統計,目前上海空巢家庭大約占到老年人數的三分之一,并預測到2020年上海老年人空巢家庭將占到整個老年人家庭數的80%。農村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是由于:
(1)人口的老齡化和少子女化,使過去幾代同堂的情況越來越成為不可能。隨著我國多年來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導致“四、二、一”結構家庭的日益增多。20世紀70年代,我國推行的是少生子女政策,在80年代,我國強制推行的是獨生子女政策,使農村產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目前70,80年代出生的小孩現在已進人青壯年時期,他們在城市化發展和改革的大浪潮的推動下和比較利益的驅勢下很少整年在家務農,要么在外工作(打工),要么在外求學。
(2)城鎮化使城鎮聚集了部分農家子女,導致老人和子女分住農村和城鎮兩地。人口移動尤其是勞動力的流動,使得農村老年人與子女的分居現象越來越普遍。隨著農民工向城市流動的不斷深入,一些農民工家庭遷移到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而這類家庭通常是年輕的核心家庭,老人仍留在農村生活。
2.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空巢老人養老面臨的問題
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農村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這種進程,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變更,弱化了土地保障作用,促使了社會養老方式的產生;另一方面,工業化生產勞動方式的重大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勞動者作為養老義務承擔的角色,家庭賭養和生活照料功能隨之受到削弱。在我國城市化的進程中農村空巢老人養老面臨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1)家庭結構轉型,家庭養老負擔加大。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和農村經濟市場化,傳統的“多子多福”生育觀正在改變,另外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現代醫療衛生技術的擴散也提高了農民的預期壽命。這些都使得傳統的家庭結構“金字塔型”(老年人少,年輕人多)向現代的家庭結構“倒金字塔型”(四個老人,兩夫婦,一個小孩,甚至是八個老人,兩夫婦,一個小孩)轉型。這樣的家庭結構如果單純依靠家庭養老,只能造成老年人生活貧困以及年輕人不堪重負。
(2)傳統家庭倫理觀念淡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商品、貨幣觀念以及價值規律對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的沖擊日趨強烈,人們對小家庭的偏好和對大家庭的淡摸是一定經濟條件下的必然現象。同時,農民價值觀念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老年農民的贍養狀況。另外,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也是勢在必行。這種轉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了農村老年人與子女生活上的分離。隨著分離時間延長.,會削弱父母與子女間的感情,由此帶來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同時,由于大部分都是青壯年勞動力轉移,農村空巢老人的家庭經濟支持與生活照料將面臨困境。
(3)社會養老保津制度不健全,農村空集老人的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陣。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不完善,主要體現在: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缺乏社會保險應有的社會性和福利性;社會養老保險的水平低;農保基金的財務管理混亂,缺乏強有力的監督機制;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隊伍不穩定等方面。目前在我國農村中,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孤獨感,有些空巢老人還存在焦慮感(一般表現在:擔心生病時無人照顧,擔心生活不能自理,擔心經濟困難無法養活自己,擔心突發事件無人救援,還有的為子女的狀況擔優等方面)。
3. 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基本思路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我國農村空巢化的來臨,農村以“家庭養老”為主的傳統模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又未完全建立起來。顯然,我國農村向城市化轉軌還有很大距離。本文主要是針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保障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1)加快城鎮化的進程,為農村空集老人養老提供經濟墓袖。從長遠來說,要緩解家庭養老負擔,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關鍵在于農村城鎮化。十五屆三中全會指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農村城鎮化是改變我國二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城鄉養老保險制度一體化的必然要求。通過城鎮化,可以帶動城鎮周邊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村居民向城鎮居民的轉變,加快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從而提高農民收人水平,增強集體經濟的凝聚力和生產力。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可以家庭養老功能,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勞動者繳納養老保險費的能力和集體經濟補助支持社會養老保險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農村勞動者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從而有助于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
(2)加強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設,強化家庭養老功能。在全社會內特別是農村社會加強倫理德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廣大農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老人,尊重老人,愛戴老人,使每一位老人都能渡過一個幸福的晚年。傳統的家庭養老是建立在傳統道德基礎上的行為,雖然我國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文明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人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子女要對老年人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這是對子女最起碼的道德要求。當前農村家庭養老的現狀不容樂觀,老年人權益受到侵害的案例不少。因此,加強倫理德育和法制建設,強化家庭養老功能對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是由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