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一項解決農民醫療救助的共濟制度,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極大地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有效地減輕了參合病人家庭的經濟壓力。
【關鍵詞】:新農合;問題;建議
新農合是一件惠民的系統復雜的社會工程,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取得不小的成績,積累了許多經驗,但由于諸多因素的錯綜復雜和一些不可預見性,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需冷靜對待,為進一步規范新農合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農民受益水平,推進新農合制度建設,現就新農合工作談談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宣傳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隨著新農合籌資額度及補償水平逐年提高,新農合補償政策每年都有所調整,雖然已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新聞媒體報道、公布咨詢電話等方式加大對新農合政策的宣傳力度,但因部分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對新農合政策的學習、宣傳不及時、不深入,個別鄉鎮、村社干部對新農合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認識不足,導致部分參合農民對補償政策的不了解或理解錯誤。
同時對于新農合政策的宣傳,由于各地補償政策的不同,跨區縣、跨省市宣傳存在很大難度。基本上都是以各縣市區為單位,以文件的形式下發,醫療機構或鄉鎮、村社通過廣播、會議及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和途徑來宣傳。部分年邁的老人和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對新農合的政策了解不夠,其產生的醫療費用或許因資料不齊等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補償,或因補齊資料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與額外費用。一定程度影響了參合積極性。
2、參合群眾受益水平有待提高
雖然近年來新農合籌資標準大幅提升,補償水平逐年增長,但與農民的期望值仍有差距。一方面由于擔心基金透支風險,對起付線、封頂線、報銷比例、補償范圍等控制得較緊,導致基金使用率普遍不高,部分農民不能得到更多實惠。或運行中部分核心指標控制不嚴,導致基金超額。極大地影響了農民參合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縣市區受衛生服務能力薄弱的制約,重大疾病不得不轉診省、市大醫院就醫,致使醫療負擔加重。此外,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與新農合制度結合力度不夠,民政救助資金和新農合制度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弱勢人群的醫療費用。
3、新農合基層經辦機構建設不健全
由于鄉鎮新農合服務站經辦人員均隸屬于當地醫院管理,工資待遇由當地醫院發放,卻又承擔著監管督查醫療機構新農合工作的任務,致使部分新農合服務站人員不敢檢舉、揭發新農合違規違紀行為,導致其不能有效履行服務站經辦人員的監督、管理職責。另外經辦人員工作壓力大、待遇低,與臨床醫務人員或參合農民矛盾容易激化,且個別院長重視力度不夠,經辦人員頻繁變動,致使經辦人員隊伍業務能力、綜合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新進人員對政策法規、系統操作、補償流程不熟悉,嚴重制約了新農合工作的開展。
4、基層衛生事業發展相對滯后
各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緊缺,部分聘用人員為大中專院校畢業學生,尚未獲得執業資格。無證執業、跨科執業現象十分普遍。加之鄉村醫生隊伍老齡化狀況加重,從醫學類院校畢業的學生受社會環境影響,均不愿意到村衛生站工作,部分村衛生站在未來的三到五年或面臨無人接替的境況。
5、門診統籌補償政策需進一步完善
根據相關文件,門診統籌補償僅限參合農民在轄區內村、鄉兩級定點醫療機構產生的門診醫療費用,隨著基層醫療機構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用藥范圍的局限性逐漸顯現,已不能有效滿足參合群眾看病吃藥的需求。同時外出務工農民因病產生的門診費用也得不到應有的補償,不能充分體現“自主擇醫、方便就醫”的原則。
二、解決這些問題對策與建議
1、要加強宣傳,正確引導
要加大宣傳新農合各項政策以及籌資相關事項,宣傳工作要從基層做起,方式上注意做到集中宣傳和經常性教育相結合,鄉鎮醫療機構要積極與政府、村(居)支兩委協調,結合鄉村醫生培訓會、村社廣播會把政策講清;做到政策宣傳與服務指導相結合,增強農民自覺參合的主動性。要幫助農民消除參加新農合的顧慮,增強農民的健康意識、自我保健意識和互助共濟意識;在實際工作中,積極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同時,要通過宣傳教育,以長遠利益和社會利益為重,不斷強化風險共擔意識,引導村社干部深刻認識新農合工作對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觀念,并積極投身于新農合政策宣傳和維護基金安全中來,為新農合工作的開展建言獻策。
2、新農合工作人員要加強自身業務學習
要吃透文件精神,掌握政策要領,清楚“新農合”現階段主要是解決那些方面(大病救治)的問題,防止因病返貧,而不是全面實行免費醫療。宣傳不僅面向農民,還要面向涉及“新農合”地方的各級領導、工作人員和醫務人員。盡快落實鄉鎮經辦機構人員編制,將新農合服務站經辦人員與醫療機構分離,并由農合中心統一管理,實行異地任職、量化考核、定期輪崗的管理模式,以利于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督和約束。同時加大對新農合經辦機構的財政投入,統一配備辦公設施、統一配置下鄉督查車輛、配套工作人員培訓經費、提高財政對新農合工作經費投入等。
3、切實加強醫療救助體系建設
要提高弱勢群體醫療救助力度。一是制定出臺醫療救助實施辦法,適當擴大救助對象,提高救助標準,降低救助門檻,增大救助受益面。二是積極爭取企業家、致富能手等的社會救助,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建立醫療救助專項基金,彌補現階段新農合醫療保障的不可及性,積極穩妥地提高保障水平。
4、切實加大對農村醫療機構的資金投入
一是最大限度地逐步增大鄉衛生院、村衛生室的修建力度,為其添置更新醫療設備,穩定衛生隊伍,同時加強其素質建設,不斷提高鄉、村醫療衛生診療水平,給鄉村衛生室創造生存發展的空間,真正實現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為農民提高方便、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對執行一般診療費及基本藥物制度的村衛生站實行統收統支、集中考核,同時提高一般診療費收費標準,減輕鄉村醫生的后顧之憂。結合村級醫療衛生信息系統的建立,進一步完善信息管理功能,搭建衛生信息網絡平臺、資源共享,建立統一的信息化管理平臺,配備相應的電腦、打印機等硬件設備,配套相關工作及培訓經費,定期開展學習、培訓工作,同時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財政投入力度,改變現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強化醫院的公益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