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結合政府有關文件法規,對1996-2016年體育核心期刊有關全民健身計劃實施深度的文獻進行綜述,從政府、社會以及群眾出發探索先前全民健身計劃的實踐性。指出: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呈逐漸遞增態勢,政府層面的“抓手”包括在《全民健身條例》的鞭策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開展情況;社會層面為全民健身提供平臺;群眾受各方效應影響參與的健身實踐。三者之間相互聯系,彼此融合,共同促進全民健身計劃進展,任何一項不可須臾或缺。但全民健身的研究視角較為集中,利用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理論進行研究的文章還比較少。
【關鍵詞】:體育核心期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 ;體育場地設施
面臨國民體質健康迫切下降及素質教育缺失的危機,1995年國務院發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確定用15年的時間“全面提升中華民族的體質與健康水平”。[1]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會遇到一個個瓶頸,隨著政府重視度的提高及國家、個人經濟水平等的提升,全民健身計劃日趨完善。
全民健身,早在1952年6月10日,毛澤東同志發表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已為我國體育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在中國知網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健身路徑”等為關鍵詞,檢索相關論文96篇,知當前我國推行的全民健身計劃,已不可僅停于“體育”概念內和“體育”系統中,[2]急需納入健康概念和國家系統中,從增強國民驅動力來實踐。我國的全民健身計劃正處于改革發展時期,在知其不足的同時,掌握全民發展的新動態,緊跟住發達國家及發達城市的步伐,促進全民健身普及化勢在必行。本文對1996-2016年體育核心期刊全民健身計劃文獻進行綜述,旨在開創全民健身的新高度。
1 政府層面的“抓手”
在我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政府公共服務強化的背景下,國家為推進公共體育服務制度建設適時頒布一系列條例,如《全民健身條例》,[3]促進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秩序化發展。隨一系列工作的展開和硬性規定,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正式登上“生活舞臺”。
1.1 全民健身路徑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生產和生活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我國國民素質日趨下降及全國掀起全民健身熱潮的背景下,國家體育總局統一組織,自1996年起,我國各地興建全民健身路徑。
1996年,廣州天河建成我國第1條健身路徑。它占地不多,因地制宜,簡單易便。1999年12月,全國的全民健身路徑已達2000條。在剛建起的幾年里,對于大眾來說是陌生的,從而限制了健身路徑的多種使用價值和鍛煉效果。[4]隨著有心人的察覺,發現研究和開發健身路徑的鍛煉方法及簡單的游戲規則是不可闕如的。經過試驗發現它對全國其它省都產生了良好的效應。
事情朝著良好的態勢發展,但也有欠缺之處:其一,在全民健身路徑剛興起的幾年,受益的僅僅是部分地區,一些偏遠地區政府投入的經費罕少;其二,器材少、鍛煉場地無人看管、鍛煉時缺乏保護措施。其三,有時因為器材損壞無人得知未及時修理而造成傷害事故。處于政府層面,應及時規避風險。
1.2 社會體育指導員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發展我國體育事業,增進國民身心健康,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保障。”
《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正式建立,至今走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成為全民健身制度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各種身體練習的基礎指導,使人們學會科學鍛煉以及醫學監督等等。在缺乏社會體育指導員之際,鍛煉者一般是通過看別人鍛煉或者直接琢磨的途徑學習的。
1999年社會調查顯示,我國群眾體育中“不會鍛煉”和希望“有人指導”及“專人指導”仍是群眾體育活動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5]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率遠低于日本。緣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起步較晚,尚處探索當中,有待不斷、改善,以適應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體育的發展。
1.3 全民健身體育場地建設與開放
全民健身體育場地設施是由各級政府為主投資建設的,面向公眾開放,主要用于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公益性體育場地設施。[6]體育場地是開展群眾運動的物質載體。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鍛煉需求和社會體育資源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體育場地建設存在較大差距。
為緩解其矛盾,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2003年頒布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為我國特別是貧困地區及農村的體育場地設施提供了財政保障。第二:2009年頒布《全民健身條例》,使群眾體育場地建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大大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盡管體育場地設施的逐步完善為全民健身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但隨著群眾健身需求的不斷增長,作為全民健身事業的主要物質基礎,群眾體育場地資源仍然存在著供給不足及非均 等化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1.4 大眾體育鍛煉標準的出臺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國體育鍛煉標準在政府強制鞭策下發生了實質性的變遷。標準地位從部門規章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7]這對人產生了強大的約束力。
2000年,我國先后在不同時期頒布實施了《勞衛制》《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和《青少年體育鍛煉標準》,以及針對學生的《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 5個體育鍛煉標準。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我們應重視并厘清體育鍛煉標準,并進行審度。我們都知道制度的變遷意味著新制度的產生,這條道路必定布滿荊棘,我們必須突破標準執行中的傳統阻力,使我們全民健身的發展走向全新臺階。
2 社會層面的平臺
社會對于群眾來說,屬于高一層次的上位概念。社會為人民提供的平臺對人們的健康鍛煉促進不容小覷。
2.1 大眾賽事體系
體育賽事和體育運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體育賽事的舉辦使人們加深對體育運動的了解,促進其開展;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又會增大體育賽事的影響力,使賽事本身兼備更多的價值。大眾體育比賽,可以起到掀起大眾體育鍛煉的“杠桿”作用。[8]
早在上世紀,大眾賽事已趨于“含苞待放”的態勢,一般大眾賽事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社區、鄉鎮、公司企業的大眾體育賽事以及其他小團體組織的小型大眾體育比賽等。與其相呼應,還相繼出臺了“陽光體育運動”及“每天鍛煉一小時”。經過時間“進化”,大眾賽事已然“百花齊放”,可普及化仍偏低,我國大眾體育賽事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城市,內容和形式單一。因此,對于大部分地區發展,還有待擴展。
2.2 社會媒體效應
近年來,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各類體育賽事如雨后春筍般傳播開來,這對全民健身熱情的培養起了重要影響。體育賽事籌備階段,媒體是不可或缺的輿論推動者;體育賽事進行階段,媒體是至關重要的直播平臺。對于大型體育賽事的直播更是充分發揮了媒體的傳播優勢,對培養全民健身熱情具有深遠的意義。
媒體的快速發展和全民健身的促進使得體育媒體應運而生并發展迅速,成為體育鍛煉者之間溝通的紐帶。人們通過這些新媒體對體育鍛煉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并且改變著自己的體育鍛煉方式。這些年人們參加體育鍛煉的方式更加多樣化,以新浪、搜狐為代表的大型網站注重傳播專業的體育鍛煉信息,居民以這些體育媒體為媒介進行互動鍛煉。“微信運動”也是人們近年常用的軟件之一。近期體育媒體的發展趨于穩定,引導居民進行更加科學化、合理化的體育鍛煉。
2.3 休閑體育領域擴寬
最早期我國是一個農耕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不可能晚上還去運動,必然靜坐休養生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中引入一個新的代名詞“休閑體育”。休閑體育指在相對自由的社會生活環境和條件下,人們愿意選擇并從事的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的總稱。這里主要指積極的休閑運動。
曾經有人考察發現一個公園可能就是一個休閑生態系統。[9]這在上世紀估計是很難想象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公園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階段,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有很大的變化。隨著我國社會城市化、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密度大大增加,人們的活動空間變得狹小。公園發揮了有利的補償作用,成為人們休閑的重要場所。因此,休閑體育領域的拓寬對我國群眾體育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2.4 協會實體化
現今,協會已從政府獨立出來,成立獨立“共同體”,其兩者相互促進,互相監督,但思想上的轉變還存在癥結。
據了解,協會組織活動日益豐富,比如各地方地方協會常常舉辦“羽林爭霸”、“誰是球王”[10]、“武林大會”等賽事,可對協會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中老年人領域,事實表明,協會組織確實給全民健身提供的很好的平臺,所以最新協會實體化學術研究還有其發展空間。
3 群眾層面的實踐
全民健身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換句話說,群眾體育一直是我們體育發展的主旋律。接下來從群眾認知、群眾經濟能力以及群眾效應等方面分析全民健身的現態。
3.1 群眾認知
從20世紀走過的大多數普通人,文盲比例還較高,對于健身知識極其匱乏,至于偏遠農村地區,幾乎是無人知曉。目前對群眾參與全民健身的因素分析論文僅有可數的幾篇,主要是對教師、老年人、殘疾人[11]等鍛煉現狀的研究。對其現實潮流把握并不顯著。隨著政府、媒體等媒介,人們對健康知識掌握頗豐,由此可知,群眾對健康知識及健身手段的認知逐步提高,至今學術界在此還有所欠缺。
3.2 群眾經濟能力
時代飛速發展,過去人們僅關注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涉及不深,由于個體經濟條件的限制,可能不允許進入多維度的休閑生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翻天覆地,人們致富道路寬廣,為群眾全民健身奠定了良好的現實基礎。就如國家經濟水平飛速發展,也為人們群眾健身謀福祉一般。
3.3 群眾效應:社會助長
社會助長是指個體與別人在一起活動或有別人在場上時,個體的行為效率提高的現象。[12]健身鍛煉亦是如此,隨著人員的帶動,家庭的督促等群眾效應的極致發揮,使得健身時代更加絢麗。
個體參與健身還牽扯到個人決策[13]的問題,行為科學的研究表明群體往往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影響個體:(1)社會助長與致弱作用。(2)社會顧慮傾向。(3)社會公眾。(4)社會標準化傾向。體育運動亦是如此,這四個方面對群眾全民健身參與影響頗深,但至今很少學者將兩者緊密聯系。
4 結束語
全民健身計劃正趨于普及化。通過對1996-2016年間的全民健身核心期刊文獻進行綜述。可知,全民健身計劃逐步走向穩定,這將是全國人民健身戰略的發展趨勢。健康第一是亙古不變的主題,戰略實施是人心的導向。但不論是政府、社會還是群眾層面,都曾在一些隱性的缺失,作為研究者我們應從多角度看問題,將體育學科知識拓展,與其交叉學科和母學科相連研究。
參考文獻 :
[1]鐘秉樞.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提出與體育休閑健身產業的發展[J].體育科學,2015,(11):19-23.
[2]易建東.中國體育公共服務研究[J].體育學刊,2012,19(2):1-10.
[3]于善旭.論《全民健身條例》對公共體育服務的制度推進[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4):277-281.
[4]姜瑩瑩,趙文華.全民健身路徑工程的知曉率和使用現狀評價[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2):123-126.
[5] 朱越彤,李樹怡.中國社會體育指導需求調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9,14(4):11-14.
[6]劉雪姣,侯斌,黃亞莉.全民健身體育場地的發展現狀及趨勢[J].體育文化導刊,2015(5):27-30.
[7]任弘. 我國青少年體育鍛煉標準的演變及特點[J]. 中國青年研究,2016,(6):27-32.
[8]陳立農.大眾體育賽事組織形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9):12-14+27.
[9] 孫風林.一個公園休閑體育的歷時性生態學考察與分析[J].體育科學,2015,35(5):16-29。
[10] 荊雯.我國草根乒乓球運動發展研究——從“誰是球王”看乒乓球運動推廣[J]. 體育文化導刊,2014,(1):32-35.
[11] 黃曉曉,黃卓.殘疾人參與健身運動的社會排斥問題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8):26-28.
[12] 李朝旭,馮文侶.社會助長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心理學動態,1999,7(4):62-68.
[13] 馮林安.個體行為對決策的影響[J].決策參考,2006,14(2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