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鏡子》作為中國首檔家庭情感教育類紀錄片,在社會上,特別是在教育單位引起了廣泛的熱議。本文主要對《鏡子》所具備的社會功能進行淺析。
【關鍵詞】:《鏡子》;家庭情感教育;社會功能
紀錄片《鏡子》由《天網》欄目十年策劃,兩年拍攝而成,并于2017年4月19日至21日在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和網絡媒體連續播出。該片一經推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并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嶄露頭角,獲得好評。
《鏡子》講述的是3個因孩子問題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不得不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的學校進行改造,并在改造孩子的過程中接受教育的故事。影片以家庭情感教育為切入點,以跟蹤記錄的方式將三個家庭以及“問題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展現在觀眾眼前。
一、反映社會現實
“孩子是這個時代的孩子,父母是這個時代的父母。”“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鏡子》所展現的是一種家庭情感教育缺失下,家庭、孩子、父母三者的關系問題。在這個問題背后是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是社會環境造就了當代的父母,父母造就了當今的孩子。所以孩子的問題來源于父母,更來源于社會。
影片中三位主人公所處的家庭環境截然不同。張釗屬于富裕家庭出身,父母文化水平一般;家明父母屬于中產階級,都是本科學歷;澤清來自于知識分子家庭,爺爺奶奶是已退休的大學教授,父母也有一定學歷。
在三位主人公父母眼中,不上學就沒有前途,就不能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待遇,讀書是成功的唯一一條路。這反應的是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問題。在影片中有“百日誓師”的資料播放片段,也是楊釗所在的學校,資料中顯示的畫面以及孩子們的宣誓誓言,清楚的表達了現在的孩子所處于的教育環境,而這種顯現遍布全國各個中學,這反應的是中國的教育問題。
與這三位主人公不同的是夏陽,他是一個成年人,25歲,不想工作,沉迷網絡,來自于比較困難的家庭。父母都是城市打工者,父親是船廠工人,母親是保姆。影片中夏陽爸爸有一段話:“我跟他們(其他家長)在一起的時候問過他們,我是來自農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他們,就是你們說的留守兒童的狀態,那我也是沒辦呀,向他們都是有工作單位的、有技術的、有職稱的,他們的家庭教育模式應該是好的,為什么他們的孩子也成了這個樣子?”
機構首席講師李品寬老師在家長課堂上似乎給予了一定意義上的回答:“在我們經濟快速發展的三十年來,每個家庭都在承受著獲取物質的壓力,似乎我們都像是連軸轉的機器和齒輪一樣,必須奔跑在獲取金錢的道路上,而我們在享受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我們的精神構建是滯后了。”
二、設置議題,引發輿論
《鏡子》的主題明確,即家庭情感教育問題。影片呈現出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以及“問題孩子”與父母的敵對關系。影片只有一個結論:在家庭情感教育中,需要學習和改變的更多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但影片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行為指導。換句話說就是《鏡子》只講述了故事,并沒有給出標準答案,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展示問題。
問題就呈現在觀眾的面前,不管是討論影片中家庭教育的問題還是延伸到自己身上進行反思,《鏡子》所設置的議題掐中了社會的痛點,也因此在社會上引起熱議。
“在這個社會上,律師是需要拿證的,開車要拿駕照,心理咨詢師需要拿心理咨詢師證。做爹做媽是不需要拿證的,我們就這么做了,問題是,我們一做就是一輩子,似乎這個里面不需要我們學習,這是我們這一輩子扮演的最長的一個角色,我們反而沒有去學習。”“老實說,我們接受的教育知識并不缺,我們欠缺的是對愛的一份認知的教育,基本上對愛的認知教育,基本上還是一個很大的空白領域。愛就是控制,我是為你好,那么多人我不控制,為什么我偏偏要控制你,是因為我愛你,這就是愛的一個重要的認知扭曲。第二,你是我的孩子,這也是一個扭曲的認知,那就是我們容易把人物化。類似于,你是我的物品,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老公,你是我的妻子,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把孩子、老公、妻子的角色變成了你是我的杯子,你是我的私人物品。這也是一種愛的認知扭曲”“這些家長愛不愛孩子,愛呀,愛始終都在那里啊,愛的能力始終都在那里,沒有不愛孩子的。因為對愛的認知的扭曲,愛的能力被封住了,出不來,出來的全是改造孩子,教育孩子,改變孩子的想法,愛的能力出不來,滿滿的愛往往成了滿滿的傷害。”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作為孩子,我們不能一味的抱怨父母,我么要去理解父母的這些愛,客觀的去看待父母。其實每一個人的成長,最主要的是在自己,最為孩子,要把成長的動力回歸到自身,為自己的成長負責,這樣我們才能夠能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影片中的對白從孩子和家長兩個方面揭示了在一個家庭中,情感教育缺失的根源。而在對家長和孩子的采訪中,我們看到的是具象化的表現,這種由表及里的不僅能夠讓觀眾探討具象化的教育方式,更能引起心靈深處的感悟。
夏陽爸爸再說到夏陽出生時的情形:我那個時候很窮,夏陽是在醫院出生的,的確是很高興,很高興,三個月還沒有起名字,我就是在回想那個時候喜悅的那種心情,突然就想到,夏陽的到來像陽光一樣照到我的家庭來了,溫暖了我的家庭,給了我很大希望,后來我就給他起名叫夏陽。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沒有差別的,每個家長的愛都是滿滿的,如何不讓愛變成傷害是值得很多父母思考和討論的。
三、推動教育發展
《鏡子》反應的是孩子的家庭情感教育問題,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教育方式的一種反思和構想。
俞敏洪老師也觀看了這部作品,他認為:這部片子值得中國的家長好好看一看,對中國的教育問題還是有很深刻的認識。孩子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家長的問題,中國只要把家長教育好了,孩子的教育自然就會好了。家長對孩子命令式的教育,以及在不理解孩子行為和當代社會的情況下對孩子的種種限制都是對孩子的傷害。中國的孩子就是在學校和家長的雙重擠壓下被壓成一張餅,最后的結果就是孩子什么形狀也沒有。情感教育在中國基本就沒有,首先是家庭情感教育,家庭只有情感沒有教育,而且情感在不平等基礎上出現的,父母總是高高在上而且家庭情感教育應該在孩子出現問題之前而不是孩子出現問題之后再進行。中國的學校教育,除了極個別的老師有人性和情感教育以外,大量的老師都是以學科為主。中國的教育問題中間有很大一部分是教育制度和教育設計問題。例如學校為了高考的成績沒死沒活的壓迫學生,喊著極端的口號。這個時代,中國有幾百個幾千個高中都在這么做。這是在學校和家庭的非常單一的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價值觀體制下,把孩子的快樂和人性擠壓出的水分全部擰干的一個過程。
《鏡子》主創團隊先后走進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河北省石家莊二中進行放映,引起了廣大家長和師生的熱議。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和高中部還專門停課半天與家長共同觀看影片。教育體制和教育設計的問題在中國已經被討論了很多年,《鏡子》是以一種動態化的視頻方式將這種問題呈現出來,雖然沒有給出具體的措施,但這部影片肯定會增加教育界對中國教育的討論和思考。
結語
《鏡子》紀錄片作為人文類紀錄片,在選題和制作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作為一個媒體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在內容上《鏡子》可以說是貼近社會現實,豐富多彩,但是在形式和播放策略方面還是有些欠缺。在新媒體時代下,“文化產品”以及IP產品都已經成為媒體融合環境下的寵兒,以《鏡子》《生門》等為代表的紀錄片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傳統的制作和播出模式,以至于很好的題材和內容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在新媒體時代下紀錄片的選題應更加的中心化和多元化,更應該在播出策略上利用融合媒體實現跨屏傳播、影響力傳播和內容變現。
參考文獻:
[1] 徐揚.哪些紀錄片可能成為“頭部內容”[J].新聞界,2017(3).
[2] 曾繁平.媒介融合背景下紀錄片的嬗變[J].新媒體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