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生喧嘩”的時代,微博等發布平臺讓信息來源放開局限,而按照原本議程進入公眾視野的新聞,也往往因更多細節被填充而充滿變數,輿論反轉時有發生。當下的網絡平臺本身可以看作是公眾輿論場的縮影,很多組織機構紛紛在這里建立官方賬號,輿論被各方聲音交替推動而前進。以此為基礎,本文選取一則典型微博涉醫反轉事件,探討公眾輿論場中醫、患、媒三者之間的角色換位情形,重點關注媒體這一“第三方”,在新聞反轉劇中處于怎樣的位置,又造成了怎樣的結果。
關鍵詞 涉醫新聞;輿論反轉劇;微博;媒介審判
一直以來,醫患關系問題都是民生新聞報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很多涉醫糾紛往往因媒體介入而轉變發展態勢,這種現象也引起公眾對于記者權力的關注。顯而易見,此類新聞報道實際存在的三方角色:醫、患、媒。縱觀近幾年的涉醫報道,許多新聞媒體在報道中往往模擬了患者的角色,為矛盾中一方代言,此舉仿佛將話筒指向更大多數的“百姓”,卻直接導致輿論天平的傾斜。醫生一方極易“被妖魔化”,這實際上阻塞了雙方溝通的可能,而且在更大的范圍內散播并不斷強化既有偏見。
一、 PK:“醫患”or“醫媒”?
2015年9月28日,一則以“醫院拒收重危病人”為標簽的微博進入公眾視野,在簡要陳述后,鏈接至一篇標題《山西省人民醫院以“無床位”為由拒收危重病人》 的新聞,消息來源山西日報社主管下的山西新聞網。報道原文中,詳細描述并強調患者癥狀危急,同時使用“無情拒收”、“醫生滿臉不悅”、“家屬苦苦向院方哀求”等等措辭,最終得出結論“危重病人因醫院不接受診治為由,已在生命關口整整徘徊了24分鐘”。當天,此微博標簽迅速登榜熱搜,網友評論也呈現一邊倒的趨勢,聲討同時還夾帶對該“黑心醫院”拒收理由的各種惡意揣測。
聲討持續兩天之后,情形發生了大反轉。多個信息渠道同時指出,新聞中的“太原宋女士”實際系“山西報社職工”,報道卻恰恰隱去了這層曖昧身份。眾多相關新聞中,醫生大V“白衣山貓”的一篇長微博《報社職工病危,沒床位也得收么?》轉發量最高,文中引用前文敘述,并對其中醫院方“拒收”實際情況作出合理解釋,同時暗指媒體方“公器私用”。至此,輿論矛頭掉轉至媒體一方,網友質疑其新聞從業的職業道德是否出現偏差。在此期間也有不少醫生大V發聲,指明當下焦灼的醫患關系,此類不復責任的報道占了很大的因素。從一邊倒到輿論反轉,這則新聞的本身早已擱置,態勢越發擴大,輿論場上PK臺的主角,由“醫患”變為“醫媒”,各方站隊也已然形成。
二、 涉醫反轉的幾大要素
話題性強的新聞事件,呈現之初部分媒體為了保證時效,往往習慣性將矛頭對準一方,逐漸呈現的事件全貌卻會在之后造成輿論態勢的大翻轉。尤其在信息發布平臺迅猛發展的當下,輿論反轉事件越來越頻繁出現,其中涉醫反轉劇最是頻繁。媒體話語權引起公眾的注意,在很多的類似事件中,主要矛盾終于晉級為醫患媒三方的相互角逐。
(一)患者、醫生各自擁有媒介資本
有趣的是,在上述案例中,無論渠道還是影響力,醫患雙方幾乎擁有勢均力敵的媒介資本。最初的信息發布者更像“熱心代言人”,實際是不能避免地為“自己人”鳴不平,報道者“大隱隱于市”,偽裝成“平凡的大多數”,極易造成輿論一邊倒的態勢。而醫生群體,因平臺的自由性,專業性的加持,在更大范圍引起公眾關注,并且為反轉提供可能。
按照事件的結果,比較分析信息效力,一面是傳統記者的涉醫報道,另一方是私人發布的專業醫療解讀。可以看出,前者一時激起千層浪,在人們假定新聞客觀性的前提下,傳統記者抓時效的報道方式對造成的短期反應非常有利,也是符合預期的。從長期來看,其缺少專業知識,充滿情感色彩的報道往往站不住腳,當公眾恢復理智,其中邏輯必然會被一一回味,此時專業大V們的解讀在持續效應上更加具有說服力。
(二)看客預期:弱者天平
反轉輿論的產生不僅靠話語權的回歸,最不能忽視的,還有公共領域中輿論的主體:公眾,以及他們天然傾向弱者的天平。單純醫患雙方中,看客往往預設立場:患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醫生的強勢必然是造成矛盾的主要因素,媒體僅僅是幫助弱者發聲。而此案例中,之所以會發生輿論反轉,重要的因素還有矛盾雙方戲劇性的強弱互換,媒體權威先于醫生權威,二者之間變成了一場“看誰先告狀”的游戲。在患者身份披露之后,醫院方面反而處于被動,看客們又一次腦補了弱勢一方被霸凌的情節,指責媒體公器私用,行醫鬧之實。
在這場涉醫反轉劇中,看似是網友與雙方一同辨析了真相,可我們并不能假設每個網友都公正理智,期間公眾輿論場先后被兩個主題占據:“醫患矛盾主要原因在醫生”和“媒體造成了醫患矛盾”,其實這造成了醫、媒的兩敗俱傷,李普曼筆下“幻影公眾”仍然存在。雖然最終還原了真相,但真相與謠言的傳播效力偏偏是不對等的。這場媒介審判的鬧劇里,醫生媒體兩個群體先后走上PK臺,從討論事件真相到雙方站隊劃分陣營,媒體與醫療體制的公信力都將因此而受到影響。直接的結果是,病患從此堤防揣測醫者,而醫生從此忌記者同醫鬧。
(三)新聞從業者標準異化
細數涉醫事件報道,反轉現象時有發生,“手術臺自拍事件”、“走廊醫生”、“八毛門”等等事件,究其原因,“標題黨”們難辭其咎。更有甚者,在今年引起轟動的“丟腎門”中,新安晚報使用了“我的右腎去哪了”作為大標題,“醫院:以后你不要來找我”等小標題,然而幾經反轉,最終當事醫生提告新安晚報,后者微博賬號從此關閉評論功能。新安晚報被網友冠以“謠媒”標簽,這一安徽省發行量最大的都市報,從此喪失公信力。新媒體時代,新聞時效性、“獨家”稿件點擊量、轉載量等等成為部分從業者全力追逐的目標,必然導致這些記者與新聞平臺對于專業主義的標準異化。搶時效、創獨家,他們在信源和事實未核實的情況下,過早地傳播“表面信息”,誤導公眾,用詞的情緒化更是加深了偏見。
話語權利平攤后,事件中醫患媒三方角色轉變得越來越容易,輿論走向往往不再靠某一方的說辭,而是三方共同推動前進。在這次的事件中,我們可以明白指出,媒體實際變身為情緒化的患者角色,因其“公器”作用而自帶“權威”。可是以往眾多的涉醫報道中,媒體角色定位不清的現象早已存在,缺乏真正的專業常識與科學論證,但報道中的邏輯矛盾只被小部分人辨別,其中極具暗示性攻擊性的標簽詞匯卻散播速度極快,長此以往,會造成輿論失序,公共領域的輿情治理更加困難。
三、 反思
新聞真相一波三折,公眾心中媒體的權威和公信力在輿論來回反轉中被消解的所剩無幾,最終導致的是醫患媒三方相互的傲慢與偏見。以上案例必然引發從業者乃至社會關于許多問題的思考:
信息渠道在改變,發聲權利早已回歸公眾,民生新聞的報道者,尤其是在此類沖突事件中,作為第三方的報道者應當如何自處?自媒體遍地開花,各種各樣的“大V”占據影響力高地,民眾發聲的途徑只會越來越多,這種趨勢下,無論矛盾事件中的哪一方,對專業報道者的渠道依賴、影響力依賴只會越來越少。就涉醫新聞而言,醫患雙方都有成為輿論領袖的,若論情緒化表達,當事人只會比記者更甚;而論相關信息,醫療人員本身的專業權威不可漠視。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從業人員對自身更加不能模糊定位,必須找到“記者”這一角色中不可替代的部分。當下公共輿論場復雜而多變,事態發展不能僅靠一家說辭,以往那種 “斷官司”、“還公道”的記者角色定位,此刻已經不再適用。角色定位更加困難,這意味著對新聞專業從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無論如何,報道者作為新聞專業人員的核心精神依然要秉持,避免輿論反轉,力求達到“客觀”的境界,審慎用辭、提高科學知識儲備變得至關重要。
除此之外,在以上輿論反轉的案例中,不難發現,真正驅動輿論發酵、倒戈的,不僅是關鍵信息的暴露,還有根植在公眾心中“弱者天平”心理,不論醫方還是媒體,一旦被打上“權威”的標簽,事實本身很容易就被忽略。這說明大部分網民的媒介素養亟待加強,不僅要給自身保留思考和理性判斷的空間,提高識別有效信息的能力,避免被偏見標簽誤導,更重要的還是需要每個人克制自我、理性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