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體時代,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為人們接受新聞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是影響著新聞寫作的質量,很多虛假、夸張的內容作為新聞內容廣泛傳播,不利于新媒體的長久發展。基于此,本文將闡述新媒體新聞與習作的特征,重點探究優化新媒體新聞與寫作的措施,旨在全面提高新聞的質量,促進我國新聞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編輯;寫作技巧
前言:
隨著技術的發展,新聞的傳播形式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手機網絡、觸摸媒體、數字電影、桌面視窗、網絡、移動電視、數字廣播等新的傳播方式廣泛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為獲取新聞、傳播新聞提供的全新的契機。近年來,我國新媒體發展迅速,并受到了廣大受眾的關注的與使用,為了能夠將更高質量的新聞傳播給受眾,就需要重視新聞的寫作。
一、新媒體的新聞與寫作的特征
(一)溝通渠道暢通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更加重視新聞的反饋與互動,并且已經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方式。例如:在“黑心豬油事件”中,其董事長獲22年的重判,此后其董事長企圖吐洗潔精自殺。該新聞已將報道,很多開始表達的自己的意見與想法,其中更多的是對“黑心豬油”行為的聲討,并且有部分網友對其自殺行為持支持的態度,部分人則反對其自殺,鼓勵他出獄后“重新做人”,在短時間內占據了各大網站的頭條。
(二)人人都是傳播者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中,受眾僅僅單純的接受信息,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任何人都能夠成為新聞的編輯者、發布者與傳播者。例如:2016年5月7日,在公眾號“智慧醫療”發布了一篇《今夜注定無眠!廣東省人民醫院被砍醫生去世!陳主任請一路走好》的文章,其內容就是一位口腔醫生被患者襲擊至死亡的事件。這篇文章在發表的第一時間,就被很多的網友轉發,將事件最快的散射性狀態傳播出去。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能成為新聞的傳播者,加快了新聞的傳播速度,增強了其自身的滲透力。
(三)打破時空界限
傳統的媒體中,新聞的傳播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新媒體則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例如:通過新媒體新聞,受眾能夠及時的掌握中印邊界的軍事狀況,掌握國際格局的變化,同時還能夠回顧以前的新聞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受眾能夠掌握更多的新聞內容,突破時空限制,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1]。
二、優化新媒體新聞與寫作的對策
(一)遵循新聞寫作的原則
為了能夠有效的提高新聞的質量,新聞編輯人員需要重視并遵循新聞寫作的基本原則:
(1)真實性。毋庸置疑,無論是傳統的電視媒體、報紙還是當前的新媒體,在新聞編寫中都要重視新聞的真實性。如果在新聞中缺失了真實性,那么新聞則屬于謠言,無法經受時間的考驗,例如:《華西都市報》、《重慶時報》報道了中國作協在重慶舉行會議時,部分作家入住五星級酒店甚至是總統套房,然而真正的事實真相真實全體作家入住的都是賓館標準客房。在此報道出現不久,《重慶時報》、《華西都市報》均向作協與讀者致歉。因此,在編寫新聞時,新媒體不能為了吸引等多的讀者而隨意編造事實,降低新聞的真實性。
(2)簡潔性。在編寫新聞內容時,盡可能的使用簡潔的語言來敘述新聞內容,但簡潔并不意味著空洞。這一點,需要向傳統新聞中的代表,即《新聞聯播》學習,在報道的過程中,不要使用較多的修飾手法,并且要言之有物,重視事實主干的豐滿程度。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受眾沒有更多的時間、耐心閱讀新聞的內容,因此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要遵循簡潔性的原則。
(3)平民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大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新聞信息,而是有了更多的“自主權”,能夠結合自身的喜好與需求選擇新聞的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新媒體新聞忽視受眾的特征,就會降低新聞內容的活力,所以在編寫新聞內容時,避免將套話、官話寫入其中,提高新聞內容的故事性,將人情味融入其中。
(4)現場感。任何一次、任何內容的新聞報道都是會事件的重現,所以在新聞寫作中,要突出新聞內容的現場感,使受眾能夠活動身臨其境的感受。例如:在新聞《海上大營救》中,通過對新聞內容的合理設置與編寫,使受眾有強烈的現場感,其內容為“陣風風力最高達到9級,掀起了4.5米的海浪,不斷沖擊著海域作業的三號平臺。還沒到兩分鐘的時間,電話中就傳來了‘不行了,不行了,平臺滑樁’的消息”。通過這樣的新聞報道,受眾能夠切實的感受到營救的危急感與迫切感,提高新聞的質量。
(5)個性化。目前,很多的“標題黨”、圖片新聞等新媒體的形式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如果在寫作新聞內容時只是一味的套用固定的模式,就會影響新聞的質量,所以需要個性化的進行寫作。例如:“風中高原來”是一個微信公號的平臺,其中一篇名為《不認識我?我可是有身份證的狗狗》,文章使用擬人的手法結合第一人稱來敘述具體的內容,以狗的角度為切入點,詳細的闡述了規范寵物管理的方式,加之詼諧幽默的語言與呆萌的圖片,增加了文章的點擊率、閱讀量與點擊率。
(二)提升編輯者的能力
在新媒體時代,編輯者的能力直接影響著新聞的寫作、傳播的效果,因此需要增強新聞編輯者自身的能力,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內容。例如:在手機電臺逐漸普及的環境下,很多媒體通過播報的方式將新聞傳遞給受眾。在這一過程中,新聞的編輯者應該重視閱讀、聽讀之間的區別,做好過渡,滿足收受眾的需求。另外,部分傳統的媒體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也逐漸的向新媒體的方向發展,電子書與手機報紙等新的傳播方式層出不窮。所以,新聞的編輯者應該具有較好的文字編排能力,能夠海量的信息中探尋出受眾關注、關心的話題,充分做好市場的調查工作,在強大的壓力下制作出高質量、高水平的新聞。
(三)重視新聞監督工作
傳統的新聞方式大多是采用直線的方式將新聞內容傳遞給受眾,即記者采集信、編輯編寫、統一發布,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的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性與有效性。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任何人都能成為新聞的編輯者、傳播者,因此無法徹底的保障新聞的真實性,讓更多的受眾處于新聞的“轟炸”中。對此,在新媒體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新聞編輯需要做好監督工作,提高新聞內容的價值。例如:新聞編輯在編寫新聞內容時,需要對相關的內容進行詳細的了解,確保其真實性、價值性與有效性以后,再通過恰當的方式完成編寫,避免使用較多的寫作手法,文章的簡潔性,將上文中的寫作原則落實在具體的工作內容中[2]。
結語:
綜上上所述,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但由于新媒體的自身的特征,使得新聞的質量受到了影響,因此要通過恰當的方式進行來優化新媒體的新聞與寫作。以此為基礎,新聞的真實性得到了有力保障,提高了新聞編輯者的能力,進一步的滿足了用戶需求。所以,可以將文中的具體方式應用在新媒體的新聞與寫作中。
參考文獻:
[1]譚榮.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寫作藝術之美淺析——評《新聞寫作藝術辯證》[J].新聞愛好者,2017,02:102.
[2]王援.新媒體形勢下《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新聞傳播,2017,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