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為代表的文化類節目在2017年火爆熒屏,堪稱中國熒屏的一股“清流”。在喧囂的互聯網時代,學會詩意的生活,感受文字的美好,在快節奏的時代慢下來。本文以《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為例,淺析節目的成功之道。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特色
一、節目簡介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之后,由科教頻道自主研發的一檔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首屆《中國詩詞大會》,自2015年10月18日起正式在北京開始錄制;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20:00播出。作為一檔以古詩詞競技為主要內容的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收視成績出人意料。數據顯示,其在2月7日播出的第二季總決賽收視率占比超過12.3%,為同時段第一。而除了收視率高,節目更收獲了良好的口碑。在豆瓣網上,兩季節目評分均超過8分,網友盛贊其為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
二、節目成功原因分析
(一)深刻的社會現實和大眾心理
《中國詩詞大會》走紅的背后,對應著深刻的社會現實和大眾心理。當前社會正處于一個急劇的轉型期,經濟發展迅速,生存壓力日益增大,社會風氣相對浮躁,人們的精神世界愈發變得焦灼和惶恐。一方面,越來越少的人能夠靜下心來閱讀經典、厚積薄發,大眾文化的泛濫、精英文化的日益邊緣化就是明證;而另一方面,人們又對傳統文化有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這從各種經典典籍的長銷不衰可見一斑。文化類欄目恰好滿足了人們的這種需求,通過娛樂的形式傳遞相對深層的知識和道理,能夠給人們帶來一種內心的充盈和精神的慰藉。
(二)儀式感的塑造
“儀式觀”是由美國學者詹姆斯凱瑞提出,其主張傳播是一種儀式,不同于傳遞觀的信息線性傳遞,傳播觀強調分享、參與、聯合、交往等概念,強調傳播在共同信仰的表征和社會的維系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儀式觀的隱喻主要是將傳播視為一種儀式或者典禮,其目的不在于不確定信息的消除,而是共享信仰,強調“場域”以及場域的儀式感營造。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儀式感營造主要通過視聽表征以及把握神圣的時間節點來呈現。
1.視聽表征
視聽表征作為一種影像和聲音組合的符號表意系統,是電視媒介書寫意義的特殊語言。正是通過視聽元素的重復剪輯和巧妙設計,儀式感逐漸呈現。視覺符號上,《中國詩詞大會》意象設計以古典唯美為主,花、月、雪等將受眾帶入古色天香的古典生活情境中。聽覺符號上,“音樂是所有視聽語言中作用觀眾情緒最直接、最強烈的一個元素。”選手答題時快節奏的水滴聲,百人團答題時的箭聲,評委點評時舒緩的中國古典音樂等,受眾根據音樂的節奏調整心態,在潛移默化中跟隨整場比賽。整個節目過程中,視聽元素和儀式感不知不覺強化了受眾與選手對于古詩詞甚至傳統文化的感知。
2.神圣的時間節點
《中國詩詞大會》的時間節點主要設置為三個:節目開播、每期擂主的產生、總冠軍的產生。受眾在獲取節目開播時間時會奔走相告或者與家人準時守在電視機前觀看比賽,在這一過程中,開播節點已經成為收看節目這一共同體的共同期待,成為儀式性的行為;每期擂主產生時,受眾已經同選手一起過五關斬六將,所有的情感共鳴和勝負心理也都聚集這一刻;最后全國總冠軍的產生點則擁有更大的受眾群,這一時刻預示著整場儀式的落幕,受眾感受到造星的快感、博弈后的勝利感以及喜悅的現場帶入感。
正是這些節點的設置使得儀式進行的更加緊湊,受眾在情感的包裹中加速了對儀式目的的認知,共享勝利的狂歡。
(三)精品意識
當下的娛樂綜藝節目良莠不齊、亂象叢生,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創作者心態浮躁。為了吸引眼球,制造話題;為了提高收視率,追捧明星、“小鮮肉”、網絡紅人,在此亂象下,央視肩負著文化擔當和價值引領的重任,著力打造高質量的本土原創文化節目。節目總導演顏芳曾透露,把《中國詩詞大會》安排在黃金時間播出,充分體現了中央電視臺對這檔節目的高度重視。整個主創團隊對這檔節目都抱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從粗編、精編到包裝、審看及修改,每一期節目都會看不下幾十遍。出題組的專家們在京郊封閉多日,經常為能出一個好題而熱烈討論到深夜。從出題,到審題,到現場監制,到后期處理,直到最終審核,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參與把關。精品意識和精心努力,終于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觀眾反映這個節目好看,好看的實質是引起了觀眾情感上的共鳴。
(四)模式創新
“中國創造”標示中國品牌的文化產品還是太少,同樣作為電視綜藝節目,不少媒體也想有所突破,但往往獨立創新者少,不是立足于打造自身品牌,而是習慣用最簡單的辦法,花巨資從西方買來一個節目外殼,而后套裝中國內容。這些節目,雖然在青年觀眾群體中也有過一時之熱,但不能贏得更多觀眾,人們總覺得這些“借殼上市”的形式,因過多地使用了明星臉和時尚元素,在嘻嘻哈哈中隱含著比張揚民族文化更強的商業目的,因此也就很難贏得觀眾發自內心的心理認同。換句話說,這些節目中娛樂和搞笑掩蓋了內容的貧乏和空泛。此時,像《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節目,卻能讓人耳目一新,因為它從形式到內容都是地道的“中國創造”。老百姓之所以特別喜愛這檔節目,是因為它沒了往常靠明星臉吸人眼 球的矯揉造作的表演,是地道的普通老百姓來唱主角,所有登臺的選手都是從基層攻關奪隘起步,一步步戰勝對手,最后沖向高峰對決。這個設計理念是讓樸實的草根平民來演繹原生態的中國文化,它本身就打破了過去一貫盛行的“非明星便沒有觀眾”的慣性思維。此外,關于“百人團”“飛花令”等一系列的節目細節安排和精心編織的競賽流程,登臺選手口若懸河、主持人儀態端莊、海內外觀眾傾心介入,不僅精彩紛呈,也把中國古詩詞文化的深刻內涵,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加以展示,因此一個本來普通的綜藝節目,便呈現了精彩迭出、好戲連臺、引人入勝的最佳效果。可以說,它是地道的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一檔綜藝節目,它理應對中國時下的文化創新有更多更深的啟示。
(五)搭建人人可參與的平臺
節目中的那些詩詞,有些你覺得特別熟,但你未必了解得很透徹;有些你覺得似曾相識,看了節目會進一步加深記憶。節目限定時間、限定規則,是存心在“玩法”上為難參賽者,而不是簡單地采用“生僻”的詩句來提高比賽難度。采用“熟悉的陌生題”,就是想強化普及性,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代入感。并非每個人都是詩詞專家,人們看節目也并非必須帶著增強詩詞修養的目的。詩詞大會提供的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平臺。參賽的“百人團”年齡、身份各不相同。比賽的詩詞也是針對大眾,從學生時代學過的古詩詞人手,滿足最低的文化訴求。像在“飛花令”中,單字主題的文斗,在“海上明月共潮生”、“人閑桂花落”的你來我往中散發著文飛墨舞的古典魅力,也刺激觀眾跟進參與,回憶搜索起詩句。這種節目設置模式使選手、觀眾具有強烈的參與感,讓節目現場氛圍更加活躍。
(六)新媒體傳播放大節目影響
新媒體迅速發展,之前互聯網等新媒體崛起之迅猛讓很多人唱衰電視行業,但是迄今看來,電視行業并沒有因此迅速衰落,相反,電視媒介學會了與新媒體和諧相處互相帶動。在節目播出前,運用新媒體進行預熱,節目播出過程中與觀眾互動,播出后推出各種未播花絮、人物訪談等,已經為媒介人員所熟練運用。《中國詩詞大會》播出過程中使用全媒體互動策略,充分調動電視機前觀眾參與同步答題。充分利用多媒體、移動客戶端,實現實時多屏傳播。節目播出同時,電視觀眾可以通過手機與場上選手同步答題,增加觀眾對節目的參與感,這些良性互動也體現了當下融媒體環境的和諧共存。在本次《中國詩詞大會》的持續發酵過程中,微信、微博起了至關重要的傳播作用。很多人對這次比賽的關注都是從微信朋友圈開始的,一篇篇10萬十的公眾號文章挖掘出最吸引人的片段,放大細節,突出亮點,通過碎片化、即時化傳播,提升了傳播效率,擴大了傳播的受眾面,讓沒看過比賽的網友也能產生興趣,持續關注。
(七)應用創新技術,調動現場氣氛
運用先進技術也為《中國詩詞大會》增添了亮點,贏得了觀眾的喜愛。節目大膽應用LED等現代技術,讓100塊小型LED顯示屏對應舞臺整個LED屏幕的主舞臺背景,將演播室變成一個4D電影放映廳,增強了觀眾的視覺感受。同時,比賽過程中一系列的中國風背景、場景也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例如,場下選手在回答問題時,每一個小屏幕都會出現一艘小船,如果選手回答不正確,那么大屏幕就會出現萬箭齊發的場景,與之對應的小屏幕就會出現船被擊沉的畫面,與此同時,還有射箭的聲音隨之出現。從而豐富了觀眾的視聽體驗,營造出了良好的節目氛圍。
三.結語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的電視節目發展迅速,各種形式的電視節目不斷涌現,可以說這已成為吸引觀眾的重要籌碼。而《中國詩詞大會》以一種全新的節目形式出現,給同質化現象嚴重、原創節目缺少的電視節目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指向標,告訴我們在互聯網時代受眾除了需要感官上的愉悅之外,也需要精神上的愉悅,優秀的文化類節目依然可以在互聯網時代站穩腳跟。不難預見,隨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的熱播走紅,一大批詩詞類、誦讀類、聽寫類文化欄目會雨后春筍般迅速蔓延。跟風模仿本就是中國電視的法寶和常態。需要警醒的是,雖然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品位很高的富礦,但我們對其的開采和挖掘應當是謹慎和真誠的,應當有著科學的規劃和系統的步驟,否則極有可能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屏幕的污染。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7.9.
[2]劉勝枝.儀式觀視野下的情感調解類節目--《誰在說》欄目的文化傳播學分析[J].現代傳播,2014(02):152.
[3]胡智峰.傳統文化應成為電視節目創新的重要資源[N]光明日報,2014-07-12.
[4]方芳.現象級電視節目的回歸之道--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02.
[5]吳重生,鄭文.高度·溫度·創新度—《中國詩詞大會》帶給主流媒體的幾點啟示[J].觀察2017.03.
[6]孔令順.中國電視的文化責任[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113.
[7]劉敏言.關于《梨園春》的文化思考[J].中國戲劇,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