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象,就是具體化。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是電視新聞中最常被用到的兩種思維方式。電視新聞有不同于其他題材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為了準確的達到其傳播目的,“具象化原則”的運用在提升受眾的接受能力方面發(fā)揮了顯著的作用。
【關鍵詞】:電視新聞;具象化;思維;具象手段;畫面語言
一、具象化原則的基本內容
具象化原則的實現需要動用“具象思維”,即具體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的運用在電視新聞中是相輔相成的,一味的抽象只會讓受眾喪失觀看興致,絲毫不會因為過度抽象提升其新聞價值。同時,具象化原則使用過度容易導致新聞內容變得繁瑣枯燥,無論抽象還是具象都要講求適度原則。
理想的新聞傳播活動往往遵循具象——抽象——具象這一基本流程,將抽象和具象的思維結合起來,才能最有效的傳遞新聞信息。從具象到抽象,是指從現實(具象事實)出發(fā),提煉新聞事件中的關鍵因素對其進行高度概括,有目的地向受眾傳遞信息。從抽象再到具象,便是“具象化原則”的運用過程,通過一系列具象手段將內容與現實相結合,實現具體化、形象化的信息傳播。
電視新聞中的具象化原則,是以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為基礎進行的發(fā)散。因此,具象化原則要以事實為基礎,不允許為方便理解去刻意虛構和夸張;或是為了吸引眼球故弄玄虛,歪曲了新聞本身的意義。
二、具象化原則在電視新聞中的運用
在電視新聞中,具象是抽象的出發(fā)點,要想受眾完整地理解新聞傳遞的訊息,電視新聞制作者需要將信息從現實事件中抽象出來,進行語言組織和編輯,最終以畫面敘述等方式回歸到具象化的表達,便于受眾接收到“準確”的信息。因此,具象化原則在電視新聞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新聞報道能脫離抽象與具象相互轉換這一過程。
(一)、新聞表達的語境性
語境即言語環(huán)境,處于在不同語境下的受眾對新聞畫面固然會產生不同理解。通過合理運用具象化原則,傳播者將更有機會向受眾展示新聞內容隱含的主旨和意義。
受眾對新聞內容的理解,取決于他們本身的理解能力和社會經驗。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受眾所具備的能力和經驗不同,他們對信息的理解程度必然有所差別。受眾在接受到新聞內容時,會充分利用自己的經驗包括形象性的認識,對傳播者所使用的概念和描述的事物進行具象理解,形成自己的新鮮經驗儲存在記憶之中[1]。
電視新聞的內容由于其題材的不同所選擇的敘述方式也不盡相同,其中避免不了出現抽象度高的詞匯。需要傳播者對新聞內容進行具象化的表述,借助典型事例或鏡頭語言,以可感知的形象傳達給受眾,形成可感知的印象。
(二)、新聞報道中的具象手段
相比廣播、報紙媒介,電視媒介更具直觀性、形象性,它能夠表達的意義也更加豐富多樣。大部分電視新聞節(jié)目都是記者現場采編完成,而由于表達方式多樣常常會出現觀眾無法理解的情節(jié)。因此,新聞記者的現場報道必須具象化,充分利用和發(fā)揮電視媒體獨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的優(yōu)勢。
新聞報道的具象手段主要包括語言和畫面。
1、語言具象手段
現代電視新聞中,語言具象往往需要編者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出色的語言組織能力。在新聞采訪中,記者這一角色占據主導地位,新聞語言的傳播,尤其在現場報道中主要都是靠記者來完成。專業(yè)記者在采訪中會懂得自覺地利用電視媒介的特性,為新聞信息的傳播找到形象化的表達方式,避免出現語言晦澀、過于抽象的情況,盡量多為觀眾提供可聽可看的信息。記者在采寫新聞時不僅僅需要敏銳的觀察力,更需要提煉可供展示的要素,進而生動形象地闡述和表達。
2、畫面具象手段
畫面具象手段包括圖畫、照片、電影等,它們可以直接訴諸受眾的視覺感官,使他們能夠直接參與傳播者的感性觀察過程,再配以語言說明,就大大增加了新聞傳播的有效性。
畫面作為新聞采訪中重要組成部分,與出鏡記者相輔相成,往往由記者調配來輔助新聞內容的展示。形象的道具或影像資料是相對有效的具象手段。記者要善于觀察,在采訪時要形象傳達與新聞相關的信息,使采訪具象化。被采訪對象并非只是單純地講述,通常會結合著具體形象的道具,幫助其表述得更直觀具體,使觀眾對新聞采訪的感受更透徹,印象更深刻。
新聞采訪的現場能夠滿足觀眾對新聞事件現場目擊的心理要求,人們可以從屏幕上清楚地看到新聞事件的實際場景,聽到現場音響和記者對新聞背景的介紹。報導活動著的人、運動著的事,將抽象概念的東西形象具體化,讓觀眾能夠感到身臨其境。
由此可見,新聞采訪中具象化原則的運用需要通過語言、畫面等途徑實現,新聞現場畫面的展示直接影響到新聞采訪的整體質量,對畫面拍攝角度、色調、時長的控制則取決于新聞攝像的專業(yè)程度。
三、具象化原則的表達方式
新聞編輯和記者通常為了在觀看者面前呈現更好的效果,對電視新聞進行一系列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使畫面更加形象符合受眾的審美趣味,符合新聞傳遞信息的目的。
(一)、具象化原則中的畫面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畫面思維雖然派生淺談電視新聞中的具象化原則
趙雅瓊(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于人們早已熟知的思維這一概念,但畫面思維與一般思維有著本質上的差異。畫面思維的整個過程都是具象性的,它憑借的工具是新聞報道中的具象手段之一——畫面[2]。畫面思維取決于畫面意識,電視新聞中無論記者還是編輯,都需要足夠活躍的思維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解讀,利用畫面來彌補語言表達上的缺憾。畫面思維的運用,以及新聞現場的畫面捕捉,是對記者自身業(yè)務素質的考驗。
新聞現場畫面是新聞媒介進行采訪的依據,任何形式的采訪思維活動都離不開新聞現場。電視記者沒有進入突發(fā)現場的第二次機會,電視記者的采訪思維是以現場畫面為依托而展開的,新聞現場的人、物、事是直接構成畫面思維的物質基礎。因此,對畫面思維的培養(yǎng)和運用直接影響到電視新聞具象化的呈現效果。
(二)、畫面具象的應用和思維訓練
早前,人們通過廣播接收新聞消息,之后電視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對信息傳遞的認知,電視畫面的沖擊力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觀賞體驗。隨著電視機的普及,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由“收聽”轉變?yōu)椤坝^看”,強烈的視聽觀感從一開始就驗證了畫面帶給受眾的沖擊力和影響力。
畫面和語言的合理搭配是達成新聞傳播目的的有效方式。在不否認敘事語言重要地位的前提下,畫面具象手段在電視新聞中的廣泛運用,極大促進了現代新聞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和技術化進步。
將新聞內容具象化,不僅是令畫面作為補充說明的角色出現,更要發(fā)揮新聞工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通過象征性或細節(jié)性的鏡頭對新聞報道錦上添花。一味地套用文字稿件的內容將無法為受眾帶來深刻的印象。對關鍵詞提煉、歸納、概括,再將其以具像化形式呈現,這些需要新聞工作者具備一定的實踐和專業(yè)經驗。具象思維的運用在如今新媒體時代中愈加廣泛,對這種思維的訓練緊跟著也變得重要了。記者或沉靜或活躍的思維足以形成新聞報道不一樣的呈現方式。在電視新聞采訪中,一些記者在新聞現場不是認真觀察、選擇可以充分傳播新聞信息的事態(tài)細節(jié),而是滿足于為印證文字內容找畫面,這預示記者已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封鎖在抽象的文字稿件中,其認識具體形象的能力受到了極大抑制②。
(三)、新聞畫面語言的表現形式
畫面語言,尤其是動態(tài)的畫面語言,是電視所具有的區(qū)別于報刊、廣播的特質。在新聞現場采集到的各種畫面,通過后期合理的剪輯,將新聞信息生動形象地傳遞給觀眾,以達到新聞編導的創(chuàng)作意圖[3]。而富有創(chuàng)意和編輯思維的畫面剪輯,不但能傳遞信息,更能通過發(fā)揮電視畫面獨特的感染力,將受眾的情緒帶動起來,感知新聞播發(fā)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
1、景別的運用
畫面具象手段之一就是鏡頭的調度。受眾通過新聞畫面的呈現能夠直接參與傳播者的感性觀察過程,大大增加了新聞傳播的有效性。新聞拍攝中運用到的鏡頭語言主要為“景別”的變化。
景別是指由于攝影機與被攝體的距離不同,而造成被攝體在攝影機尋像器中所呈現出的范圍大小的區(qū)別。電視新聞中對景別的應用與故事片中的基本相似,大致可分為特寫、近景、中景、全景、遠景。如在新聞采訪中,需要著重突出被拍攝者的神態(tài)和語言,因此多采用近景(人物胸部以上部分)或是特寫(人物肩部以上或局部)景別進行拍攝,例如面對新聞采訪的對象和事件參與者時。又如在突發(fā)事件的現場,可能會出現群體惡劣事件或者情緒激動的市民。這時,現場解說詞早已無法呈現事態(tài)的嚴重性,必須切入現場畫面對記者的敘述進行補充。事件參與者的面部活動往往可以通過特寫鏡頭展現出來,進一步渲染緊張的氣氛。出鏡記者和被采訪者則通常使用近景景別進行拍攝,將被采訪者的情緒放大,增強畫面感染力,增強受眾的觀看興趣。而現場較混亂的畫面中的被攝主體多會采用中景(人物膝蓋以上部分)和全景(被攝人物的全部和周圍背景),有助于觀眾對現場情況的判斷和掌握。
2、不同新聞題材的畫面
另一方面,不同題材的新聞搭配的畫面也不盡相同,要以新聞的屬性為基礎對畫面進行選取和拍攝。
硬新聞的報道對畫面的要求往往較為嚴格,雖然不同于民生新聞這類富有人情味的“軟新聞”,題材嚴肅的新聞同樣離不開畫面具象手段的應用。如國家政治新聞——對“兩會”的報道,敘述語言通常言簡意賅,配以播讀者毫無起伏的音調。這種新聞中的畫面起到一種補充作用,僅僅會出現與播者稿件內容搭配的相關鏡頭。
相對嚴肅的新聞往往只會采用對報道“有用”的鏡頭,舍棄瑣碎無益的畫面。這種情況下的畫面具象正是符合了“具象化”的適度原則,采用同言語一樣簡潔的畫面,符合播報的嚴謹作風。再如新聞中經常出現的經濟類報道,有某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立交橋上拍攝的車流、某股票交易大樓內的顯示屏、城市的某一處標志性建筑……采用的畫面往往是記者提前實地采景,在后期剪輯過程中切入視頻與播報內容同步,同樣站在補充說明的角度上向公眾傳遞了信息。
而“軟新聞”由于蘊含的情感更豐富,偏向于解讀社會百態(tài)或娛樂話題,攝影師對畫面的詮釋也變得更加多樣。這類新聞圖片的可塑性較強,圖像拼接更為靈活,符合常見的社會新聞對觀眾動之以情的傳播目的。
結語
總之,“具象化原則”的運用優(yōu)化了電視新聞的表達方式,加強了新聞傳播的效果,有利于擴大新聞議題的影響力。電視的言語表達和畫面的呈現對新聞報道一向都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尤其電視畫面在新聞具象化的過程中運用其獨特的感染力,得以使新聞信息實現更加有效的傳播。
注釋:
[1]季燕京:《新聞傳播中的抽象與具象問題初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0年第2期。
[2]黃匡宇:《淺論電視記者的畫面思維》,《暨南學報》,1994年10月。
[3]崔幽:《淺談電視新聞畫面語言的重要性》,《新聞傳播》,2015年9月。
參考文獻:
[1]季燕京:《新聞傳播中的抽象與具象問題初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0年第2期。
[2]黃匡宇:《淺論電視記者的畫面思維》,《暨南學報》,1994年10月。
[3]崔幽:《淺談電視新聞畫面語言的重要性》,《新聞傳播》,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