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類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生態危機可謂是愈演愈烈。保護生態環境儼然成為了國際上所重點關注的一大問題,而我國也逐步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旨在為解決生態危機而貢獻自己力量。生態美學觀念便是在此形勢下應運而生,較之傳統實踐美學,生態美學觀顯然層次更高。那么,基于生態文明視域下,如何更好地探究生態美學觀,以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一己之力將是文章重點探究所在。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美觀;意義
時代是不斷進步發展的,人類對于物質、經濟的追求更是不知疲倦,而工業發展顯然是人類追求物質經濟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使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受嚴重的沖擊,各種環境破壞現象使得人類開始意識到控制工業文明健康發展的重要性。據此,我國美學研究者便提出了生態美學的觀念,該觀念基于馬克思哲學觀,強調人和自然和諧發展,是適應當今世界生態發展的一種科學理念。
一、生態文明與生態美學觀
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生態美學。針對人與環境的矛盾沖突所采取的調控手段。可以說,較之法律與倫理,審美更具人性化,且帶有積極意義。法律主要是為了規范社會中人的行為舉止,約束著人們,規定人們“什么不能做”,以確保其他人的基本權利不受損害。而倫理主要是從道德上來約束人,只作為人類法律的基礎與補充性作用,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較之法律要求更高,倫理道德告訴人們真善美、假丑惡,應當做些什么。這兩種主要是借助外力約束人,以處理人與環境矛盾。而審美更多的是賦予人更多主觀能動性,帶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人們若想更好的把握生態之美,便要投身于大自然中,從大自然的渾然天成、純粹中去感受那令人敬畏而又極富鬼斧神工的美。此種非功利性的審美活動便是推動著人類去關注、欣賞和保護生態自然的關鍵所在。
此外,生態美學亦是生態文明重要內容。我國十八大也明確提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魅力中國。生態文明,也就是說要求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水平要進一步提高,并建立起科學、新型的世界和宇宙發展觀念。生態美學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理當貫穿于建設始終,方可真正建設起富強、文明、和諧統一的生態社會。
二、生態文明視域下生態美學觀的內涵
由上文可知,生態美學對于生態文明建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生態美學觀究竟是什么?這就需要進一步探究生態美學觀的內涵。
最受公認解釋的生態美學內涵,主要是德國學者海德格爾提出的“四方游戲說”。該學說法主要將空間設置為人、神、天、地四個游戲地帶,也就是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指明了“此在”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且又如何在世界結構中來獲取審美生存。該說法實際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有異曲同工之妙,將這四者有機融為一體,將能夠為現實生活增添審美光輝。即便是簡單的造物者或是人類行為也大都蘊含著這四個地帶所給予的饋贈。
而海德格爾可以說是一個理想主義派,在自己的著作中更是提出了“詩意地棲居”這一命題,將審美進一步拓展為“審美地生存”,海德格爾明確指出,文化始終且只可永遠作為棲居結果,且是帶有詩意的。若是上文的“四方游戲論”為人類提供了看待人和自然關系的視角,并解釋了四重世界在實際生活中的聯系和作用。在生態文明視域之下,可以說人們對于科技技術的依賴程度是越來越深,且逐步陷入技術創造所提供的物質享受中,在此形勢下,呼喚自然、呼喚人類本性回歸,擺脫功利性享受的聲音也愈發強烈起來。而實際上,海德格爾的這種強烈的現實意義和呼喚,便是為了能夠借助“四方游戲說”來建設起自己理想中美好的,人與自然和睦共處的物質、精神家園。這種強烈的家園意識在當今生態文明下,顯然能夠喚起人類對于自己家鄉土地的熱愛與保護之情,讓人們能夠真正地關注到地球生態的重要性。
所以說,海德格爾的生態美學觀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理論基礎而存在著,對于當代生態文明的建設更起著指導實踐的作用,若能善用好美學觀念,將能喚起人類潛意識中對于守護地球、關愛世界環境的本能,從而不斷投入具體的保護實踐之中。此外,還有一種關于生態美學觀內涵的解釋,即文學研究學者威廉·魯克爾提出的生態審美批判態度。所謂的生態審美批判實際上便是基于生態視角所進行的文學批判。這些批判理論家們旨在通過生態批判文學作品,來改善和強化人類心靈力量,從而讓人類對自然新生敬畏、保護、審美的態度。而在批判過程中,更是有效地融入生態維度,從而將生態美學觀的內涵更為完善地闡述出來。
三、生態文明視域下生態美學觀的意義
生態美學觀是在前人不斷深入探究和實踐中所得出一種科學觀,那么生態美學觀在生態文明社會中又起到了什么樣的意義?這種意義對于人類生態保護又有何啟迪性作用?下文將進一步探究論述。
當代社會正處于一個經濟、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人類所求已不再是基本的溫飽問題,而是如何在這社會上更好的生存。于是在不斷的摸索之中,逐漸迷失著自我,快節奏的生活使得人與人間的關系也呈現冷漠化,繁榮的社會之下隱藏著的卻是虛無的空殼,人類若想獲得幸福,便要積極尋求一種能夠得以解脫高壓生存的方式。但在商業化的、受污染了的、軍事化了的自然環境之下,人的生命存在本質實際上也被切斷了。遭受破壞了的生態自然文明剝奪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讓人無法窺探到自己的存在意義,自由的精神更是無處放飛。自然本身是一個極為自由的空間范圍,更是人類釋放精神的最佳場所。而高樓大廈層層筑起,自然資源年年消耗,過度人工化了的“美”儼然不再適合人類的精神寄存。
可以說,人類當前所欠缺的是一種內在和諧的調節與關系性的意識。人是存活在一個大的生態體系之中的,人際交往、人物和諧如何都會對這個生態體系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因此,所謂的生態審美觀就是要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既要求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更要深入探究生態美學的生命本質,即生命性所強調的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生態美學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同時,實際上也不斷改變著人類的存在觀,并試圖從本質上改變人際間的關系以及人類社會生存的狀況。而其實,生態審美觀所呈現的本就是一個生活世界,人們在這個世界中,只有不斷的完善自我,才能尋求自身的精神解放,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真正的創設出一個美好的生活家園。
結束語:
生態美學觀立足于人類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深入闡述了人與自然、社會間的關系,這對于當代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顯然具有重大意義。而在探究美學觀的過程中,也可發現,生態美學不僅是為了完善自身的審美需求,實際上更肩負著改造人類審美價值取向的重大任務。也就說,在當代工業文明所導致的一系列環境破壞的情況下,人類應當逐步意識到創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性,唯有改善不和諧的生態現狀,才能真正的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才能真正的實現人類精神的自由放飛。
參考文獻:
[1]陳望衡,“生態文明美學”出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7(1):11-19.
[2]肖瑤,生態文明時代的生態美學[J].祖國,2016(15):289-289.
[3]翟月金,當代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生態美學觀[J].求知導刊,2014(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