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繼樹文學創作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歷史題材小說創作方面。他選擇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文學創作道路,在歷史題材小說和紀實文學創作方面顯示出其明顯的優勢,并取得豐碩的成果。黃繼樹的歷史題材小說取材敘事真實、人物塑造客觀、敘事手法不斷創新,并形成了其小說創作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黃繼樹;歷史小說;藝術成就
黃繼樹的文學創作道路是曲折而艱辛的,但是,黃繼樹不怕困難,一路披荊斬棘,走出了自己歷史題材小說的“通天大道”。黃繼樹在這條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獲得了海內外同胞的一致好評。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具體分析黃繼樹的歷史小說所取得的成就。
一、取材敘事的真實性
史詩般描寫貼切逼真,在黃繼樹作品中表現在作品的真實性。首先是歷史的真實性。這些真實性白表現為符合史實、符合歷史發展趨勢與潮流;其次表現為人物的真實性。小說中的人物描寫符合歷史人物形象、人物描寫客觀;最后表現在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在黃繼樹的歷史小說中,《桂系演義》是最引人注目的。桂系軍閥在民國史中的獨特地位是極難把握的。他們既有“清黨”反共、屠殺人民、進行軍閥混戰的劣跡,又有挺身北伐、奮力抗戰的功勛。桂系三次逼蔣介石下野,最后取而代之,其歷史功過難以區分,褒貶不一。對于桂系的歷史,黃繼樹沒有采取簡單化的方法去處理,而是將其放到復雜的時代背景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分析和展現。黃繼樹在創作《桂系演義》這部小說的過程中,力圖把握歷史的主旋律,歷史地、真實地反映了桂系的崛起、稱雄和衰亡的過程。既大膽地肯定了桂系集團在統一廣西、出兵北伐和抗日戰爭中的歷史作用,同時又揭露了其“清黨”反共、爭權奪利、進行軍閥戰爭的劣跡,最后揭示了其因逆歷史潮流而招致覆滅的后果。由此可見,黃繼樹在歷史小說的創作中,始終忠實于歷史,準確地把握歷史,其現實主義的功力是極深的。
這些真實性都是基于作者在前往各地深入探訪,收集大量第一手史料,通過對各地實地景物的描寫表現出來的。并且描寫的歷史畫面場面宏大,氣勢奪人,歷史走向的脈絡勾畫清晰,生動的展現了一幅幅大江東去,時代潮流歷史長卷。
二、人物塑造的客觀性
歷史小說是中國傳統文學中引人注目的文學樣式之一。中國傳統歷史小說一般都是通過描寫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再現某一歷史時期生活面貌和歷史發展趨勢的一種文學創作。它主要是以歷史演義和通俗歷史故事的形式來創作的。黃繼樹的歷史小說主要通過描寫歷史人物來反映民國時期的生活面貌和歷史發展趨勢,那么黃繼樹的人物塑造就必須客觀,這種客觀性是由以下幾方面所表現出來:
首先表現在描寫的人物的客觀性上,因為小說所描寫的人物真實存在于歷史洪流中,所以作者故事人物無法有更大的想象空間。作者黃繼樹,桂林市作家協會主席。由于身份意識形態,也局限了這本書對桂系以及國共雙邊人物的判定標準。但作為一位中共黨員,能夠作到此種程度的客觀已屬十分難得。作者摒棄了以往傳統大陸現代史學的死板定義,把各種不同身份的人物描寫塑造德更顯得人性化。譬如像李宗仁、白崇禧這類人,不因他們具有曾經的反共背景而描述為黑臉將軍,又如俞作柏人等,不因他們參加了廣西百色、龍州起義等就描述為高大全的英雄,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作者能站在第三方立場客觀描寫人物,所以使人物有血有肉,有優點有缺點,更貼近生活。黃繼樹小說人物的塑造符合歷史描述又超出歷史描述,更真實可靠。
三、敘事手法的創新性
首先是敘述視角的創新。作者以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相互轉換的敘事視角、主角與配角相互轉換的敘事視角,勝利方與失敗方不同的敘事視角了來進行敘述。首次用非史學家的眼光來描述歷史,使歷史模糊的地方清晰起來。黃繼樹一方面尊重史實呈現歷史本來的面目;一方面把史實模糊的地方以文學的形式表達出了,絕不做牽強的推斷。這樣呈現出了的文本有著記錄的特點,也有了更鮮明的立體感,既能最大限度地循著歷史的脈絡,也能展現當事人的政治抱負和喜怒哀樂之個性。其次是人物刻畫的創新。而且作品中富有地域文化的人物語言、富有地域色彩的人物生活環境描寫、富有人物特征的語言、動作、行為習慣,使作品顯得更真實可靠。比如,《第一個總統》中海軍總長被刺殺的那一段,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作者在對程夫人去海鐘寺進香的“海鐘寺”的描寫就很到位。從介紹海鐘寺的位置,到進入山門,再到佛殿大院,都是描寫的很詳細具體的。因此黃繼樹進行過實地考察,這些景物都是有物可尋的。這樣,對熟悉地方的讀者來說就更能找到清晰的貼切感。再次是體裁的創新,黃繼樹的歷史小說,既是傳記又是歷史小說,就如《桂系演義》。《桂系演義》采用了白話文結合舊式演義寫作文體,加上作者不失幽默的語言,用通俗的語言羅織出了桂系軍閥的歷史往事,同樣也記錄下了各個桂系軍閥頭領戎馬一生的政治生涯。最后是敘事立場的創新,黃繼樹首次用非歷史學家的眼光審視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將宏觀與微觀有機結合,將無限紛繁的歷史瑣事串聯成一體。作者以最新視角、最新解密檔案,吸收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不斷創新,使故事曲折生姿,奇巧傳神。
黃繼樹所創作的傳統歷史小說在現代文學發展中應該得到倡導和發展,因為中國傳統歷史小說有著重要的認識價值,是廣大人民群眾增長歷史知識,汲取歷史智慧的重要媒介。中國傳統歷史小說的基本創作方法是:以史實為核心,在不違背歷史的基本事實及其必然性規律的條件下,融進藝術想象,對人物、事件進行細致的描述。作者在不違背歷史事實的前提下進行創作選擇,用以強調歷史發展的特征和意義。讀者通過閱讀可以了解和把握大量的歷史知識。他的歷史小說在偶記歷史知識的同時,又適當地進行了想象和虛構,使歷史事實更具體、更生動,使作品達到更為理想的藝術真實。讀者在藝術真實的激發下更深刻地領略和把握歷史真實。
其次,中國傳統歷史小說,有著重要的教化功能,是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進行優秀民族文化傳統教育的重要形式。黃繼樹以小說來反映歷史和表現歷史具有更強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傳統歷史小說既具有很強的客觀性的一面,又具有主觀性的一面。客觀性決定了傳統小說的創作必須基本尊重歷史事實,不能違背歷史事實。主觀性決定了其創作的自由靈活性,作者可以通過歷史事實的有目的的再現來表達作者獨到的歷史見解。這種基于歷史事實的獨到的歷史見解使傳統歷史小說具有了獨到的教化作用。黃繼樹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創作出優秀的傳統歷史小說,將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剛強奮進、威武不屈、勇于求索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等融會其中,發揮其教化的作用,這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是非常有益的。
由上可見,在現代社會中,傳統歷史小說仍有發展的需要,與現代歷史小說一樣都將作為一種重要文學樣式鼓勵發展。因此,黃繼樹選擇歷史小說創作并非偶然,他具有歷史小說的特殊才能,也住住了機遇,尋找到合適于他自己的一條創作道路,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其小說獨特的敘事視角和敘事手法,讓他作品中的人物鮮明生動,故事連貫符合史詩。讀黃繼樹的小說,可以深切體會到作者的創作熱情和創作態度。他站在客觀的角度去敘述歷史,還原歷史的真相,也用平實的語言,細膩的描寫,宏大的場面,給讀者展現出一幅幅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
參考文獻:
[1] 黃繼樹.第一個總統[M].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7.
[2]黃繼樹.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黃繼樹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10
[3]李元君主編.黃繼樹作品研究評論集[M].南寧:接力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