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福德·格爾茨,1926年8月23日生于美國加州舊金山一個土木工程師的中產階級家庭,美國文化人類學家、修辭家、符號人類學和釋義人類學倡導者,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格爾茨以其《文化的闡釋》、《爪哇的宗教》、《地方性知識》等著述影響了人類學界內外的眾多學者,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一位“具原創力和刺激力的文化人類學家,也是致力于復興文化象征體系研究的知識運動的前沿人物。”
《文化的解釋》這本書主要是收錄了幾篇論文合成的,總共有五編。其中第一編主要是對“深描”這一研究方法的介紹,第二編是對文化觀和人觀的表述,第三編是對宗教的研究,第四編主要是對文化和政治的分析,第五編是對“深描”這一研究方法的運用和展演。以下主要對本文的內容進行簡單分析,并且運用和借鑒其對宗教的日常生活這一分析角度來對身邊的情況進行分析和理解。
一、主要內容
(一)深描
“深描”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語言學家賴爾提出的,之后經過格爾茲運用并且對其賦予新的意義。如果想要理解這一動作的意義,就應該要關注當時的情境、特定的動作發出者和特定的信息接收者等種種因素才能去確定其中的意義。
第十五章《深層的游戲:關于巴厘島斗雞的記述》就是格爾茲對“深描”這一研究方法的運用和展示。格爾茲對斗雞這一游戲的社會背景進行了描述,之后又通過跟當地人了解“斗雞”的文化意義。在政府的明令禁止下,巴厘人的大型斗雞游戲逐漸減少,但是在一些小角落里各種各樣小規模的斗雞游戲還在暗暗進行著。在斗雞這一游戲當中,輸贏不是最為重要的,重要的是一種男性情感上的匯聚。可以說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認同等內在關系是通過斗雞這一游戲而得到證明的。在游戲中,錢與其說是一種實際的或者是人們期望得到的直接利益,倒不如把錢看成是人們關系好壞的象征。而且,不同場景下的斗雞游戲,就是人們表達認同的過程和舞臺。
(二)文化的意義
對于格爾茲來說,文化的意義是通過解釋來獲取的,這也是闡釋人類學派對文化闡釋觀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在書中格爾茲明確表述到:“同馬克斯·韋伯一樣,我認為人是懸掛在他們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在我看來,文化就是這些意義之網。而且我還認為,研究文化并非是尋求規律的實驗性科學,而應是探求意義的解釋性科學。我所追求的是闡釋,闡釋表面上神秘莫測的社會表達方式。”[ (美)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第5頁]作為人類學家,格爾茲更注重從人的自然進化和文化互動的發展史來展開對闡釋的討論。
(三)作為文化體系的宗教
在第三編中,格爾茲詳細地論證了宗教在文化分析中的重要性。格爾茲把宗教界定為一個文化體系,“是從歷史上留下來的存在于符號中的意義模式,是以符號形式表達的前后相襲的概念系統。人們借此進行交流、保存和發展對生命的知識和態度。”[ (美)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第109頁]在他看來,宗教不僅是文化體系更是作為一個象征符號體系而存在,使得人們在中間建立強有力的、普遍的和持續長久的情緒及動機。
(四)文化與政治
在第四編中,格爾茲主要分析了政治和認同的問題。在格爾茲看來,認同有深層次的文化土壤:血緣、類血緣、種族都是劃分自我與他者的分類標準,而以文化、宗教、語言為基礎的認同較為穩定。
(五)人觀
在本文第十五章<深沉的游戲:關于巴厘斗雞的記述>中除了是“深描”這一研究方法的綜合展示之外,還是作為格爾茲對當地人人觀分析的一個個案。在戲劇化的社會場景之中,作者對斗雞的深層次考察,作為男人代碼的雄雞當即被賦予了人格特色,這不但有對斗雞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也有作者的個人體驗。對于雄雞,就是男性氣概的象征,而金錢則是道德的象征。正如格爾茲所說的:“巴厘人從搏斗的公雞身上不僅看到了他們自身,看到他們的社會秩序、抽象的憎惡、男子氣概和惡魔般的力量,他們也看到地位力量的原型,即傲慢的、堅定的、執著于名譽的玩真火的人——剎帝利王子?!盵 (美)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第520頁]剎帝利王子是巴厘島最偉大的文化英雄之一,他作為一位成功從篡位者手中奪回王位的王子,恢復了巴厘的傳統并且成功建立起了最強大的、榮耀的和昌盛的國家。所以在巴厘島上,所有的男子都以之為榮為榜樣,在斗雞中,巴厘人同時形成和發現了他的氣質和他的社會的特征?;蚋鼫蚀_地說,他形成和發現了這些氣質和特征的一個特殊的方面。
二、評價與思考
克利福德·格爾茲是解釋人類學的創始人之一,其《文化的解釋》就凝聚了關于解釋人類學的不同觀點,其對于宗教的分析是這本書的亮點所在。除了格爾茲提到的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儀式之外,還提到了跟日常生活相對應的宗教儀式生活。簡單來理解就是以宗教儀式為主要的生活,就比如每隔幾年的廟會。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是以廟會為主要事務,而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將停止。在壯族地區的廟會一般是三天為時間界限,在這三天當中都是各種宗教儀式,是村民們自發主持的對本村落守護神的祭祀儀式。在格爾茲看來,宗教儀式生活是對不盡如人意的日常生活的緩沖。廟會這一類游神祭祀活動不僅構成了民眾是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全現了特定時節、特定場合的全民狂歡。這一靜一動,一平常一非常,正是我們的生活節奏。廟會是人們平靜的日常生活的一個“狂歡”,在筆者所在的壯族村落,似乎感受到的更多的也是廟會對于人們來說就是一種“解放”。在廟會的這一時間段中,可以不用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樣規律和簡單平靜的生活。在廟會期間,每家每戶都參與到準備工作之中:道公師公鎮守廟宇,以防止邪氣入侵,打擾祭祀儀式的正常進行;麼婆作為廟宇的常駐人員,主要負責剪紙、包裝等簡單的手工活;每一家的主要勞動力則負責飲食;每一家的孩子則在巡游活動中當旗手、挑花、抬神像等等;而婦女則準備廟會的唱誦詞工作??梢钥吹?,在廟會期間沒有人是置身事外的。要問為何人們那么熱衷于廟會?村民們則回答說:“這是一種習慣了,早在很早的時候前人也這樣做,是繼承下來的。在文革期間也被歸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但是之后人們還是又自發組織然后舉辦的。我們這個廟會啊,政府也不管的,就任由我們,抬神像游行啊什么的,在我們這里不是一件新鮮事情,幾乎每一個村都會有。”
格爾茲在《文化的解釋》一書中給我們梳理了很多關于宗教的研究視角,而且以其所在的田野點資料為分析個案,詳細深入地展現其理論角度。但是在關于斗雞等社會文化展演中,其否認了廣大的背景和人性。也就是說,在分析斗雞這一游戲時,雖然是詳細深入進行了描述,但是沒有考慮到更為廣大的社會背景,而僅僅是局限于當時當地。再者,格爾茲似乎更多的是關注對整個社會戲劇化場景的描述,而沒有關注到在場的個人,也就是忽視了在場者的“敘述”。而在場者的“敘述”是對當地人人觀的研究最為重要的方式和途徑,格爾茲以自己的筆端來呈現當地的社會文化場景,而讓當地人展現自己的機會是少之又少。而忽視人性,也是“深描”這一研究方式的缺陷和不足,但這一研究方式的提出是一種值得我們尊敬的探索方式。
參考文獻:
[1](美)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2]王明珂著.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 文本與表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趙世瑜著. 狂歡與日常 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M].北京:三聯書店.2002.